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 由 藝拍資訊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27
簡介得一堂藏 北朝隋 鞏縣窯白釉深腹碗至隋時,青白漸分,隋鞏縣窯白瓷中,白色愈發純淨,而青色雖仍存於釉中,但卻已較難辨別,僅於器內底部、圈足接底或系列凹陷積釉處表現的較為明顯,其色澤也不同於北朝時的青黑,而減淡為更清麗的青綠

古代都有什麼紙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如今談及河南鞏義,想到的多是北宋皇陵千百年來洗沐的瀟瀟風雨,亦或是青龍山圍中慈雲寺的幽幽古鐘。在經濟中心偏側於沿海地區的今日,這座曾重為盛唐時東都咽喉的古城,已如一褪去浮華的隱士,靜臥於中原的河山間——但若提起鞏義的另一稱呼,鞏縣,那其似乎便擺脫了歲月洗練下靜默沉寂的氣質,而掛上了不同的濾鏡。

鞏縣以瓷名。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得一堂藏 鞏縣窯瓷器

鞏縣窯,又稱鞏義窯,窯址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東,為該地區伊洛河支流兩岸地帶的系列窯廠遺址。窯址狹長,沿河直下5-6千米,一分為三:上游稱白河,主燒白瓷;中游稱鐵爐匠,主燒醬瓷、黑瓷,兼燒白瓷;下游稱黃冶,主燒三彩。其各段雖有分稱,但並無實際分界,而區分於主要出品的不同,故也存在將鞏縣窯分稱為“白河窯”、“鐵爐匠窯”與“黃冶窯”的習慣。

一般以為,鞏縣窯始燒於隋,盛於唐;而近來考古研究指出,此地部分窯口可上溯至北朝,其始燒時間也因此被推前至北魏。鞏縣窯早期成品以青瓷為主,至唐時則主燒白瓷,兼燒低溫陶器,較著名的如黃冶唐三彩;此外,其也有黑瓷、醬瓷及絞胎器等他色瓷出品。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鞏縣窯三彩雙系罐

鞏縣窯之三彩器,對後世影響頗大,其於宋、遼三彩及元、明、清的琺花、素三彩、五彩瓷等器的燒製,均有深遠意義。但若要從鞏縣窯中選一瓷種為其代表,那勢必需要回歸其彼時盛行於四海之根基——白瓷。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縣之白,始於青。北朝時,鞏縣窯白瓷多與青瓷伴燒。其器型與同窯青瓷器無明顯差異,以深腹碗為主,胎壁多自口沿向下逐級加厚。胎質細白,存在器物通體遍施化妝土。器內多施滿釉,底部積釉現象較明顯;外壁鋪釉多過腹,垂釉明顯。此時白釉與青近,與同窯青瓷難分青白,釉色多為白中泛青,至器內積釉處,則呈現幾近青黑的玻璃質感。此時鋪釉技術方未成熟,釉面較厚,胎釉結合不甚緊密,故器物中普遍存在開片與氣泡,也成為北朝鞏縣瓷一個顯著特徵。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得一堂藏 北朝/隋 鞏縣窯白釉深腹碗

至隋時,青白漸分,隋鞏縣窯白瓷中,白色愈發純淨,而青色雖仍存於釉中,但卻已較難辨別,僅於器內底部、圈足接底或系列凹陷積釉處表現的較為明顯,其色澤也不同於北朝時的青黑,而減淡為更清麗的青綠。隋後期的部分器物中,開片與氣泡現象已得到較大改善,僅於少數積釉處較明顯。然自隋至唐初,白瓷尚未成為鞏縣窯器物大宗,其器型也相對較少,以杯、碗、罐為主,直至盛唐,鞏縣窯白瓷方成大氣,一躍成為同窯的主要出品。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得一堂藏 隋 鞏縣窯白釉高足盤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得一堂藏 隋 鞏縣窯透影白釉高足杯

盛唐之鞏縣白瓷,已幾近擺脫青白之青,而達到幾近純白的臻界。其品類較隋時大增,常見有罐、碗、杯、盆、執壺、瓶、盤、燈、水注、茶托燈等,器型多工整端莊,修胎嚴謹細密,輪旋極其規整,帶有明顯的規模生產痕跡。據《國史補》、《元和郡縣誌》和《新唐書地理志》等書志記,鞏縣窯白瓷多作為宮廷用瓷向長安進貢,西安西市遺址與唐大明宮遺址中也出土有鞏縣窯白瓷,故其雖為大批生產,卻無量產品中常見的粗糙、低質,富盛唐宏博之氣,足以稱為當時白瓷制瓷業的門面。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中晚唐 鞏縣窯白釉萬年罐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鞏縣窯白釉侈口分酒盌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鞏縣窯白釉寶珠鈕萬年罐

鞏縣白瓷,脫胎於青,漸臻於白,以三代之史,譜寫了中國北方對瓷之審美由青轉白的歷程。窯口不過河堤數里,卻凝燒出數百年間瓷匠瀝盡的點點心血。其工藝不止成為往後白釉綠彩、白釉藍彩乃至青花等一眾彩瓷的燒製基礎,更代表盛唐文化遠渡重洋,一路流傳至西亞、近東乃至北非地區。其素雅亮麗之姿,卻如一行白鳥,飛起中原,一去不回還。

白露為霜:淺論鞏縣窯白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