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 由 北京西路瞭望 發表于 籃球
  • 2022-06-27
簡介《江蘇絲綢史》認為,蘇州是明清中國絲織業中心,明代出自蘇州民間的紵、絲、羅、綾等絲織品就有37400多件

綢可以組成什麼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作為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出版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文庫·江蘇文化專門史》今年已推出了《江蘇絲綢史》《江蘇家訓史》《江蘇篆刻史》《江蘇手工藝史》等,從各個角度呈現江蘇文化的多元與璀璨。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官營織造提花圖

“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這是明代詩人周燦描寫“中國絲綢之鄉”蘇州古鎮盛澤的詩句。江蘇是中國絲綢的起源地之一,五千多年來,精美的絲綢在江蘇大地上演繹了輝煌的歷史篇章。在《江蘇絲綢史》中,資深絲綢專家羅永平用大量翔實的史料,細細梳理了江蘇絲綢的發展脈絡。

01

因為“爭桑”

爆發了一場戰爭

錦繡中華,衣被天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植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神話中,養蠶術和紡織術的發明者是西陵氏之女、黃帝元妃嫘祖,她“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但這終究只是傳說。羅永平介紹,透過考古發掘中的收穫,可以確認我國的蠶桑絲綢起源地有多個,除了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長江流域特別是包括江蘇在內的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也是中國絲綢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出土文物在慢慢地還原歷史。1958年發掘的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和1960年發掘的連雲港二澗水庫遺址均出土過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紡輪;1972年,吳縣草鞋山遺址發現了三塊新石器時代原始絞紗葛織物殘片;吳江梅堰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黑陶罐底部,能看到明顯的“蠶紋”。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吳江梅堰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黑陶罐底部,能看到明顯的“蠶紋”

《江蘇絲綢史》認為,這些文物透露,早在五千多年前,今江蘇省的北部和南部,就已經存在原始紡織和冶絲紡織的手工生產,可以推斷,江蘇是我國蠶桑絲綢的原始發源地之一。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匹頭江南織造臣七十四

羅永平將從先秦至六朝的歷史階段界定為江蘇絲綢業的早期階段。江南地區的開拓墾殖和日漸繁華,推動了江蘇絲綢的發展。泰伯奔吳後,中原蠶桑絲綢技術被帶到吳地,太湖流域溫和的氣候、適中的雨量,特別適合蠶桑的生產與耕作。到春秋吳王諸樊時代,吳國的絲綢生產已達到了很高水平,不僅能生產高階絲織物錦衣,還出產精美的刺繡。吳國公子季札出使北方,就帶去了“縞帶”(一種素白色絲織物)。周敬王元年,吳國和楚國之間甚至還因為邊境上的育桑女子爭採桑,在今江蘇和安徽交界的地方爆發了一場戰爭。

02

畫像石上

最早的“腳踏織機”

漢代以後,江蘇的蠶桑絲綢業迅猛發展,江南出現了“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的繁榮景象。《江蘇絲綢史》中寫道,孫權統治江南時,賜給部下的繒帛,動輒以“千匹”“萬匹”計,可見當時絲織品之多。絲綢業的發展,離不開蠶桑生產技術的提高。徐州沛縣留成、銅山洪樓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清晰地描繪了當時的踏板斜織機,既節省了勞力,又提高了效率。羅永平說,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腳踏織機,它的出現比歐洲早了好幾個世紀。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徐州銅山洪樓漢畫石的中軸式踏板斜織機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徐州曹莊出土東漢畫像石上的踏板斜織機

唐代,揚州、徐州、蘇州都成為江蘇重要的絲綢生產基地。尤其是富甲天下的揚州,廣陵郡朝貢的絲織品大部分是高檔的“蕃客袍錦”“被錦”“獨窠錦”。貞元年間,江浙地區向朝廷進貢的絲織品已達到數十種之多,尤其是蘇州的絲綢,以其絢麗多彩而為世人歎服和欽慕。宋元時期,朝廷在南京、常州、鎮江等地設立官方織造機構,民間絲綢業更是發展迅速,出現了“繭薄山立,繰車之聲,連甍相聞”的景象。江蘇各地都擁有自己的絲織名品,如揚州的錦、白綾,常州的緊紗,潤州的羅、方紋綾,蘇州的宋錦、羅,等等。

03

蘇州城內

“機聲軋軋,子夜不休”

羅永平認為,縱觀歷史,每個時代江蘇絲綢業的發展都有不同的特點。但要論“全盛時期”,則非明清莫屬。這數百年間,江蘇絲織品種日益細密,織紋花樣燦爛多姿。吳江之綾,通州之絹,蘇州之緙絲、漳緞、宋錦,南京之雲錦……這些都是明清兩代江蘇地區引以為豪的絲織名品。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雲錦織機

明代,官營織造機構分為中央和官方兩大系統。地方系統的官織機構有二十多處,重心始終在江南的南京、蘇州、杭州等處。清代,朝廷在北京、江寧(南京)、蘇州、杭州四處設織局,江蘇佔了兩處,專為皇家採辦織品、綢緞和衣物。而提起江寧織造,人們首先想到曹氏家族。曹家三代四人主持江寧織造衙門長達65年,出自這個家族的曹雪芹,以曹家的沉浮榮辱寫出了不朽的名著《紅樓夢》。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吳江出土的新時期時代紡輪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吳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骨針、骨

明清兩代,在江蘇民間,絲織業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江蘇絲綢史》認為,蘇州是明清中國絲織業中心,明代出自蘇州民間的紵、絲、羅、綾等絲織品就有37400多件。蘇州城內,“機聲軋軋,子夜不休”。在南京,民間織機的數量增長也很快。清乾嘉年間,南京民間的絲織機已發展到三萬多張。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南宋緙絲《秋山詩意》 沈子蕃

高度發達的絲織業帶來了都市和市鎮的繁榮。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的長卷《姑蘇繁華圖》上,蘇州城內的綢莊、綢行等絲織業店鋪有十四家之多;一大批“絲綢市鎮”在江南大地上星羅棋佈。《江蘇絲綢史》列舉了盛澤、震澤、支塘、梅李、黎裡、同裡、平望等聞名遐邇的絲織大鎮。尤其是盛澤,早在明末就以絲織業極度繁盛而聞名。

馮夢龍的《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中說:“(盛澤)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餘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時至今日,盛澤依然是我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擁有“綢都”的美稱。

04

涓涓細流

匯成絲綢的泱泱大河

1840年以後,江蘇絲綢業經歷幾度曲折,有過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曾被國外市場打壓,一度陷入低谷。羅永平說,內外交困中,眾多民族實業家為近代絲綢業的復興,在改良蠶種、提高絲織品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們對於江蘇絲綢史的貢獻是應被銘記的。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無錫禾豐繅絲廠(1929年)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無錫禾豐繅絲(1929年)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開弦弓生絲產銷合作社復搖車間(1929年)

《江蘇絲綢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無錫是江蘇近代繅絲工業的發祥地和主要生產地。民國初年,江蘇絲廠的生絲逐漸被日絲擠出國際市場,日漸衰落。一批無錫的民族工商業者紛紛到西方學習,尋找脫困之道。1928年,無錫永泰絲廠廠主薛壽萱赴美國出席萬國生絲質量檢驗會議,在歸途中考察日本蠶絲實業。他反覆將日絲和華絲進行對比,發現了華絲雖有絲質好、易於織物、摩擦力好等優點,但也有牌號混亂、條紋粗劣等種種在國外市場不受歡迎的劣勢。薛壽萱等及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革,改良蠶種,改造裝置,培訓技術工人,為無錫繅絲業的再度振興創造了條件。

品讀江蘇|一絲一綢,織錦五千年蘇式時光

(團窠紋)花瓣團窠對鹿紋錦

在羅永平看來,閱讀江蘇絲綢的歷史,也是追尋江蘇文脈的長途旅行。江蘇絲綢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發軔,在秦漢、宋元、明清時期先後出現三個高峰,“這條從遠古走來的涓涓細流,最終匯成了中華大地絲綢的泱泱大河,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燦爛輝煌的絲綢文化。”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