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從10只到406只,瀕臨滅絕的朱䴉如何在德清實現種群重建

  • 由 新華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9
簡介自2013年到基地工作,許建強已經歷7個孵化季,見證了200餘隻朱䴉寶寶誕生

新生寶寶叫幾聲又睡

德清縣下渚湖溼地,港汊縱橫、水網交錯。一座面積200畝的小島被綠色包裹,靜謐而美麗。這裡植被繁茂、湖水澄澈、魚蝦翻躍,豐腴的水草叢叢簇簇,是鳥類的天堂。這座小島被當地人稱為“朱䴉島”。

很多人還不知道,朱䴉在鳥類中的地位堪比大熊貓,是世界珍稀瀕危鳥類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曾一度僅剩7只,被稱為“東方寶石”。據統計,全世界目前僅存3000餘隻朱䴉,而生態美、環境優的德清下渚湖就有406只,約佔全球朱䴉種群數量的13%。日前,從下渚湖朱䴉繁育基地傳來好訊息:又有83只朱䴉寶寶成功度過孵化季!

短短10年間,一度瀕臨滅絕的朱䴉,如何在德清實現種群重建?對生存環境要求非常苛刻的它們,在下渚湖是如何被精心照顧、順利生長的?當地居民如何改善生態環境,呵護鳥兒繁衍?在德清縣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邱國強的邀請下,我們來到“朱䴉島”,探訪朱䴉的成長經歷。

新生

控溫餵食,朱䴉寶寶每天要吃六餐

在飼養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去探望了經歷重重關卡,剛剛“出關”的朱䴉寶寶。

育雛室的露臺上,十幾只朱䴉寶寶正在曬太陽。遠遠望去,它們全身長滿灰色的絨毛,像落了一身灰似的,臉部呈黃色,還沒有成年朱䴉紅面白羽的漂亮模樣。不同時間出生的朱䴉寶寶被低矮的圍欄分隔開,有幾隻調皮的將長喙穿過柵欄,低叫幾聲,彷彿在向我們打招呼。

幼年期的朱䴉需要吃粉糊狀的食物。恰好到了朱䴉寶寶開飯的時間,專門負責哺育雛鳥的飼養員許建強拎來一個塑膠桶,青黑色的泥鰍擠在桶裡不停地翻動。我們看著頭皮發麻,許建強卻伸手將泥鰍一條條拎出來碾成漿,並往“泥鰍糊”裡拌上維生素、雞蛋液等,做成朱䴉寶寶的“營養餐”。

許建強一邊忙著為朱䴉做飯,一邊告訴我們,孵化育雛是朱䴉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階段。“今年孵化季一下有83只小朱䴉破殼,很耗費我們的心力。”厚厚的眼袋掛在眼瞼下,他已經3個月沒有好好睡一個整覺了。

從今年3月17日開始,基地裡的朱䴉陸續產卵。為了減少外界環境的干擾,朱䴉產下的每一顆卵,都被飼養員小心翼翼地放進人工孵化器。許建強指了指對面房間,從白晝到黑夜,他必須每隔1個多小時去觀察一下孵化箱,確認溫度是否恆定在37。5℃,溼度有沒有保持在60%。在精確的控制和仔細觀察下,歷經26天的等待,朱䴉寶寶才順利誕生。

出生24小時後,朱䴉寶寶要住進溫度保持在30℃以上的育雛箱中,此時它們也將享用“人生”第一餐。“給剛出生的朱䴉寶寶餵食可是個細緻活。”許建強說,他每天凌晨5時就要到基地,先將一桶泥鰍一條條敲碎,再用榨汁機榨成細密的汁液,用吸管模仿成年朱䴉的長喙,一點點喂到嗷嗷待哺的朱䴉寶寶口中。它們的進食可不止一日三餐這麼簡單,而是六餐!每天僅餵食許建強就得花7個多小時。

喂完營養餐後,許建強隨手拿起一把刷子開始清掃消毒。朱䴉寶寶還在育雛箱時,他在餵食之前總要先把墊在下面的紙換掉,以免引發疾病。同時,還要細緻觀察每隻朱䴉的毛色、體重變化,據此不斷調整食譜,慢慢過渡到餵食粉碎的小魚,再到完整的魚蝦、泥鰍等。

自2013年到基地工作,許建強已經歷7個孵化季,見證了200餘隻朱䴉寶寶誕生。“每天和朱䴉相處的時間比和人相處時間還長。現在只要看看朱䴉的眼神、眨眼頻次、走路姿態等,就能判斷它們的健康狀態。”許建強笑著說。

朱䴉是一種晚成鳥,雛鳥出殼後一週才能抬起頭,10天至15天后才能站立,兩週後,離開恆溫箱,在一間溫度變化不大的房間內自由活動。再過10天左右,當朱䴉寶寶適應室外溫度變化並學會自主進食後,就能到戶外生活了。目前讓許建強最開心的事就是,已經有48只朱䴉寶寶成功轉移到室外。

重生

拒絕“包辦”,成年朱䴉在這“自由戀愛”

站在下渚湖空曠處仰望天空,不時有一隻只朱䴉翩翩起舞,優美的身姿劃過樹梢、湖面,粼粼的水波映襯出它們美麗的身影……朱䴉體態秀美典雅,一身羽毛潔白如雪,面頰緋紅,可謂“鳥中美人”。

像每位操心的家長一樣,朱䴉繁育基地承擔的重要任務不僅是讓朱䴉健康成長,還要牽掛它們的“終身大事”。

邱國強密切關注著朱䴉的戀愛狀況,我們跟隨他來到室外成年朱䴉棲息的地方。近5米高的籠舍外,有不少興奮地想與朱䴉見面的遊客。“快來看,這種鳥只有這裡能看到。”一位10多歲的男孩招呼小夥伴。

歷史上浙江曾是朱䴉的故鄉,但上世紀50年代朱䴉一度瀕危滅絕,直至1981年,在陝西省洋縣發現7只。為了重建浙江朱䴉野生種群,2008年,德清縣從陝西周至縣樓觀臺引進5對配好對的朱䴉夫妻,並與浙江大學合作在下渚湖開展“朱䴉易地保護和浙江種群重建”專案。它們成了德清朱䴉種群家族的“祖宗”,在此定居繁衍後代。

然而,讓基地守護者們憂心的是,朱䴉的受精率一直不高。飼養員許連松指著一隻成年朱䴉說,它們到兩歲才開始繁殖,每年產卵1次。為了讓朱䴉高質量繁衍後代,他們和浙江大學的教授一起想了不少辦法,最終決定:不再給朱䴉“包辦婚姻”,讓它們“自由戀愛”。

我們透過籠舍發現,每隻朱䴉的腳上都掛著一個環。帶著好奇,我們看向飼養員許連松,他解釋道:“那是朱䴉的‘身份證’。”

朱䴉還在蛋殼裡的時候就進行了DNA檢測,並有了譜系編號,基於編號,可以追溯每隻朱䴉的族譜資訊。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主任方盛國告訴我們,為了提高朱䴉的受精率和後代存活率,他們利用自行開發的遺傳基因評估平臺,透過基因譜系篩查,將能夠匹配的個體散放在一個較大的籠舍中,讓朱䴉自主選擇配偶,避免“近親結婚”。

在籠舍區走了一圈,我們發現每個“房間”上部被網隔開,下面則是敞開的。“這就是為了讓它們自由戀愛。”許連松說。

朱䴉不但是“一夫一妻”制,它們在擇偶時還有獨特的審美標準。透過上百次觀察、統計,方教授發現了一些規律。“這只是雄朱䴉,它更青睞腿長的雌朱䴉,就像旁邊這隻。因為長腿雌朱䴉體重較大,容易受精,所生蛋的個頭大。”方盛國又指了指籠舍另一側,“你猜雌朱䴉在擇偶時更看重什麼?”我們搖搖頭,他說:“是羽毛色彩!”雄朱䴉到了繁殖期,羽毛顏色會發生變化,漸漸由白色變為灰色或黑色,朱䴉可分辨紫外線波長,雌朱䴉更傾慕羽毛偏灰的雄朱䴉。

成對的朱䴉來回踱步,悠閒自在。朱䴉對周邊生態環境要求較高,它們的到來也倒逼當地嚴格治理水環境。2014年開始,下渚湖溼地所在地——德清縣下渚湖街道藉助“五水共治”行動,對礦山、生豬養殖進行了大整治。如今,下渚湖長期保持Ⅲ類水水質,秋冬季節可以達到Ⅱ類。

“環境好了,朱䴉也更願意談戀愛了。”許連松說,經過多年努力,德清朱䴉的受精率逐步從30%提升至87%,整體種群質量遠高於國內外其他朱䴉種群。

“即便如此,同一地區的朱䴉繁殖後代,也會有基因退化的可能。”方教授坦言,國內朱䴉的分佈區主要在陝西、河南、四川等地,德清的朱䴉種群數量僅次於陝西。最近他們正籌劃開展基因最佳化工程,計劃與國內陝西、河南等地的朱䴉進行種群交流。

共生

野外生長,會飛到村民家覓食休憩

離開室外籠舍,我們來到基地會議室,這裡的牆上掛著幾十塊監控螢幕。密密麻麻的影片影像讓我們一時間有些看不過來,許連松卻能盯著看一下午。

許連松是德清縣第一位朱䴉飼養員,相伴11年,朱䴉於他而言,有一份特殊感情。他說,如今在德清縣,群眾也都自覺參與朱䴉保護,人與朱䴉相處得更和諧。與此同時,當地也特別加大對溼地特色植物的培育力度,營造良好的動植物生長環境。

2014年,德清縣借力浙江大學的科研技術,實施了朱䴉野化放飛,邁出浙江朱䴉野外種群重建的重要一步。隨著野生小朱䴉在德清破殼而出,也標誌著我國江南地區首次實現朱䴉野外自然繁殖。許連松決定帶著我們去野外尋找朱䴉的身影。

從基地後門出來,沿著小路走一段便是沿河村,路邊的樹木蓊蓊鬱鬱,一派江南水鄉景象。我們正巧遇到下渚湖街道黨工委書記、下渚湖管委會主任丁本榮到村裡檢視水質。他說,這幾年,街道對溼地周邊區塊實施拆遷和生態修復治理,增殖放流魚苗近20萬尾,恢復溼地生態多樣性。同時,伴隨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推進,各村也積極打造景觀小品,村民自發種植大量蘆葦、蓮藕、菖蒲等溼地特色植物。下渚湖動植物種類、數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越冬候鳥的種群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目前下渚湖溼地風景區內有高等植物500餘種,各種動物約377種。

溼地和村莊和諧相融,給朱䴉營造了一個溫暖的家,它們甚至會飛到村民家的房前屋後覓食、休憩。“體型大,紅腦殼,脖子後頭有一縷白毛,這就是朱䴉,這一片的居民都認得。政府的人挨家挨戶發宣傳單,讓我們保護朱䴉……”說到朱䴉,沿河村村民丁香根滿臉自豪。

聊著聊著,許連松提到今年7月初,他接到村民的一個電話。當時一隻朱䴉翅膀受傷,倒在村裡池塘邊。下渚湖街道塘涇村的村民發現後,自行保護起來,並立即給他打電話。類似這樣群眾保護朱䴉的事例,每年都有好多次。“碰到外地人來看,我們還是有些怕的,不小心傷了它們怎麼辦?”丁香根說,鳥也是生命,何況朱䴉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們應該好好照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