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各國交規的奇聞趣事 不禁感嘆世界真大

  •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25
簡介腳踏車“路考”是當地四年級學生的必考專案在幼兒園的兩年時間和小學一、二年級,每年兩次都會有交通警察專門到學校帶著孩子們學習如何過馬路的規矩和養成安全的好習慣

1000英鎊長什麼樣

日本

腳踏車的尷尬處境——上便道還是下車道?

我在日本有20多年駕齡了,開車跑遍了日本所有都道府縣,所幸沒有遭遇過嚴重的交通事故,但也曾因自己的過失,多次收到過日本警察的罰單,如今唯有更加小心謹慎,繼續鑽研交規。這篇我想著重聊聊日本腳踏車的話題。

2007年之前日本人大多

在人行便道上騎腳踏車

我在日本生活了近30年,雖然現在日常生活中騎腳踏車的機會很少,但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到日本留學時,為了節省昂貴的電車票費用,買一輛腳踏車是最划算的省錢方式。不可思議的是,騎車大都在人行便道上騎,幾乎看不到下馬路騎行的,機動車道上也根本沒有腳踏車專用道標誌——這對我來說算是顛覆認知了。

時過境遷,2007年7月日本將《道路交通法》進行了改定,最令大家難以適應的就是腳踏車的規則了,五大規則內容如下:

1。腳踏車原則上必須在機動車道騎行,但例外情況可以上便道。

2。在機動車道上必須靠左側通行。

3。在便道上必須禮讓行人,並在靠近車道一側慢速騎行。

4。安全三規則。禁止酒後騎車及並行騎車;夜晚必須開啟車燈;在路口須暫停並確認安全。

5。未滿13歲兒童可在便道騎車但必須戴頭盔。

這個規定算是把腳踏車的騎行規則進行了一個180度掉頭式大轉變。

上便道好還是下車道好?

各有各的安全隱患和現實原因

其實,可以在便道上騎車的國家,全世界似乎只有日本一家,這要從回顧歷史的角度分析其原因。首先,日本普及腳踏車是從上世紀60年代經濟飛速發展時期開始的,雖說是普及,但普及率也不是很高。但是由於日本相對狹窄的自然條件,造成道路難以拓寬,且地勢高低不平、蜿蜒崎嶇。這種條件下,腳踏車與機動車混在一起必然導致交通事故頻發,騎車的人覺得“與其在馬路上被汽車撞到,不如在便道上被警察逮到”,針對這樣的現實情況,在70年代先後兩次改定了交通規則,允許了腳踏車上便道,而且確實立竿見影的將交通事故率降了下來;另一原因是,腳踏車對日本人來說,不是作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而大多是家庭主婦去附近商店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工具而已。那就勢必常在店鋪鱗次櫛比的便道上來來往往。兩種原因相輔相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腳踏車走便道的習慣。

其實,在當初允許腳踏車上便道之後,偶爾也發生過腳踏車將便道上的老人或兒童撞傷致死的事故。如今,年輕人和學生們使用運動型腳踏車的人數日漸增多,加上電動腳踏車也越來越普及,便道上騎車的速度越來越快。日本老齡化又比較嚴重,獨自出行的視障或聽障者也多於從前,這兩個原因也是相輔相成,使得腳踏車上便道騎行變得更危險,腳踏車傷害便道行人的事故出現上升趨勢,據說已經超過了腳踏車與汽車的事故機率。

在較寬的機動車道規劃腳踏車道

狹窄的路上卻仍無計可施

雖然這個所謂交通規則改定已經過了十多年,但似乎並沒有徹底滲透到全體公民的意識中,便道上的騎車者和機動車道上的騎車者反而都不少。

為了順應這個大趨勢,日本逐漸對機動車道進行了一些重新規劃,儘可能在較寬的機動車道的便道一側,或在較為寬敞的便道上,劃分出自行車專用道。還有行人與腳踏車可以同時佔用的交通指示牌,但都明顯標寫“步行者優先”的文字。

但許多古老街區的道路實在太窄,根本無法實現腳踏車與機動車或行人明確區分的空間。如今如果在沒有任何標識的路上騎腳踏車,上便道騎會被行人討厭、下馬路騎也會明顯感到被機動車司機討厭,有一種“裡外不是人”的感覺。

在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的時代大趨勢下,如何趨利避害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在無法雷厲風行地拆遷並拓寬道路的國情下,期待徹底解決腳踏車的尷尬境遇,看來需要更大的耐心才行吧。

文/李振溪(現居日本)

英國

在無序中實現“英式有序”

英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右舵開車的國家,但在英國開車,左右舵交換容易熟悉,最讓人頭疼的其實是遍地的交通環島。

交通環島數量龐大

還不設交通燈

按照英國交管局的總結,英國是全世界使用環島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從單車道環島、迷你環島,到魔法環島和立交環島,多達九種。最令司機迷惑的是,很多環島沒有交通燈,特別是從高速路下來,進入小鎮或者村莊的時候。比如從每小時70英里的高速下來,要突然減速到20或者10英里,再匯車透過環島。一慢、二看、三透過,司機的經驗和判斷很重要。

如果有交通燈還簡單一些,但不設交通燈就需要多點思考了。練車的教練曾把進環島分解成五個步驟:打算進入時各種環顧和判斷、進入時打燈和繼續環顧判斷、在環島中判斷和環顧、出環島打燈並繼續環顧判斷以及注意事項。有趣的是,在說到注意事項時還告訴我,也許會有馬、鹿、行人或者腳踏車同在環島中的情況。也因此,他說馬、鹿、狐狸等看不懂紅綠燈,也許是為了尊重自然吧。

後來跟一位喜歡哲學思考的朋友聊到這點,他倒很讚賞這種沒有交通燈的環島,他說這是英國人在秩序裡追求無序,非必要不加以干涉,靠專業性和社會性來達到動態平衡,非常英式。確實,動態平衡在英國的交通管理裡比比皆是。

車速超過90英里

屬於嚴重犯罪

從倫敦北上的英國第一條高速路——M1在2019年成為了英國的第一條智慧高速路,出倫敦後每20米一個測速攝像頭,7×24運作形式,造成一年內多達8329名超速行駛的司機,大多數被扣3分、罰款100英鎊,而在時速70英里的高速上,車速超過90英里的司機則被要求到法庭上庭,視為嚴重的犯罪。

輕微超速違規的上限為1000英鎊,嚴重超速違規的上限為2500英鎊,重大違規會與司機的周收入掛鉤,最多的罰款可以達到周收入的125%-175%。

還有一件事很“英國”,英國政府網站2019-2021年的資料統計顯示,六成的交通事故死亡發生在鄉村,主要原因是車速過快。偶爾在路上看到交通隔離帶有幾束鮮花,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之前這裡發生過交通事故,多半有死亡。所以親友們把鮮花放在這裡,既是對逝者的悼念,也是提醒來往的司機。

設定“車禍地圖”和

政府道路安全活動

英國政府網站實時提供過去3年所有的交通事故數字和分析,包括每個路段的攝像頭、最危險的路段的地圖和高速公路的死亡和傷亡統計資料等,司機們可以得到最精準的資料參考。英國政府設立了1億英鎊的道路安全基金,將干預目前最危險的50個路段,預計將在未來20年內預防1450起重傷和死亡事故。

即便如此,在倫敦地區開車,拿到罰單的可能性還是越來越大,因為很多地方都是20英里時速的限制,而在學校、醫院和社群,時速直接降到了5英里。不論司機接受與否,拿資料說話也是政府部門的一種底氣。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則用2020年的資料,把英國評為歐洲道路第二安全的國家,因為每百萬居民的道路死亡人數是28人。

這一年來,一些大的保險公司又推出一個新舉措:提供一個資訊蒐集器給自願的司機,實時蒐集駕駛的資料,這樣做的司機每年保險費能優惠二到三成,資料會自動上傳到保險公司,提供給司機協會及有關部門——為道路更安全作出努力。

文/李爽(現居英國)

瑞士

反光背心就是學生制服

跟國內差不多,每天早上7點開始是瑞士街上行人人數的一個小高潮,路上到處可以看到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和酷酷的中學生。從4歲開始,瑞士的小朋友就要走路上學了,獨立走路上學是瑞士學校的傳統,也是瑞士基礎教育的一種政策。

不歡迎家長用汽車接送孩子

鼓勵孩子獨立步行上下學

瑞士的小朋友絕大多數都是入讀離家很近的公立學校,也不需要駕車接送孩子,大家也不歡迎用汽車接送孩子的行為,不僅會增加學校附近的車流量,也讓走路的孩子更不安全。開車去學校接送孩子的父母會收到學校和教育部門的警告。

不過對於很小的孩子,父母如果有安全上的顧慮,也可以步行送孩子上學,但一般來說校方建議幼兒園大班以後都讓孩子們自己上下學,希望孩子在走路上學的過程中學會交通安全、時間管理、環境互動、肢體協調和跟同齡人社交的能力。因此學校周圍的路都是慢速行駛區,限速在每小時20公里;學校附近也會到處掛滿安全駕駛的警示。

腳踏車“路考”是當地

四年級學生的必考專案

在幼兒園的兩年時間和小學一、二年級,每年兩次都會有交通警察專門到學校帶著孩子們學習如何過馬路的規矩和養成安全的好習慣。每個孩子先要在學校學習安全口訣,回家和家長先一起練習,到了學校和警察一起練習,最後還會被交通警察帶著“路考”。瑞士伯爾尼州安全過馬路的口訣是Wa-lu-lo-lo——這是伯爾尼德語方言的一個四步口訣:等待、看看左右、聽聲音、開步走。

六歲以下的小孩子可以在人行道上騎車,但是六歲以上就必須在馬路上騎。瑞士的小孩子在單獨上路騎車之前需要透過腳踏車路考。

在伯爾尼,腳踏車路考是小學4年級學生的必考專案,就算你不喜歡騎車也必須透過。考試的步驟也和過馬路類似:首先學習交規和如何檢查車的各項安全指標,學習如何穿戴頭盔、如何在轉彎時抬手示意等。老師們會帶孩子們到交通部門的腳踏車模擬實景場地練習。接著是上路練習,最後再由交警帶著孩子們路考。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就是腳踏車路考的時間,隔三差五可以看到交通警察騎車帶著一群小學生在路上穿行。

另外,在瑞士騎電動腳踏車需要駕駛執照,所以未成年人不能騎電動腳踏車。

交通安全反光胸帶是

瑞士孩子的標配

瑞士的學校沒有制服,入園前孩子們會收到來自當地教育部門的大禮包,裡面是從幼兒園開始所有小孩子都會穿戴的一個特殊配飾——交通安全反光胸帶。這個胸帶就是瑞士小娃娃的象徵,他們在上學放學的路上都必須穿戴。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會收到胸帶的升級版——反光背心,等到三四年級孩子們不願意再穿戴時,教育局還會發有反光功能的帽子,或可以套在衣服外面的袖標,還有騎車時用的反光褲口夾。從小大家習慣了這種認知:反光功能的服裝是瑞士人交通安全的標誌,成年人也經常穿。

文/賈淑芬(現居瑞士)

美國

車內換衣服算違法?各州奇葩交規超乎你想象

美國各州共享一些通用的交通法規,大多也比較常規,跟國內差別不大。當然,不同州的交通法規略有不同,也有不少看起來比較新奇的規定:

加利福尼亞州規定,如果你的車速低於時速的最低限制而阻礙了交通,你可能會收到238美元的罰款並且被扣掉一分;如果你開車穿行在繁華的紐約市街頭,紅燈時你不能右轉,除非有明確的路標指示你可以;如果你去佛羅里達州度假,那裡的十字路口禁止停車;在亞利桑那州,行人不能為了阻止汽車透過就去按人行橫道的按鈕;德拉瓦州規定,如果你的車在公共場所,你在車內換衣服就算違法;明尼蘇達州規定,如果駕駛的卡車輪胎太髒,那是對公眾的滋擾,屬於違法;弗吉尼亞州禁止車內有性行為。

而有些州的交通法規更為離奇古怪,比如在緬因州,如果你把車停在甜甜圈店前面,對不起,你違規啦;如果你去俄克拉荷馬州,那開車時不能閱讀漫畫書;在伊利諾伊州開車,後視鏡上不能懸掛空氣清新劑或掛飾;在新墨西哥州開車,女性給自己的車加油或者換車胎屬於非法行為;南卡羅來納州禁止車上儲放垃圾;在新罕布什爾州,如果你在路中間停車等小鴨走過,那是違法的;而在猶他州的交規裡,鳥兒卻有權在高速路上行走;最拉風的事,恐怕是在內華達州的高速路上騎駱駝看風景,因為受法律保護。

親身故事:

雨夜驚喜,鄉村交警替我開道

除了學習各州的交通規則,還得學會跟交警打交道。這裡我想記錄的,是跟伊利諾伊州一個小鎮的鄉間交警打交道的經歷,讓我對美國交警有了完全不同的認知。

那是2015年夏末,我回國休完長假回來,應聘去伊利諾伊州跟密蘇里州比鄰的一個小鎮社群醫院急診室。記得第一天上班回家路上,當時暮色四起,我從醫院出來,需要開一段鄉間小路才能拐到高速路上去。來的時候因為高速路在維修,我繞了好久才找到這家小小的社群醫院。又趕上GPS失靈,恐怕得很晚才能回家,正琢磨著,突然被刺眼的警燈和刺耳的警笛打醒。我趕緊把車停在路邊,意識到我應該是超速了。

“警察先生,我可能超速啦,對不起。”我搖下車窗,面帶微笑,不卑不亢。

“是的,女士!這是我攔截下你的第二個原因。”車外站著一個高大的白人警察。

“啊,那第一個原因是什麼?”我好奇。

“你忘了開燈啦。開夜車、不開燈,這樣很危險。”交警面色溫和,俯下身幫我開啟近光燈。他看見我穿著藍色的護士服,長著亞洲面孔,胸前還彆著註冊護士工作證,驚喜地問:“你就是今天上午救了老人性命的亞裔護士嗎?在急診室?”

“您怎麼知道的?”我好奇地問,“是的,我是急診室的亞裔護士,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我來自中國著名的熊貓之鄉——四川。”我一直以我的家鄉為榮。

“幸會,女士!這麼說你是來自中國的護士?了不起!這是個小鎮,但凡風吹草動,鄉里鄉鄰都知道的。老人是跟我住一個街區的鄰居。是一個朋友送他去你們急診室的,朋友告訴我急診室來了一個了不起的亞裔護士,是她救了老人的性命。原來就是你!這麼巧,你是我們的英雄啊!”交警對我豎起大拇指。

我想起來了,上午急診室來了一個老人,消化道出血,被救護車送來時臉色慘白、上吐下瀉,收縮壓已經降至60多,診室裡所有的護士都嘗試了給老人扎靜脈點滴針,可是沒有一個人成功。護士們都急得團團轉。這時我自告奮勇,跟當班護士長說:“要不,讓我來試一試?”說來也巧,我這雙手似乎有奇妙的功力,一針見血、暢通。我麻利地給老人掛上鹽水,開啟輸血的導管。在護士和家人的驚歎和感激聲中,轉身回到我的病人房間。

護士長告訴我,我是社群醫院唯一的亞裔護士。成功扎個點滴針,就被當作英雄對待,心裡溫暖而自豪。

思緒回到車裡,我主動管交警大哥要罰單,沒想到大哥說:“你今天第一天上班,對我們這不熟悉,我免除你的超速罰款,給你一個口頭警告。年輕的女士,記住以後小心一點,不能超速。還有天黑了一定要記得開燈。”誠懇又耐心。

“還有,前面高速路口因為修路被封了,你回去需要繞道。你跟上我的車,我帶你上高速,怎樣?”得知我的大概住址之後,他提出用警車給我開道,然後朝我行了個禮,揮手讓我跟上他的警車。

夜色四起,鄉間小道很靜謐,儘管我怕黑,但此刻內心卻覺得很明亮。

文/餘麗華(現居美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