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 由 愛智慧的石頭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09
簡介一次,有人對孔子說:“冉庸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辯

輕什麼什麼什麼詞語

有人說:“少即是多。”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害怕不夠,於是不斷

從外面抓取。

結果,卻讓自己疲於奔命,被慾望所奴役。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懂得了取捨,不再浪費時間,去追求那些無益於自己生命的東西了。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寡事

《道德經》中說:“少則得,多則惑。”

生活中,有的人總是這也想做,那也想做。

結果,往往是什麼也做不成。

為何呢?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十分的精力分散開來,就很容易什麼事情也辦不好。

“雜而不精,不如精通一門。”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只有把自己的精力,專注於一點上,才更容易取得成績。

身處花花世界,最容易“亂花漸欲迷人眼。”

此時,如果定力不夠,就很可能會被雜七雜八的事情,擾亂了心神,迷失了本心。

只有穩得住,過濾掉無用的雜事,才能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只有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瑣事所迷惑,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生活中,有些人自己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好,卻總是熱衷於去插手“別人家的事”。

結果“費力不討好”。

對於別人的“閒事”,少一點熱衷,多一點“冷淡”,把別人的事情,還給別人,是一份自覺,也能為自己“養精神”。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寡身

泰戈爾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內心富足的人,不但不會害怕與自己相處,反而還會享受孤獨。

朱自清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內心匱乏的人,企圖融入集體,來化解“孤獨”,最終卻是加劇了“孤獨”。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一個人,如果無法與自己和諧相處,那麼,又如何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呢?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與自己相處,於是,便急迫

扎入人群,來逃避自己。

那麼,我們為何會害怕與自己相處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自身的“不足。”

為了逃避“不足”,我們便乾脆逃避與自己相處。

一個人的不足之處,不是說不去看,便不會對他的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

掩耳盜鈴,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魯迅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更快

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寡言

《道德經》中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多是由於“多開口”。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小僧與一位書生在同一條船上,書生高談闊論,小僧心生敬畏,蜷縮著身體聆聽。

聽著聽著,小僧便覺得不對勁了,於是便問道:“請問相公,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書生回答:“自然是兩個人。”

後半生最高階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小僧又問道:“那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

書生答:“自然是一個人。”

小僧聽後,笑道:“這樣的話,就且讓小僧伸伸腳吧。”

對於自己不甚瞭解的事情,如果貪圖一時口舌之快,很可能輕則會讓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重則會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一次,有人對孔子說:“冉庸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辯。”

孔子回答:“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俐齒與人辯論,常常會招人厭惡。我不知他是否仁德,但是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老子說:“大辯若訥。”

真正善於辯論的人,往往看起來比較木訥。

因為他們知道,與人辯論,只會招來各種糾紛;保持沉默,才能還自己的生活,一片靜靜。

結語:

林語堂說:“生活的智慧在於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生活中,總會有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來干擾我們的判斷。

如果我們不分輕重緩急,眉毛鬍子一把抓,就很容易耽誤了緊急的、重要的事情。

只有學會做減法,理清主次,才能輕裝上路,行穩致遠。

與君共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