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 由 生活在小樹旁的喬淵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24
簡介洪都戰役,不僅是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的一次典型的城市保衛戰,也給朱元璋爭取到了反擊的機會,朱元璋在7月率二十萬軍隊向陳友諒發動反擊,鄱陽湖一役,三人兵力相差三倍,明軍以火線進攻,在抵擋陳友諒的猛烈進攻後,終於將陳友諒的座船燒燬,從而扭轉了局勢

什麼秋毫成語

中國歷史上,以漢、唐為天下最強大的武力,相比於漢朝的橫掃匈奴,大唐的所向披靡,而明代的兵馬則顯得比較低調。其實,這是一種偽裝,一支不起眼的軍隊,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支榮耀的軍隊。與明軍的歷史相比,這絕對不是誇獎。

明軍建國的起步很高,和以往任何一個封建社會相比,大明建國以來,他們遇到的敵人都很強。他擊敗了當時縱橫歐亞的最強大的蒙古鐵騎。同時,他還創造了兩項奇蹟:一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東漢時期外,另一批以農夫為代表的起義隊伍,並最終實現了王朝的更替。第二,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他首次取得了從北到北的勝利,從而使中國一統。這兩個條件,都是非常困難的。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曾經紀律鬆懈的一群人

元末年,動盪不安,四野叛亂四起,據史話記載,這是“十八股叛亂”,而最主要的反抗勢力,便是“紅巾軍”,明朝的朱元璋,最初加入的是“紅巾軍”,最初,他向濠州的郭子興投效,後來被郭子興看中,娶了馬氏(明初的開國皇后馬後),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在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6月,二十五歲的朱元璋,作為一名紅巾軍將軍,從老家安徽鳳陽招兵買馬。這一次的徵召,足足有七百多人。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大明的歷史上,朱元璋出征入伍的日子,可以說是“建軍節”。

那時候朱元璋在紅巾軍中並不得寵,反而被人欺負,之後朱元璋領著他的部隊作戰,雖然在軍中的聲望越來越高,但依舊受到了不少人的排擠。這七百人的軍隊,他從自己的心腹之中,選出了二十四個心腹,組成了大明的第一批大將:徐達、常遇春、宋用、郭英等。後來,朱元璋率領二十四名將士,在郭子興去世的時候,他麾下的軍隊就達到了上萬,佔據了和州,定遠城等地,趁著元朝鬆懈的時候,一舉拿下了南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大明才能稱霸世界。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朱元璋從早年拉幫結派以來,採取的戰略就是由朱升所建議的“高壘壘,廣積糧,以緩兵為先”,這種戰略,其實就是不想出風頭,而是要有耐心地發展自己的勢力,特別是武力。而在此期間,明王朝的實力也在悄無聲息地增強著。但實力越強,軍隊就越強。尤其是在南京被攻陷以後,朱元璋最頭疼的就是軍紀渙散,雖說朱元璋對軍紀森嚴,對軍紀渙散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明實錄》中有一段歷史,朱元璋在一次與朝臣敘說自己幼時的故事,曾講到:“有一日,他在外巡視,忽見一小孩在荒原上哭泣,一打聽,原來那小孩的父親被關入兵營,他的媽媽也被擄走,就剩小孩一人。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對此事進行徹底調查,最終確定了這名兒童的雙親在兵部,並且得到了朱元璋的照顧。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不過朱元璋更吃驚的是,明軍一家人的情況,在朱元璋的軍中並不少見,而是到處都是,經過十日的調查,發現了幾百戶人家因為士兵的搶劫,被打散了,家破人亡,朱元璋下令讓他們團聚,並且給予了豐厚的賠償,可是明軍的紀律性,還是很明顯的。《明實錄》記載,二十幾年後,朱元璋回想此事,不禁感慨:“若明軍一貫如此,大明如何能統一?”

朱元璋變法

更何況,當時的朱元璋,雖然表面上威風八面,但實際上,他所面對的局勢,也是極為惡劣。朱元璋攻陷南京之後,中國實際上是四面受敵。北部是一個自稱是中央的國家,統治著中原、蒙古、大草原、西部。在淮西和朱元璋統治下,在湖北的荊襄草原上,還有“漢王朝”陳友諒,名義上是忠於元朝,實際上是在蘇南建立自己的勢力,張士誠。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四大家族之中,朱元璋不僅實力最差,處境也最為險惡,他的勢力實際上就在三大家族之間。在軍事力量方面,他不如陳友諒,在財力方面,也不如張士誠。更嚴重的是,即使擊敗張士誠、陳友諒,要一統天下,也要擊敗元王朝,也就是說,擊敗蒙古鐵騎。

可是,現實是什麼樣子的,朱元璋以前,曾經有一次,紅巾軍入侵南中國,掀起了一場盛大的戰爭,但是到了北疆,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大部分的南方農夫都被打得落花流水,那個時候的元王朝,被後人稱為“腐敗無能”,“皇帝昏庸”,但是在軍隊上,平定農軍,統領著元朝的軍隊,漢族的王保保,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的軍隊,一掃早年的頹廢和頹廢,實力大增。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形勢嚴峻,強敵眾多,朱元璋需要一隻強力的軍隊,他也在這一點上下功夫,比如嚴格的紀律,每次攻下一座城市,都會特別重視收編敵軍中那些有豐富騎兵訓練經驗的將領,然後任命他們擔任要職,並且不惜重金,從北邊採購戰馬,但大明的軍隊,才是“流寇”的模樣,才得以改頭換面,成為“國家軍隊”,但這一年,朱元璋與一位將領相遇,開始了一場關於大明軍部未來的對話,劉伯溫。那年,劉伯溫首次應朱元璋之邀,入朱元璋門下,在交談中,朱元璋向浙東有名的大學士問道:“為何義兵如此之多,而不能成功?”

劉伯溫對朱元璋的答案,讓他大吃一驚:“農民起義中,有“九惡”,九惡,是歷史上農民叛亂時,都無法迴避的九大罪過,一是“對孔孟,對聖人之德,對天理人倫”的蔑視;二惡“以兵為兵,以兵為盜”;三大惡人“時起時落,起而起,互相懷疑”;四大惡人“糧食不能自給,打仗不懂打仗”;五大惡者“奪人妻女財物,僅知為人民,而不為人民所用”;六大惡人“為將之小”;七大惡人“文武不精,打仗如打鬥”;八大惡人,“成則聚,敗則成鳥”;九惡:“這一股叛逆,互相懷疑,互相攻擊。”史書記載,朱元璋聽到這句話,臉色大變。劉基毫不畏懼,最後說:“九大惡人不除,雖然是叛徒,但也是土匪。”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這樣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簡直就是在朱元璋的臉上狠狠地抽了一記耳光,不過朱元璋畢竟是朱元璋,被劉伯溫這麼一說,非但沒有生氣,還把他當成了寶貝一樣,不僅提拔了劉伯溫,還按照劉伯溫的計劃,進行了一次有計劃的變革。“九惡”之中,朱元璋對於軍事上的問題,也有自己的解決之道,在元末明二十二年,朱元璋設立大都都督,制定二十二條軍律,於南京設立了絞刑架,將犯罪官員二十二人處死,以示威嚴。最關鍵的是,明王朝的軍隊,人數眾多,但組織渙散,可以說是一群烏合之眾,從上到下,都有嚴格的軍紀。

以前朱元璋治下的時候,經常是狂風暴雨,但那都是一陣風。有了這個規矩,有了規矩,就會有規矩,有了規矩,就會有規矩。整個軍隊都變得井井有條。以前的明軍,就像是一個內功高強,經絡閉塞的練家子,雖然一直在積蓄力量,但卻無法將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甚至還會造成體內的內力失衡,從那時候起,明軍就已經完全貫通了任督二脈。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3、新生的明兵

只從明軍隊的行動中,我們就能看到他們的變化。到了明朝二十六年,明王朝的軍費和糧草都是一筆鉅款,朱元璋痛定思痛,實行了屯田制度,不僅要讓自己的部隊耕作,還需要協助當地的水利建設。於是,當地的經濟蒸蒸日上,百姓富裕起來,以前對平民“寨糧”的徵用,被朱元璋一口拒絕了,自此,百姓們的聲望大增,軍隊的實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到了1360年,朱元璋在陳友諒面前落了下風,但是在這之後,朱元璋漸漸佔據了上風。就連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最後一次戰役中,陳友諒首先率領六十萬人馬,對朱元璋的邊境要地——洪都發起了進攻,明軍在朱元璋的外甥朱文正率領下,固守八十五日,以微弱的優勢,將陳友諒攔在了門外。

洪都戰役,不僅是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的一次典型的城市保衛戰,也給朱元璋爭取到了反擊的機會,朱元璋在7月率二十萬軍隊向陳友諒發動反擊,鄱陽湖一役,三人兵力相差三倍,明軍以火線進攻,在抵擋陳友諒的猛烈進攻後,終於將陳友諒的座船燒燬,從而扭轉了局勢。陳友諒統治的漢族,是中國南方最有勢力的獨裁統治。兩次典型的以小勝多的戰役,使明軍聲威大振。第二年,朱元璋將矛頭轉向了另外一股強大的軍閥,即張士誠的“吳”。

與陳友諒一戰,明軍是一場防守之戰,而與張士誠一戰,明軍則是苦不堪言。在元末年,張士誠是最善於防守和防禦的人,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在年輕時,以數萬人的傷亡,死守高郵,擋住了元朝的宰相脫脫率領的百萬軍隊,四十多日後,他終於翻盤了。

這一次,朱元璋被張士誠的鐵板一塊砸了個稀巴爛,在清除了張士誠的外圈,將張士誠首都平江徹底圍住之後,張士誠的固若金湯便派上了用場,在平江城外建了一座三層的木塔,將其團團圍住,又從高臺上放箭,但始終無法拿下,到了戰後,明軍還開始使用新型兵器襄陽大炮。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這是一門用青銅鑄造的重炮,根據《明史》記載,不僅威力巨大,射程更是遠超常人,在平江戰役中,他的炮彈不僅讓平江堅固城池遭受重創,更有一枚炮彈打在張士誠的宮殿上。這一次的戰鬥,可以說是最早期的一次戰鬥,也是最好的例子。八個多月的苦戰,明軍總算拿下了平江城,將張士誠的統治徹底摧毀,這次戰役,不僅是在政治上,更是在戰略上尤為重要,擊敗了中國最善於防守的張士誠,自此以後,再無一道防線能夠抵擋得住。

若說這場爭霸,就像是一場近身肉搏,明軍、陳友諒、張士誠等各大派系之間的戰鬥,就像是一場初選,為的就是向“拳王”元王朝發起衝擊。與張士誠、陳友諒相比,向元王朝發起進攻,似乎是一件簡單而困難的事情,因為自元末開始,就沒有一股叛逆勢力能在北方取得勝利,而在更遠的地方,自北宋覆滅以來,長江一帶,就沒有一股勢力,能在北方取得勝利。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一代的帝王,能夠將中國從南到北地一統。明入北元,不但是一次大變革,更是對歷史規律的一次挑釁。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打破蒙古鐵騎無敵的傳說

但明軍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除了戰略與政治上的得當(兩次北上,先是山東,後大都,再加上在北方戰爭中,實行的是國家平等的政策,嚴格的紀律,不會隨意屠殺平民)之外,明軍在軍事方面,也是有備而來。首先,就是鐵騎,這一點可以說是與元王朝最大的區別,雖說明軍的騎術和訓練出來的騎術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點,那就是他們的紀律性和堅韌的意志。而明軍則充分利用了這兩點,來對抗元朝的大軍。

明軍與元軍的主要戰事有兩次,一次是太原戰役,一次是沈兒谷戰役,一次是太原戰役,當時明軍兩位大將,徐達和常遇春,明軍原本打算直接進攻太原,但元朝大將王保保卻趁虛而入,在明軍的援軍趕到之前,趕到了太原,在太原之外佈下了重兵,抵擋徐達的大軍。

這讓原本就處於下風的徐達,一下子就岌岌可危起來。不過徐達也順水推舟,趁著夜色,發起了一次劫營,以大軍拼死一搏,突然襲擊了元兵的營地,一番亂鬥之後,消滅了四十萬的元兵,俘虜了四十萬。這一場戰鬥,明軍之所以能夠佔據上風,是因為他們的輕敵,而定西沈兒谷一役,更是證明了他們的實力。

那時明軍正向甘肅進犯,元將拓頓帖木兒改為防守,而是先向蘭州發起攻勢,企圖誘明軍馳援,然後集中優勢力量一舉殲滅,明軍則由徐達統軍作戰,率領大軍在定西沈兒谷與元軍交鋒,由於兵力不足,物資缺乏,無法長時間作戰,徐達採取“疲敵之計”,明軍日夜敲鑼打鼓,聲勢浩蕩,但始終未發起全面攻勢,其間更數次擊潰元軍的反攻,幾天下來,元軍已是精疲力竭,徐達當機立斷,立即發起反攻,利用中心突圍之法,向元軍營地發起猛攻,一番激鬥之後,八萬六千餘人被俘,五萬駱駝馬被擒,全軍覆滅的擴敦帖木兒,攜全家逃命。這是蒙古鐵騎自從成吉思汗之後所遭遇的最為嚴重的一次破壞。

明朝建國的起點很高,歷史上有什麼壯舉?

明軍優秀的作戰素養,快速的衝擊,堅定的執行能力,在惡劣的條件下,堅韌的毅力。這些優良的裝備,讓他們在很久很久以後,都是對手的夢魘。明軍又製造了一個新的奇蹟,那就是以武力著稱的漢朝和唐朝,在建國初期,因為戰爭和內耗,導致了內憂外患,被迫和平,直到力量足夠強大,才能發動進攻。

但是面對元王朝這樣的勁敵,明王朝並沒有求和,而是在對外宣戰的同時,也在努力的重建國家的經濟,朱元璋在任的三十年間,明軍在西北,漠南,遼東三省連續給元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在漁場的時候,明軍帶著十五萬人進入貝加爾湖,讓北元的軍隊損失慘重,讓“元朝”徹底的消失了。

從那之後,存在的蒙古“北元”就被分成了三個部落,分別是韃靼人、瓦剌人和兀良哈人。後來又先後得到了明帝的封號,與明帝國雖有戰爭,但兩國的封賞和貢賦關係依然存在,最後被清朝所取代。這一點,也是從大明的鐵血將士那裡學到的。

鐵血明能戰勝蒙古騎兵,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有這麼強的力量,他們只是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慢慢的變得更加的強大,直到元末的時候,他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此役的關鍵是,明軍隊消滅的不僅僅是元朝最強的力量,更是將其反中原的力量完全擊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