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侗寨鼓樓:木構建築的瑰寶

  • 由 華輿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09
簡介傳承創新:木構技藝煥發勃勃生機侗寨鼓樓不僅是侗族建築技藝的結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豹子偏旁加一個休字怎麼讀

在貴州、廣西、湖南等地的一座座侗族村寨,棟棟吊腳樓之中,高高矗立著形似密簷佛塔的木構建築——鼓樓。鼓樓是侗寨的標誌,也是侗族人民集會和議事的場所。作為民族建築的代表,鼓樓不只是侗族文化的象徵,也是我國木構建築之瑰寶。

形式源起:聚族而居的象徵

侗族有聚族而居的傳統,通常一個族姓居於一個侗寨,並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寨子規模不斷擴大,於是以主寨為中心,發展成上寨、下寨或老寨、新寨的聚落格局。侗族人家建寨皆循古訓“先修鼓樓,後起民房立寨”。

侗寨鼓樓本名“堂瓦”,意為公眾活動的地方,明代稱之為“羅漢樓”,較早的文獻記載為明末詩人鄺露的《赤雅》:“羅漢樓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錦鱗矣。”清代稱之為“聚堂”,清李宗昉《黔記》中記有:“諸寨共於高坦處建一樓,高數層,名聚堂。用一木杆,長數丈(尺),空其中,以懸於頂,名長鼓。”“聚堂”,顧名思義,就是聚眾集會的場所。因其樓中懸鼓,後結合中原地區的稱謂,統稱為“鼓樓”。

按侗族的習俗,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專屬的鼓樓。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肇興侗寨,全寨分為五大房族,並由此形成五個分寨,於是就有了“仁、義、禮、智、信”五座形態各異的鼓樓。各分寨村民在各自的鼓樓舉辦踩堂祭祖、聚眾議事、嫁娶喪葬、迎賓送客等大事。特別是逢年過節,侗族人民聚集在樓前廣場上唱歌跳舞,正如清人詩云“吹徹蘆笙歲又終,鼓樓圍坐話年豐”。

營造技藝:傳統木構的科學思維

侗寨鼓樓結構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拔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整個建造過程,全憑掌墨師傅依借一根丈杆、一把直尺、一個墨斗盒,指揮木匠工人將成百上千錯綜複雜的木樑、柱、椽、枋、板等材料銜接起來,不用一釘一鉚。鼓樓屬於全木建築,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充分反映了工匠的科學思維和高超技術。2006年,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寨鼓樓:木構建築的瑰寶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鼓樓。(閔天怡供圖)

據考證,侗寨鼓樓是以西南地區最為普遍的幹欄式民居為雛形,沿用我國傳統建築“穿鬥”“抬梁”兩種結構形式,逐漸發展為密簷式、樓閣式、門闕式、民居式等多種建造型別。例如,廣西三江、龍勝一帶的鼓樓多為樓閣式,貴州黎平、從江一帶則多為密簷式寶塔型。

侗寨鼓樓的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數呈六邊形,內設四根粗壯的杉木主柱貫通至頂,象徵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外設十二根邊柱排列支撐,寓意十二個月家和物興。鼓樓底層的中央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邊柱四周設有欄杆座椅,可容納百餘人歇坐聚會。鼓樓的中部則重簷密迭、層層而上,氣勢雄偉。重簷均為奇數,三到十七層不等,樓身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每層的飛簷翹角猶如白鶴展翅,獨特精巧,簷板上繪有反映侗族風土人情的彩繪紋樣。鼓樓的頂部也稱寶頂,寶頂平臺上放置牛皮大鼓,寨中有事召集大家時,由後生攀頂敲擊此鼓。為將鼓聲傳遍侗寨的每一個角落,寶頂部分常處理成喇叭造型,並形成鏤空工藝的寶頂蜂窩(斗拱),更利於聲音的傳播。這一科學思維也成就了鼓樓風貌的獨特之處,即侗寨鼓樓的樓身收分至頂部後又區域性放大,在建築造型和建造技術上都有較大的突破。

傳承創新:木構技藝煥發勃勃生機

侗寨鼓樓不僅是侗族建築技藝的結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鼓樓的建築用材主要是杉木,這得益於氵舞陽河、清水江等流域豐富的植被資源。一直以來,貴州等地的侗寨都流傳著種植“十八杉”的習俗,即侗族人家自小孩出生時種下杉樹幼苗,封山18年,待“樹出材,人出山”時,即可砍伐造屋或製作嫁妝等,這一習俗成為侗鄉膾炙人口的育林護林佳話,也體現了侗族人民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生產生活方式。

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風格各異,其中的禮團鼓樓從設計到建造都出自鼓樓墨師陸文禮之手。作為鼓樓建築傳承人的代表,陸文禮還建造了我國目前最高的木結構鼓樓從江鼓樓,並將侗族鼓樓修建到北京中華民族園。更為重要的是,他將鼓樓建造過程編撰成《侗族鼓樓建築施工設計圖冊》,改變了侗族鼓樓長期以來無圖紙、無教程的歷史,使侗族鼓樓建築技術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

在傳承與創新方面,陸文禮創造了“變角鼓樓”的技法,即在原平面四角鼓樓的基礎上,創造出八角重簷攢尖頂的新型侗族鼓樓,這一技法已成為侗族鼓樓建築藝術的主體。

總的來說,侗寨鼓樓承繼著精湛的營造技藝,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並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出木構技藝的勃勃生機。(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