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雞首流盉:2000多年前的“調酒神器”

  • 由 今日快資訊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08
簡介【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_媒體互連】雞首流盉 資料圖片由許昌博物館提供戰前壯行要喝酒,戰後慶功也要喝酒,祭祀要奉酒

澗開頭該怎麼組四字詞語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_媒體互連】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雞首流盉:2000多年前的“調酒神器”

雞首流盉 資料圖片由許昌博物館提供

戰前壯行要喝酒,戰後慶功也要喝酒,祭祀要奉酒……在古代,酒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所有重要場合都需要喝酒。

那麼,酒量不好怎麼辦?於是,古人就製造了一個“調酒神器”——盉,用水來調和酒的濃淡。

在許昌博物館內,就珍藏著一件雞首流盉,它穿越2000多年的時光,向我們展示了古代酒器的精美。

盉是古人制造的“調酒神器”

在許昌博物館二樓展廳,有一件漢代的雞首流盉(hé),它造型優美,形制古樸。在許昌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陳文利的講述中,我們瞭解到此雞首流盉通高17。5釐米,重約1300克,有蓋,短頸、溜肩、鼓腹,器腹設雞首狀流和短柄,下承三矮狀馬蹄足。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了:盉到底是什麼東西?

陳文利說,盉是青銅禮器的一種,從商代到戰國都有。商晚期和西周時期尤其盛行,春秋中後期逐漸消失。盉的形制較多,一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或柄,下有三足或四足。

盉的主要功用是酒器,王國維在《說盉》中稱:“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於爵。”意思是說在進行祭祀時,將尊中的酒倒入盉中,加以水調味(調節酒的濃淡)。另外,盉也可以當水器,這時的盉承擔了匜(古代清洗時澆水的用具)的角色。凡祭祀之先,用盉澆水洗手,以示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敬。

“還有一種說法,盉也是調酒器,作用大概類似後來西方的潘趣酒碗,或者雞尾酒罐。”陳文利說,古人把酒與水置於盉中調勻,然後斟於杯中。

據學者們的說法,我國早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已有青銅盉了。不過那時的盉流短,置於器頂。因為這樣倒酒很不方便,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現在所見商中期以後的青銅盉,流大多斜置於器側肩部。

早期的盉為了方便注水,也沒有蓋。商代以後大多加蓋,而且紋飾也玩出了許多花樣,有鳥形、蛇形、獸形等。

秦漢之際,盉的用途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由以前的調、溫酒功能儼然變成了一種煮酒器。這時提樑變成了側裝中空的把握,還可以加裝木柄,三足依然存在。

和酒有關的青銅器佔比很大

中國古代青銅器,和酒有關的,無論從品種還是數量上來說,佔的比例都非常大。例如,殷墟婦好墓的隨葬禮器就有200件,以酒器為主,佔70%,品類有角、斝、盉、觥等10餘種。

“商周時期酒器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分類細。”陳文利說,容庚、張維枝的《殷周青銅器通論》把先秦時期的酒器分為三類:煮酒器,或稱溫酒器,包括爵、角、斝、盉等;盛酒器,包括尊、觥、彝、卣、壺等;飲酒器,包括觚、觶等。

想必大家聽過《送別》裡面的一句歌詞,“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個“觚”是一種古代的酒器。最初見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周時期。觚往往採用青銅製作,形狀細長,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狀。

大家是不是隻聽過公爵、男爵,沒想到這酒器也有叫“爵”的?爵往往是三足、大腹、有把兒、素面或飾有各種圖形的敞口酒器,多用來飲酒,也可以拿來溫酒。爵其實還真是器如其名,它正是君王用其賜酒給臣下用的酒器,而且往往是一些貴族階層才能用。“加官晉爵”也由此而來。

實際上,酒這個字,從字面上看就是把“水”裝在“酉”中。“酉”在上古時期實際上就是“酒”,在甲骨文、金文中酉是象形字,它的寫法就像是一個盛酒的罈子。

酒在中國古代是作為維繫禮制、禮法、禮儀的一種具有象徵性作用的物品。上至國家祭祀,下至邊地鄉禮,酒都不可少,用多少,怎樣用,誰來用,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古代酒器繁多,就不奇怪了。

雞首造型,與古人崇雞有關

眾所周知,我國的版圖從地圖上看,就像一隻躍然紙上的大公雞,昂首挺胸、形神兼備,屹立於世界東方。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明代大才子唐寅在《畫雞》一詩中,用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寫了一隻英雄氣十足的大公雞的形象。這首廣為流傳的佳作,不僅是對大公雞的讚美,也表達了自古以來人們對雞的喜愛之情。

“雞首流盉的雞首造型,也恰恰反映了古人崇雞的文化現象。”陳文利說,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很早就出現了崇雞文化。新石器時期的許多遺址都發現過家禽雞骨,說明當時人們已經能把野雉馴化為家雞。

因為雄雞有司晨報曉的作用,所以雄雞成了古人崇拜的物件。《神異經·東荒經》中記載:“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

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外形像雞的陶器出現。雞在古代是吉祥之禽,由於“雞”的發音與“吉”諧音,公雞的“公”與“功”、雞冠的“冠”與“官”、雞鳴的“鳴”與“名”又是諧音,因此古人常以雞的形象兆示吉祥、生命、陽剛,也以雞寓意“功名”或“加官晉爵”。

又如西漢初期韓嬰《韓詩外傳》中記載了雞的“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即“文、武、勇、仁、信”五德。

漢代有淮南王劉安“雞犬升天”的神話,東晉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有“雞鳴桑樹顛”的詩句,最為著名的則是東晉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

從器物的功能來看,最初雞首實心不通,是一種殉葬的明器,而不是實用之物,雞首有祭祀意義。後來演變成雞頭可通水、雞尾變成龍形柄的使用之器,這時的雞首則有裝飾美化意義。再到後來,因實用性強,大批次生產,壺上捏塑的雞首、龍柄等逐漸消失。

雞首造型的器具從隨葬明器演變為酒器、茶具等生活實用器。唐代以後,隨著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雞首造型的器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雞首壺並未隨之消失,而是被執壺取代。

李辰琪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