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3個哲理名句,多讀多受益,太智慧了!

  • 由 文眼看世界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09
簡介老子提醒人們,要認識禍與福是伴隨著人生的,人在禍福面前要清醒,不可被其迷惑

哲學中的哲是智慧的意思嗎

中國古典哲學中有一些很有名的哲理名句,他們給我們的做人做事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礎和參考範本。今天哲學詩畫為大家精選了3個特別著名的,一起來學習踐行。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3個哲理名句,多讀多受益,太智慧了!

1,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傳·繫辭》

形而上是指萬物有形象之前而言,恆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則是指萬物有形象之後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有生於無,則是指有形生於無形而言,所謂的無是指無有,並非無無。

《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說似有多重涵義。合一陰一陽而言,則為形而上之道,合二為一,則為“大一”(大一則是“形而上之道”的別名);分一陰一陽而言則為“形而下之道”(器之道),陽為“乾道”,陰為坤道,則一陰一陽又為天之道。萬物皆有陰陽,故亦有萬物之道。

我國古代作為哲學概念的“道”,是對“陰陽”“五行”這些哲學物件在性質上有所斷定的邏輯概括。萬物的本原出於“五行”,“五行”出於“陰陽”,而“陰陽”則出於“道”。“道”為一,“陰陽”為二,“五行”為三,“萬物”為萬,於是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這一學說的本質不同於三代以前的“天命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論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然界自身組織運動之上的,以自身組織運動做為宇宙發生乃至萬物化生的根本動力。這種自身組織的動力完全來自於“道”。從宇宙萬有的構成上說,“道”為“有物混成”的實體;從宇宙萬有的發生上說,“道”為最高本原;從宇宙萬有的變化上說,“道”為總的法則。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3個哲理名句,多讀多受益,太智慧了!

2,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麼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地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它的成分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全句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因為“道”論理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麼輕易地能夠理解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只是年齡、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悟性的不同,對“道”的認識、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已。這不足為奇,實屬正常。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3個哲理名句,多讀多受益,太智慧了!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老子認為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它們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淮南子》一書中所記載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老子認為,事物是相反相成的,並認為物極必反。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出現,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相互對立而有了順序。不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事物兩方面的轉化是有條件的,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狀態,事物才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所以,在汲取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的生存智慧時,我們還應該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純粹以“無為”而等待良好結果的發生,否則無異於守株待兔的愚人之舉。

從“道”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潛在陰陽相依及轉化,沒有一常不變的。“福”與“禍”繼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對立轉化。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老子提醒人們,要認識禍與福是伴隨著人生的,人在禍福面前要清醒,不可被其迷惑。

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伸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轉化為壞的意外!所以人生要學會以平常心態面對禍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得失皆順其自然。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3個哲理名句,多讀多受益,太智慧了!

現代啟示:

讀懂老子的福禍辯證思想,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當人生處在家庭和睦,工作順利、事業進步、就是“福”至臨的階段。但由於人性的慾望、總是讓人“身處福中不知福”,多數是等到福轉變了、才認識到!倘若人生處於“低落”之時期,從善做些好事是一種“福”。遇事懂得吃虧也是“福”。能吃會睡、有著健康的身體就是人生最大的“福”。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3個哲理名句,多讀多受益,太智慧了!

中國哲學十五講

檢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