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王陽明的心學之路: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

  • 由 斯圖卡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23
簡介而王陽明通佛道,又有父親在心學上的初步教導,再加上後來的龍場悟道

理學中的理是什麼意思

心學並非王陽明首創,但王陽明卻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在宋明新儒學中,朱熹和王陽明是難以逾越的兩座高峰。兩人在哲學領域的成就,就如同李白和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成就。

王陽明的心學之路: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

嚴格的說,心學也並非南宋哲學家陸九淵首創,其實從孔子開始的儒學,其本身就是一種心性道德論的人本哲學,這和西方以本體論為主的自然哲學有根本的區別。

孔子講仁愛,其實就是講愛心,他想讓世界充滿愛。王陽明講致良知,其實就是讓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稱。只不過,這把稱稱的不僅僅只是愛心,還要掂量天下所有的道理,所以心也是理。

儒學,從孔子的仁愛之心到王陽明的良心,由心出發,又回到心,跨越兩千年,畫了一個完美的圓。王陽明把這個畫了兩千年的圓畫圓滿了,是他的公德,也是他的造化,這期間經歷了無數的曲折。

用陸游的一句名言來說就是: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做大事的人,往往是在最艱難的時候取得最偉大的成果的。

王陽明最有名的故事,無過於龍場悟道。在貴州那個偏遠的山溝裡,王陽明一呆就是三年,那三年中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們根本無法想象。換個普通人遭遇那樣的災難,多半要從此消沉一輩子。但王陽明並沒有,他用那三年的時間反覆的琢磨自己讀過的書,把知識融會貫通,終於領悟了宇宙人生之大道。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陽明龍場悟道,得益於他之前熟記在大腦中的文章。如果他沒有熟記那些文章,在龍場那麼貧困的地方又不可能得到大量的書來閱讀,那麼他在龍場也不可能有什麼收穫。

在龍場,王陽明看似沒有讀多少書,但他儲存在大腦中的書,已經足夠他思考了。

也就是龍場這一次生死考驗,讓王陽明走到了心學的頂峰。

但是,他之前的路難道又平坦嗎?

王陽明的心學之路: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

也不平坦。

王陽明很早就接觸了心學。他父親王華的思想就有心學的特點,而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因此“心學”的種子很早就種在了王陽明的心中。

但他當時無志於心學。作為男人,科考入仕才是正途,而當時科考入仕要考的內容是程硃理學,心學在當時並非主流。

但王陽明學程硃理學並不順利。在王陽明的時代,程硃理學的核心是格物窮理。朱熹認為萬事萬物各具其理。

於是王陽明花了七天七夜的時間去格竹子的理,據說他那七天七夜是時時刻刻圍著竹子轉,幾乎沒有休息。這種情形和《論語》中記載孔子的一個故事很相似:我曾經不眠不休的思考問題,卻沒有收穫。

王陽明不也是不眠不休的思考了七天嗎?但最終的結果也和孔子一樣:沒有收穫。

其實這也暴露了王陽明對程硃理學的誤解。朱熹說的理,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果要格竹子的理,就應該去種竹子,然後在竹子生長的不同時期去觀察竹子,這樣才能明白竹子生長的規律。圍著一顆長好了的竹子看,能看出什麼理呢?

格竹子失敗,還生了一場大病,對王陽明的打擊很大。他因此放棄了對程硃理學的研習,繼而又去研習詩詞歌賦,同時尋仙問道,不理世事。後來他的父親擔憂他的前程,因此請了一位高人來指教他。那位高人就是婁諒,婁諒是一位純正的大儒。婁諒對王陽明的指點,就好像《射鵰英雄傳》中王處一對郭靖的指點一樣,算得上是打通了王陽明的任督二脈。

經過婁諒的指點之後,王陽明的求學之路才稍微順暢了一點。之後,他父親王華因為回家丁憂,因此又有機會親自教導王陽明。前文說了,王華的思想具有心學的特點。王陽明開蒙讀書的時候,是他父親親自教導的,那個時候心學的種子就已經種到了王陽明的心裡,而王陽明成年之後他父親對他的教導,算是對心學種子的再一次呵護和打理。

另外,當時的社會環境也需要一種敢於打破禁錮的新思想。而王陽明通佛道,又有父親在心學上的初步教導,再加上後來的龍場悟道。種種機緣,讓王陽明成為一代宗師,成為無人能跨越的心學巔峰。

曲折離奇的生活是大人物的基本配置。而王陽明那曲折的生活,則給人一種傳奇的感覺。但整體來看,王陽明的成功,就是能在困頓中調整自己的心態,想盡各種辦法去學習和提高自己。這豈不就是陸游的“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的真實寫照嗎?

遇到苦難就趴下,人永遠都不可能成功。在困難中勇往直前,勝利就會在前方。

王陽明的心學之路: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