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 由 津心教育大本營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18
簡介有的父母容易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強行讓孩子按自己說的去做,這種力量的壓制雖然能讓孩子暫時乖乖聽話,但之後會反彈,甚至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執著是形容詞嗎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本文看點:

“乖!”“聽話!”“懂事!”幾乎成了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口頭禪。尤其是看到自家娃調皮搗蛋,而別人家孩子乖巧懂事時,我們就會特別羨慕。可是,孩子乖巧懂事就一定是好事嗎?

最近,重刷了綜藝節目《少年說》,其中一期徐嘉唯上臺“吐槽”自己媽媽高控的節目,令人印象深刻。

她說媽媽特別有條理,給她列了一份超詳細的計劃表,日程表上密密麻麻排滿了各項事務:

學習上,幾點到幾點上課,課程內容,各科學習各多少分鐘,練習方式……

生活上,幾點到幾點做什麼,遊戲幾分鐘,電視看幾分鐘,細緻到飯前必須洗手,飯後必須漱口,刷完牙必須喝溫水……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徐嘉唯說:

媽媽,你真的很有條理,但我做不到。請求媽媽“能不能不要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對於徐嘉唯的抗議,媽媽強勢回覆:

“我比你早出生20幾年,所以我更應該把我所有的人生經驗告訴你,讓你少走彎路”。

言下之意就是——

“孩子你要乖、聽話,媽媽沒錯,都是為了你好!”

“乖,聽話,懂事!”似乎是中國家長對好孩子的標準評價。

當孩子做出期望行為的時候,我們會說:

“真是聽話的好孩子!”

當孩子反抗叛逆,我們會說:

“你再這麼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我們會說:

“你要乖,這樣媽媽再怎麼辛苦都是值得的!”

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會說:

“你看其他孩子多乖!”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中國家長總認為,誰家要是有個聽話乖巧懂事的孩子,簡直就是人人豔羨的人生贏家。

01

小時候我們經常從父母的口中聽到這些字眼,而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常常用“乖、聽話、懂事”來教導我們的孩子。

那麼,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是執著於要孩子乖、聽話、懂事呢?

一方面是因為

父母不瞭解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

3-6歲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且快速發展,孩子會逐漸認識到“我”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為了展現自我的意志,他什麼事都想嘗試一下,不再順從媽媽的意志,會頻繁地向養育者說“不”。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心理學家認為:

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五六歲的幼兒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

孩子缺乏選擇的權利

有的父母容易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強行讓孩子按自己說的去做,這種力量的壓制雖然能讓孩子暫時乖乖聽話,但之後會反彈,甚至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此外,還有可能是

父母的權威意識在作怪

當孩子不聽話、叛逆,家長們就會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從而感到憤怒,因此嚴陣以待,透過各種方法進行糾正,企圖將孩子的叛逆扼殺在搖籃裡。

02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想讓孩子少走點彎路的想法沒有錯,但正確的出發點並不一定會導向正確的結果。

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01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用這樣的話語威脅孩子的父母所給予的愛是有條件的。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這樣的愛是一種交易,潛臺詞是你滿足我的要求,我才愛你,你叛逆,我就把愛收回。而孩子天然就喜歡親近父母,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慢慢地就學會了壓抑自己,滿足父母的要求,形成討好型人格。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幾乎所有觀影人都會為松子的遭遇唏噓不已。到底是什麼樣原因,讓她一直去討好其他人,犧牲自己?即便搭上命,也要去追逐別人給予自己的那一點點愛。

她所有悲劇的起點來自原生家庭,特別是她以為從沒有愛自己只愛妹妹的父親。

看過電影的人們,不知是否還記得松子朝父親做鬼臉的一幕。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因松子的妹妹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父親將更多的關注和關懷給予了妹妹,這讓松子以為父親並不愛自己。有一次難得的機會,父親帶松子去了遊樂場,而那次她做了一次鬼臉,沒想到父親竟然朝她笑了。 所以

她就一直朝父親做鬼臉,希望能博父親一笑,但後面再也沒見父親笑

其實他的父親也是愛她的,只是小女兒的病讓他根本開心不起來,這讓松子誤會了。可是沒有人告訴她,父親為何會這樣。所以她一直在討好父親,學的專業及後來選擇的工作,都是為了迎合討好父親。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不懂得拒絕別人

02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網友寫道:

我很清楚地記得,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

“想要嗎?”

我搖搖頭說,

“不想要。”

奶奶就滿意地說:

“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對於小小的我來說,從心底裡是很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可是,那個年代

“懂事”就是給孩子最高的讚美。

我知道只要我“乖”,就能得到大人的誇讚。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心底,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從小過於聽話懂事的人,都是帶著疤痕長大的孩子。

在大多數父母眼裡,表現乖乖、聽話順從、不給父母添麻煩,是“懂事孩子”,或者說是“好孩子”的象徵。可這種象徵性的懂事,對於孩子而言,從來不是誇獎的形容詞,而是一種沒有邊界感、不會say no的表現。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03

在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中,一家四口準備吃飯,媽媽一邊盛飯一邊對去廚房拿筷子的兒子蹦蹦說:

“我煤氣忘關了,去關一下煤氣。”

坐在飯桌前頭也不抬的爸爸,也交代蹦蹦關煤氣,可是11歲的蹦蹦,不小心觸碰到了煤氣的報警裝置,嚇得不知所措。

爸爸飛奔過來關了煤氣,然後轉身打了蹦蹦一巴掌,並質問:

“幹啥呢你?之前不是教過你怎麼關煤氣的嗎?怎麼又忘了?一點小事你都幹不好!”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幸好媽媽過來,阻止了爸爸對蹦蹦的指責,蹦蹦邊擦眼淚邊安慰媽媽:

“不疼,媽媽,都是我的錯。”

隨後蹦蹦又走到爸爸身邊,向爸爸道歉:

“爸爸,對不起,我下次再也不犯了。”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看到這,演播室現場有嘉賓問蹦蹦,如果媽媽不來安慰他會怎麼辦?蹦蹦平靜地說:

我就憋著唄!憋著憋著就過去了。

後來,蹦蹦還袒露心聲說:

我一想起這事就特別委屈,不想的話就沒事。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可是,

懂事之下全是壓抑,壓抑自己的情緒、需求、感受,把自己的委屈藏匿於心,默默消化,在父母面前完全不敢有一絲一毫的任性。

03

孩子,你不需要討好我。這句話,應該成為每位父母內心的聲音。對於孩子,為人父母的我們應該期待孩子變成他自己的樣子,而不是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首先,關注孩子情緒,聆聽孩子的聲音

當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孩子有了反抗的傾向,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認真聆聽孩子的聲音,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儘管你不認可孩子的想法,也不要直接對孩子說:

“你不懂,你是錯的”。

迪帕克博士曾說:

“情緒被表達出來,我們才不會生成疾病”。

所以,在孩子情緒失控、暴躁發怒時,父母一定不要用“要懂事”的說辭框住孩子,陪伴在孩子身旁、允許孩子情緒的表達、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也許孩子很快就能走出負面情緒的沼澤。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其次,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心理需求,作為父母,只有充分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願意做出符合家長期望的行為。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可從這三面入手:

給予孩子適當的自主權。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的行為既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又不破壞我們和孩子之間制定的規則,在很多事情的決定上,父母是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選擇的

培養孩子的勝任感。

勝任感則是指孩子知道“我能行!我可以做到!”在孩子成長階段關鍵期,為孩子

設定“跳一跳”便能達到的目標

,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及時反饋重現好行為。

孩子天生就有親近父母的慾望和渴望得到父母認可的需求。當孩子出現了進步和良好行為表現時,父母能夠及時反饋如《心本課程》中的徽章獎勵,讚美認可孩子的良好行為,這樣孩子就能記住這種積極體驗,自願、自發重複良好的行為或彰顯某種品質,最終內化成為孩子真實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

把孩子養得聽話乖巧懂事,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孩子表現出和年齡不相符的懂事、禮貌、關心等現象,其本質是兒童對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長期不被尊重,心理邊界被長期侵犯,個人意志被長期踐踏的後果。表面的“懂事”不過是討好,是儘量讓別人舒服,以憋屈自己來迎合別人。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千萬別把孩子的隱忍當成懂事,別把孩子的壓抑當成乖巧,別讓孩子在本該天真和放肆的年紀,提前學會偽裝和掩飾。如果可以,希望我們的孩子能肆無忌憚地哭和笑,做最真實的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