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24
簡介清 鄒一桂《百花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在通經重儒,以書生自居的乾隆看來“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為士大夫之林

桂的第七筆是什麼

原作者:王涵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二月的一天,73歲的鄒一桂整理完書案上的詩文,起身走到窗前。

窗外古樹枯疏,寒風凜冽,一片蕭索寂寥的景象。回想著自己近幾年的際遇,不禁打了個寒顫。

雖然已經寓京多年,但作為一個南方人依然不能習慣北方乾燥且漫長的冬天。閉上眼睛,江南老家四季葳蕤的草木不禁在他腦海中浮現,那股潮溼卻清新的味道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 《碧桃紫籐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幾時歸棹泛清漚,木蘭舟,綠楊柳,吳山越水,歷歷望中收。畢竟好花還識主,傾玉斝,莫搔頭。”醞釀了多年的歸歟之志,在那一刻終於下了決心。於是鄒一桂以年事已高,精力衰頹,入冬以來複患腰疾為由疏請退職返鄉。

很快,清高宗准以原品休致並御製詩兩章賜之。其中一首:

懷鄉念切老年縈,弗許翻嫌不近情。

一響殿辭雙淚下,原猶戀闕可憐生。

作為九五至尊,乾隆在這首詩裡除了溫情地表達了自己對鄒一桂致仕還鄉的不捨之情,還巧妙風趣地勸慰鄒一桂勿計前嫌,不要埋怨他不講情分。

這裡,乾隆所指的前嫌是他對鄒一桂連續的降調處分。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 《花卉軸》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十九年(1754)二月,禮部右侍郎張泰開保舉鄒一桂兒子鄒志伊為國子監學正,乾隆下詔命令論議此事,豈料保舉之事遭人揭發。張泰開因徇顧私情被革職,鄒一桂著降三級從寬留任。

次年,尚書王安國、左都御史楊錫紱因早年私準鄒一桂先父鄒卿森入祀鄉賢祠一事被翻案,高宗震怒,再次處分鄒一桂,降二級留任。

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宗再次以鄒一桂年老不勝侍郎之任,將其調補為內閣學士。然“內閣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雖有相職,實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

鄒一桂雖入仕較晚,但憑藉謹慎機敏的處世之道和深厚廣博的文藝素養,供職清廷近三十年平步青雲,一路擢升至禮部左侍郎。

其晚年自號二知,典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也是他在仕途上一直秉持的原則。然而這接二連三的降職調任對於年過七旬的鄒一桂來說無疑是晚節不保。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蜀葵石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來宦海多沉溟,豈獨之推祿不及。紛紛輪蹄南郭回,酎罷九泉無一滴。乞墦醉飽計非迂,為語深閨勿羞泣。”或許主動請辭,告老還鄉是結束官宦生涯的最好方式。

上殿辭別之際,乾隆送給鄒一桂的另一首詩是:

簪纓歸裡榮依舊,花鳥怡情樂正賒。

吳下詩人應好在,白頭相聚話煙霞。

其中“吳下詩人”是指1749年乞骸回蘇州的詞臣沈德潛。乾隆四年(1739年),沈德潛以六十七歲高齡得中進士。因詩文才華出眾,備受皇帝垂青,官運也隨之亨通,為官短短十年從翰林院編修升至禮部侍郎。即便致仕家居仍與朝廷保持密切聯絡,多次授命編撰官方的書籍和詩選。

有一種說法,沈德潛曾為乾隆代筆創作了大量詩文,他與乾隆曾被稱為“殿上君臣,詩中僚友。”以此類推的話,那鄒一桂與乾隆足以稱得上是“殿上君臣,畫中僚友”了。

自己寵眷優渥的兩位老臣即將重聚,乾隆甚是欣慰,簡短的幾行詩句盡是溫柔的撫慰和美好的祝願。而鄒一桂在兩起舞弊案後還能備受高宗的關懷,自然和他深厚的藝術造詣有關。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碧桃春鳥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庚《國朝畫徵錄》雲:“人皆知其(鄒一桂)花草之工,不知其山水之佳著之。”

鄒一桂雖為翰林畫家卻不失文人雅趣,山水畫近學惲南田,遠宗倪雲林、黃子久,筆意簡率,格調婉約,氣力內蘊,無纖弱之態。

乾隆評其山水:“一桂寫生我夙知,茲作林嵐亦清竦。面臨大壑百丈寬,背峙層巒千疊湧。”

本是江南書生出身,為何畫中會呈現“林嵐清竦”“層巒疊湧”這般氣象?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太古云嵐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五年(1727),42歲時才中進士的鄒一桂在此之前也曾幾次參加鄉試,尤其七年前,本已上榜的他更是有機會大展宏圖。

然而世事無常,康熙五十九年(1720),鄒一桂和堂兄鄒士隨同中順天鄉試,遠在江南老家的母親施氏喜出望外,原本憂慮忐忑的心隨之起落。怎奈八十高齡禁不起這情緒上的波動,家慶喜宴上,舉觴方畢,猝然無疾而終。

正在京城認真備考的鄒一桂聞訊後立即啟程回鄉居喪,儘管會試和殿試將於轉年春季開考,可敦行入孝出悌的他早已將這激烈的科考拋擲腦後。

未能讓母親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更沒有機會報答慈母的春暉恩情,想到這些,潺湲的淚水從這個謙和儒雅的男兒臉上撲簌傾下。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惲蘭溪 《香界八仙圖冊之芙蓉》天津博物館藏

康熙六十一年(1722)新年,在家族聚會中還未走出喪母之痛的鄒一桂向同堂族兄言明瞭自己決心重拾舉業銳志,再戰科考棘闈的打算。

隨即,便在元宵節後告別了妻兒兄弟,往遊秦中,開啟了他長達五年的遊學遊幕生活。

西北雄渾奇崛的山川對於這位江南文士來說無疑是新鮮的視覺體驗,所以每遇壯闊險絕之景,鄒一桂或操觚賦之,或濡墨寫之,而這獨特的山水風景既排解了他羈旅的孤寂又為其後來的文藝創作埋下了伏筆。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杜牧詩意圖》天津博物館藏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終於,鄒一桂以二甲第一名“傳臚”的身份於雍正五年(1727)拉開了他仕途生涯的序幕。

雍正十三年(1735),同樣是在冬天,剛剛步入知天命年紀的鄒一桂奉旨任職貴州提督學政。在此之前,無論是做翰林編修還是出任廣西鄉試副考官,以及雲南道監察御史,鄒一桂皆恪盡職守,不辱聖命。

而這次遠赴貴州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早在二十年前,他便經常於睡夢中夢見高崖飛瀑,幽洞林巖的奇妙景象,這段夢境曾被他記錄在《小山詩鈔》中,之後他在貴州執政期間所飽覽的自然風光也正好與早年的夢境相合。

夢中仙境也好,現實景觀也罷。總之,這番遠赴陝、雲、貴、黔的特殊經歷奠定了鄒一桂山水畫的創作基調。乃至其回京後仍對別具天姿的西部山川念念不忘,“……憶在黔六載,披荊涉險如在夢中,而林壑在胸不能去,乃追而圖之,得二十二楨。”

乾隆在另一首《題鄒一桂山水》中有言:“此景親從南國見,批圖漫訝想當然。”一語道破了畫中山水的出處。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盎春生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對於雅好書畫 “憶昔己酉歲,偶習繪畫,而獨愛花鳥”的乾隆而言,最欣賞的當然還是鄒一桂的花鳥畫了。

據孫靜庵《棲霞閣野乘》記載:“吾鄉鄒一桂少宰小山,以文學受主知,尤工繪事,至今零縑尺素,得者人爭懷寶。”

就在鄒一桂從貴州返京的那一年秋天,銘心絕品《百花圖卷》誕生了。《百花圖卷》以春夏秋冬四時季節為序,按照花開時間先後排列布局。全卷色彩雅麗明淨,筆法工緻細膩,每朵花形態各異,綽約多姿,宛如仙子般靈動雋逸。

乾隆見此卷自是龍顏大悅,愛不釋手。乃至時隔一年後仍意猶未盡,再次展玩,興起之時以畫中百花為題御製絕句百篇。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百花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通經重儒,以書生自居的乾隆看來“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為士大夫之林。”同樣,在詩文上主張“不事雕琢,恬淡衝夷”的鄒一桂作畫亦追求文雅活脫。

所以,除了《百花圖卷》,乾隆為鄒一桂所作的題畫詩還有百餘首,以花鳥畫最多。而得此殊榮的翰林畫家屈指可數。

和宮廷職業畫家不同,翰林畫家有品級職務,又能詩善畫,自然就有了更多接觸王侯貴胄的機會。

其實在乾隆還是藩王的時候就很賞識鄒一桂的繪畫才華,並曾有意向其索畫。怎奈耿直中正的鄒一桂以“未奉諭旨”為由委婉地拒絕了乾隆的邀約。

寬厚的乾隆並沒有因此惱怒,反倒很欣賞鄒一桂慎重嚴謹的作風,於是“高宗登極,賞其謹慎,擢用卿貳”。

就這樣,憑著恭謙品行和精湛畫藝,鄒一桂深得高宗恩遇,仕途順暢,直至晚年兩起請託之弊被曝光。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霜菊秋羅》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功名之路並不完滿的鄒一桂開啟了愜意悠閒的致仕生活。除了策杖尋山水,蒔花賞芬芳,還曾三至蘇州,與沈德潛等緇衣羽流之輩詩畫酬往,雅集品題。

遠在京城的乾隆並沒有忘記曾經君臣相悅,遊藝詩畫的美好時光。

在乾隆1762年和1765年的第三、四次南巡時,鄒一桂皆蒙恩迎駕,並得賜 “畫禪頤壽”額和《御製詩文全集》。

江南名士丨鄒一桂:夢中傳彩筆,花葉寄朝雲

清 鄒一桂 《玉堂富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漫惜花朝花未發,受宜居里見斯枝。

審看原是春卿畫,卻有香風拂拂吹。

又是一年花朝節,京城尚且春寒料峭,芳葩待發。無意間看到《杏花圖》的乾隆卻如沐春風,可轉念想到鄒一桂已“殿辭南歸”,不再伴隨其左右暢談繪事,思舊的傷感和無奈湧上心頭:“去歲一桂祝釐來京以候凍,盤桓京邸數月,雖甚愛其畫,但以年老不忍強勞之……”。

而歸居江南,鶴髮飄蕭的鄒一桂並沒有辜負這段君臣之誼。他輕挽墨香衣袂,於朝雲靉靆,行露未晞之時,描花繪葉託素心,寄予朝雲酬君思。

//參考資料:

1。 潘文協:《鄒一桂生平考及其校箋》[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

2。 朱光耀:《宮廷遊藝—翰林畫家鄒一桂研究》[M],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

3。 朱良津《鄒一桂山水冊》[J],《收藏家》,2002年11期。

4。 朱敏:《清豔之筆競美藝林—鄒一桂的花卉創作及其藝術思想》 [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12月。

宣告:

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於收藏地或創作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