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0
簡介到了後來,黃拉天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作所為漸漸被人淡忘,但其名字卻被定格下來,成為泰順、景寧等地方言中的一個詞彙

稔怎麼組詞語

2019-04-15 20:59 | 泰順3000年

方言軼聞

為什麼咱們泰順話用“拉天”代指“吹牛”,用“自掛梅”代指“同情”,用“明朝人”代指“頑固”,用“白粉牆”代指村名……說起來,這其中還有蠻複雜的歷史。

人類是淡忘歷史的動物。古往今來,曾經是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曾經是經天緯地的風雲人物,最終或許都會被世人遺忘。但是,有一樣東西,它能永久地承載著歷史。它是歷史的“活化石”,它是“無字天書”。它在漫長的時空中,經過口耳相傳,頑強地保持著對歷史的最本真記憶。

這就是方言。它具有頑強的記史能力。泰順方言也不例外,其中不乏有一些詞彙,至今仍保留著對過去歷史的一種樸素記憶。歷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現象,就是透過咱們的方言,保留下依稀的記憶,成為今天泰順鄉土文化的一部分。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泰順縣方言分佈圖

“拉天”表示”吹牛”“說大話”

泰順方言形容某人說大話,就說這個人“拉天”,或者乾脆將其比作“黃拉天”,或者稱之為“拉天牯”。“黃拉天”,其實是清朝順治十四至十七年間(1657—1660)在泰順、壽寧、柘榮等地作亂的民變首領。至於他是哪裡人,志書已經失載;關於他的名字,有的志書記載為“黃寥天”“王撈天”“王掠天”等等。相傳,黃拉天長得人高馬大,喜歡喝酒,愛說大話。據民國《霞浦縣誌》記載,黃拉天早年在柘洋(相當今柘榮縣)當過銅匠,鋦銅時因用火不慎,燒燬房屋的廊柱,被迫向主人家賠了錢,他的內心從此埋下洩恨於世的孽根,後來就乾脆“入草為寇”,成為民變首領。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遠處的松垟上仁尖,是黃拉天等民變武裝安營紮寨的地方

從出身與境遇來看,他跟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有著離奇般的相似!《壽寧縣誌》記載,黃拉天以殺人殘忍聞名,他這一夥人假如遇到不屈服的女人,則會用尖刀刺向女人的下體,然後將其解屍投河。據《分疆錄》記載,順治十四年(1657),黃拉天和馬雲龍聚眾造反,率領部眾數千人屯駐松垟上仁寨與泗溪等地,流劫附近各鄉村。第二年(1658),黃寥天、馬雲龍勢力更加猖獗。為此,莒江秀才夏應鳳、副貢夏大輝組建了鄉兵,並配合官軍,對黃拉天、馬雲龍的民變勢力展開軍事清剿。不料莒江鄉兵不敵,黃拉天的人馬衝入莒江村,在當地燒殺擄掠,莒江男女老少六十餘人遇難。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順治年間,莒江鄉兵拒戰黃拉天的地方——莒江村頭交叉路和雙溪口(深藍色湖水底下)

順治十七年(1660)三月,官軍、鄉兵合力圍剿,黃拉天兵敗戰死。他死後,泰順民間沒有忘記他,就用“黃拉天”三字代指“說大話”。到了後來,黃拉天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作所為漸漸被人淡忘,但其名字卻被定格下來,成為泰順、景寧等地方言中的一個詞彙。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分疆錄》書影

“李爺”表示”霸道”“專橫”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南明隆武帝政權鑄造發行的銅錢

明末清初時期,是天崩地坼的時代,人心異化,統緒失控,老百姓盼望改朝換代。“三山(福建)出天子,東甌(溫州)成戰場”。南明藩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號“隆武”;溫州地區群雄並起,戰火連綿不斷。

其中,有一位民變首領,名字叫何兆朗,最為殘忍毒辣,跟其同黨、泰順雅陽人李珏關係不和。後來,這個李珏投靠了盤踞在福鼎沙埕港的海寇黃明,並設下計謀,誘殺了何兆朗,從此橫行一方,作惡多端。所以,雅陽老一輩人的方言中仍有“李爺”這一詞語,用來形容某人橫行霸道。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清初大戰亂過後興建的雅陽塔頭底古村落

“自掛梅”表示”同情”“可憐”“憐惜”

泰順境內,不管是哪種方言,說某人(或某動物)可憐,都用“自掛梅”一詞,當然有些方言發音為“罪過黴”。“自掛梅”三字,就是源於崇禎皇帝自縊身亡這件事。明崇禎十七年(1644)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在北京景山(又稱煤山)一顆歪脖子的梅樹上自縊身亡。

此事件導致了明朝滅亡、清朝入關。漢族因此失去政權,國家面臨著“乾坤反覆,中原陸沉”的大災難。由於崇禎皇帝是一位懷著圖強中興願望的君王,他的不尋常死亡,激起民間的普遍同情,尤其在當時漢族知識分子心目中引起的震撼更是無比巨大。之後,世人把崇禎皇帝吊死這一事件稱作“自掛梅”。這就是“自掛梅”成為“可憐”一詞同義語的原因。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崇禎皇帝殉難紀念碑

“明朝人”表示”保守”“孤僻”“頑固”

明代基層社會實行裡甲制度,嚴格控制人口遷徙,泰順廣大勞動人民被強行控制在土地之上。“斯民僅安耕鑿,寂無顯者”,這是當時社會的苦寂、沉悶的真實寫照。在明代,朝廷為了防止倭寇入侵,實行嚴酷的“海禁”政策,禁止“片板入海”。在這種極端政策的作用下,加上受程朱理學思想的控制,泰順社會逐漸轉向封閉,人們的思想趨向保守與僵化。

泰順方言中有“明朝人”這一詞彙,包含“保守”“不合群”“不懂世故”“孤僻”“死腦筋”“頑固”的意思。究其詞義起源,大概與明代泰順社會保守、封閉有關。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風向標。明代泰順知識分子普遍缺乏灑脫、雍容、豪邁的氣概,像明末秀才包世昌、董應科、張鵬來、周顯殷等人似乎都有一種自我虐待的心理。

包世昌(1606—1671),泗溪玉巖人。明朝滅亡後,他獨自住一小樓,穿戴明朝舊衣冠,拒絕剃髮留辮,終日正襟危坐,拒絕下樓,堅持腳不踩清朝土地,前後十餘年,直至病亡。無獨有偶,還有羅陽平溪人董應科(1606—1677),明亡以後,也是採取這種方式,表達了“頭不頂清朝天,足不踏清朝地”的意志。他“坐臥一小樓者二十餘年,不與世事,服舊衣冠以終”,曾撰聯句“明月雖然落,清水不為混”,表達對舊王朝的忠貞,對新王朝的不順服。明末泰順知識分子這種怪僻的行為、自我封閉的心理,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沉寂而僵化的特徵,體現了頑固保守的社會大眾心理,展現了頑固、保守、孤僻的“明朝人”形象。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不踐清土”匾額

“咀哩咕”系方言中的擬聲詞,用於恐嚇人

該詞彙跟“長毛反”(太平天國運動)有關,曾經流行於泰順北部。過去司前等地農村,要是碰到小孩子不聽話的,老一輩常常會講“長毛反”殺人的故事,有老人甚至會模仿“長毛”士兵樣子,呼喊“咀哩咕”三字,並且用手在小孩腋窩處抓癢,使小孩子們很害怕。據志書記載,咸豐八年(1858),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楊輔清的部隊分別從景寧、壽寧縣逼近泰順。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太平軍南下浙江作戰圖

當太平軍攻破雲和、景寧後,清兵和地方鄉兵從景寧等地潰散南逃,紀律敗壞,沿途搶掠,一片譁然,遠近震驚。民間傳說,太平軍乘勝窮追,四處搜捕潰敗出來的清軍和鄉兵。太平軍士兵多來自廣西,一旦發現鄉兵和清軍的遊兵散勇,他們就用廣西方言大聲疾呼“咀哩咕”,即“這裡(有)個”——意思是這兒發現一個敵兵,大家快點過來把他拿下。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太平軍將士

“白粉牆”指泗溪鎮政府駐地村

泗溪白粉牆一帶,宋朝以來一直叫“莘陽”。明末清初,泗溪成為事實上的戰亂策源地,沈可耀、馬雲龍、黃拉天、黃明、李信率領的各類民變武裝以及海寇勢力反覆在此流劫或屯聚。因為屢次遭受兵燹,泗溪等地民間建築被破壞殆盡,莘陽村“惟市亭粉壁僅存”。後來,人們乾脆將“市亭粉壁”以及所處的地方並稱為“白粉牆”。於是,白粉牆的地名就這樣產生。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白粉牆村老照片(來自網路)

“備刀”指三灘村中一處小地名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為防禦太平軍修建的嶺北風門隘

咸豐八年(1858),太平軍攻下景寧。為了防止太平軍由景寧上標一帶進入泰順,泰順鄉紳潘明全等人慷慨捐資,在嶺北建成龍巖嶺關隘、風門坳關隘,由監生周樹椿帶領團丁進駐隘口日夜防守。

其間,三灘等地村民也開始磨刀霍霍,準備給“長毛”迎頭一擊。三灘有一處小地名叫“備刀”。相傳咸豐年間,村民為防禦太平軍曾在此磨刀備戰,此後該地點就叫“備刀”。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百丈口橫街底,地勢險要。咸豐八年,溫州知府曾經籌劃在此據守太平軍

(原標題: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