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峨峰巖大渠:破解高山險阻的“交通渠”

  • 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8
簡介9月22日,在生機鎮耿官社群副主任孟祥珍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峨峰巖大渠經過的耿官社群半坡組、岔口洞組、坪子上組等地,探訪當年修渠的故事

陡渠怎麼讀

峨峰巖大渠:破解高山險阻的“交通渠”

在七星關區生機鎮聯合社區和鎮江社群的地盤上可以看到,相距一二十里的對面,有一座筆立陡的白巖,有兩條“線”橫掛於上,甚是壯觀。

據瞭解,這是兩條大渠,下面一條是半邊山大渠,上面一條是峨峰巖大渠。

峨峰巖大渠是七星關區生機鎮“十條天渠”中最後修建的一條,也是最為險峻的一條。它於1976年動工,1980年停工。原規劃總長20多公里,後來由於其他原因,里程縮短到5公里左右。

雖然原規劃沒有完成,但峨峰巖大渠已建成的部分,在當時卻改變了沿途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它不但是一條飲水渠、灌溉渠,還是人們走出大山最便捷的一條“交通渠”。

9月22日,在生機鎮耿官社群副主任孟祥珍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峨峰巖大渠經過的耿官社群半坡組、岔口洞組、坪子上組等地,探訪當年修渠的故事。

從耿官至半坡的公路,先是沿著大山一直往上爬,爬到山頂後又沿著盤山路一直往下,約四十分鐘的車程。盤山路延伸到赤水河畔,半坡組、坪子上組就位於半山腰上,整個村子都能夠看到山下靜靜流過的赤水河。

盤山路是近年才修建的,路通後,破解了峨峰巖、半坡、岔口洞、坪子上等地交通閉塞的瓶頸。 在峨峰巖大渠沒修通以前,沿途的人要外出,必須繞著岔口洞、峨峰巖等大山腳下的蜿蜒小道才能出去,到耿官需要三四個小時,這讓人們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嚴重限制,幾個組被深鎖在大山和河谷之間。

“以前,娃娃們要到耿官、生機上學,簡直太造孽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大人走起都費力,何況是孩子。”說到當年的交通情況,坪子上組70歲的孟啟學很是感慨,“人們要去耿官、生機,被峨峰巖擋住;要去鎮江,被小河溝攔住;要去對面的四川,赤水河又過不去。大家就被活活的困在大山裡,看不到希望。”

1974年,孟啟學任半坡生產隊會計,每天和賬目打交道的他,看到其他生產隊的成績後,心裡除了羨慕就是難過。當時的半坡不但交通不便,就連用水也特別成問題,雖然守著赤水河,但因海拔較高,只能“眼望河水喊口乾”,地裡的莊稼也只能“望天吃飯”。

窮則思變,其他地方能修渠,耿官也不能落後。1976年,當時的耿官鄉黨委書記李國華下定決心,修建峨峰巖大渠。透過多次召開動員會後,當年農曆七月十六,峨峰巖大渠正式動工修建。

“開始規劃時是要從峨峰巖修到寧家林場,總共有20多公里,是一個水、路兩用的工程。”孟啟學介紹,峨峰巖大渠動工修建後,一心想要發展的沿線群眾鉚足幹勁,積極加入到修渠隊伍中。

如今,行走在峨峰巖大渠岔口巖段時,雖然懸崖邊上已經安裝了鐵質護欄,但透過護欄往下看,幾百丈高的筆直懸崖,仍讓人心驚膽戰,“我直接不敢望下面看,當年這些修渠的人簡直是不要命。”同行的司機老吳感嘆地說。

岔口巖和峨峰巖是當時最危險、攻克難度最大的兩個施工點,大渠必須從巖上經過的長度有一公里左右,十個人組成的“長修隊”用了整整兩年才在懸崖上打出一條一米左右的便道和水渠。

岔口巖上的岔口洞長約20米,是當時最難攻克的“黑洞”。孟啟學介紹,為了打通岔口洞,發生過很多驚險的事情,“孟性軍當時是長修隊的隊員,為了勘測岔口洞兩側的施工情況,他經常用手抓著岩石,用腳踩著巖壁,從懸崖邊上繞過去檢視。有一天就被在懸崖下幹農活的父母看見,嚇得父母在下面又急又無奈,擔心他掉下去。”然而即便很危險,“長修隊”的人卻沒有一個怕,大家心裡就只有“鑿渠開路”的念頭。

打通岔口洞後,“長修隊”遇到了一壁堅硬無比的巖體,用少量的炸藥根本起不了作用,要想快速修渠,必須從巖縫裡下去後,用大量的炸藥將整塊岩石炸松。“為了能夠下去放炮,大家砍了8棵大樹,4棵為一邊綁在一起做成扶梯,然後深入到崖底打好炮眼後,用裝有90斤重的一籃子炸藥和48節雷管綁在一起,一炮就將整塊巖體炸開。”據孟啟學介紹,點炮那天,“長修隊”的隊員們將附近幹農活的人全部疏散,炮響聲連周圍幾個生產隊的人都能聽見。

孟啟學介紹,僅當時炸巖滾到山下的一塊大石頭,山腳的一戶人家修房時用來做房子的基石和場壩都沒有用完!

修渠的過程中,“長修隊”的隊員們時常身綁繩子在懸崖上鑿渠,用鋼釺插入懸崖的岩石中,坐在上面“開尖子”,熱天光著膀子穿著一條褲衩鑿渠,冬天穿著草鞋也要鑿渠。冬去春來,近四個年頭,他們風雨無阻,一直堅持開山修渠。

除了“長修隊”的成員外,近四年時間裡,只要過了春種和秋收時節,修渠隊伍又會新增一大批人員,他們發揮各自所長,聽從指揮,全身心投入修渠中,一場全民修渠的戰役在大山中鏖戰著。

1980年土地承包到戶後,各家各戶忙於生產,迸發出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熱情。已建成的5公里左右大渠不但引來了嘩嘩流水,還成了沿線人民出行的便捷之道,進而劈開了大山大河的阻擋,將出山的路程縮短了一倍。

尤其對偏僻的峨峰巖、半坡、坪子上、岔口洞來說,自從有了峨峰巖大渠,他們與鄰近村寨的往來不再像以前那樣困難,山間地頭阡陌縱橫,孩子們前往耿官、生機等地讀書也更加便捷。如今,大渠雖然被棄用了,但它作為交通要道的功能卻從未改變,它帶給後人的啟示和精神愈發深刻、強勁。

也正因為有了這種不屈不撓的修渠精神,沿線人民用勤勞和堅韌的品質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戰勝貧困迎來美好生活。近年來,在國家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幾個組實現了水、電、路、訊全覆蓋,並依託毗鄰赤水河的優勢,大力發展柑橘、李子等產業,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之路。(韓 雷 劉 燎 高大濤 楊婷婷 張華順)

【來源:畢節文明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