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 由 執筆講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5-21
簡介表面上看是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是幕後推手,流言蜚語是刀槍劍戟,但是仔細深究卻仍然能夠知道真正害死狄青的是大宋百年來的文官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官至樞密使的狄青勢必不能夠安穩地坐在這個位置上,不管他是否忠心大宋,但是文人士大夫都會擔心再一次出現黃橋

狄青為什麼累死

最近熱播劇《清平樂》中終於出現了期待已久的大英雄狄青,在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的時代大環境中,狄青的出現無疑是光彩奪目的。但是這樣一位軍功赫赫的名將,最後的下場卻是悲涼的,不免讓人心生感慨。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不同於北宋開國將領曹彬、石守信那般出身高貴,狄青出身貧寒,毫無背景。據說年輕時期其兄長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長受過而被髮配刺青,比如《水滸傳》的中的宋江殺了閻婆惜以後便被刺面,這在當時是罪犯的證明,同時也是一種侮辱,終身不得去掉。這種說法真實與否暫且不說,但是狄青臉上留有刺青印記是肯定的,而這個印記也讓狄青遭受到了許多的侮辱。不過筆者更加傾向於狄青臉上的刺青是源於入伍時所刺,如同軍籍的一種證明,狄青出身寒微,入伍只能從小兵做起,那麼為了防止是士兵逃跑開小差,所以在臉上刺字。

但是不管怎麼說,狄青入伍以後開始了軍旅生涯。如果僅僅是能夠率軍衝鋒陷陣的話,那充其量可以認為是將才,但是從後來的軍旅生涯看,狄青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大破西夏和儂智高,所表現出來的更是帥才的軍事才能。

從小兵成長為將帥離不開三個條件:自身的努力、貴人的提攜、絕好的時機。幸運的是這三者在狄青的軍旅生涯中都牢牢把握住了。首先,狄青雖然地位低下,但是作戰勇敢,而且精通騎射。在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反覆無常的西夏李元昊再次挑起戰爭進攻大宋,宋仁宗從宮中禁衛裡挑選一批人遠赴延州,狄青被選中。由於最開始延州將士常常被西夏軍隊打的節節敗退,將士心中不免畏懼。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但是狄青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情況,狄青常常衝鋒陷陣,勇往直前,並且仿效蘭陵王故事帶青面獠牙面具,使得西夏軍隊聞風喪膽稱呼他為“天使”。其次,狄青的成長離不開朝中大臣的幫助。在尹洙任經略判官的時候,狄青求見,尹洙與其談論軍師後大加讚賞將其推薦給范仲淹,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范仲淹認為他是奇才對其認真教導,而狄青憑藉自己的努力熟讀秦漢以來兵法韜略,為日後成為帥才奠定了雄厚的理論基礎。當然,對狄青有知遇之恩的還有宋仁宗,從後來狄青的發展看,宋仁宗對狄青是頗為重用的。再者,是狄青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宋朝從太祖趙匡胤開始便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自宋太宗趙光義雍熙北伐失敗以後,便由原來的戰略進攻變為了防禦。在宋真宗時期與大遼簽訂澶淵之盟更是讓南北百年和好。到宋仁宗時期,大宋一派欣欣向榮,文治頗盛,但是武功卻也由此得不到長足發展。在大宋周邊少數民族崛起的時候,宋朝無疑成了狼群虎視眈眈的肥肉,而大宋的軍備廢弛,更是缺乏能征善戰的勇將,這些都成了狄青能夠崛起的條件。

在狄青大破西夏和其他依附於西夏的少數民族的時候,狄青的官職也因軍功而不斷累升。但是真正讓狄青達到仕途巔峰的還是平定廣西儂智高叛亂。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叛亂,迅速攻佔了邕州,幷包圍了廣州。當時楊畋負責剿匪卻不料損兵折將,於是剛剛上任三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便主動請纓上表討伐。得到批准的狄青火速趕往前線斬殺作戰不力的陳曙及其佐吏以下三十一人,在上元之夜兵分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火速出擊,一舉奪得崑崙關。在佔據有利地形以後,又從左、中、右三路進攻,一舉消滅儂智高的主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平定儂智高,消除了宋仁宗的心腹大患,使得朝廷獲得了暫時的穩定,朝廷上下無不歡欣鼓舞,而狄青也因此功被宋仁宗升為樞密使。而此時的狄青正值壯年,如果不出意外,以狄青的軍功威望或許能夠讓大宋的軍事風氣有所改變。但是卻沒有想到升任樞密使成了他禍端的開始。前文已經講到,狄青的臉上帶有刺青,這在當時是被人看不起的,從幾個例子便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狄青為行軍總管時,韓琦為帥,有一次韓琦宴請狄青,讓一位名妓白牡丹給狄青敬酒,結果白牡丹為狄青斟酒後出言遜:“勸斑兒一杯”。這是明顯在拿狄青臉上的刺青說事,而一個原本是下九流的妓女此時都能夠恥笑軍功赫赫的將領,可見當時狄青這種身份出身的人是被人輕視的。

仍有狄青故事說明,狄青有一舊將焦用,二人交情極深,但是有一次焦用的部下向韓琦報告說焦用剋扣軍餉,韓琦當著狄青的面要處死焦用。狄青為焦用求情情急之下說了一句:“焦用好兒郎,有軍功”。原本是想讓韓琦看在焦用立有軍功的份上饒過這一次,可是換來的卻是韓琦的一句嘲諷:“狀元及第才是好兒郎,焦用一介武夫有何資格”,硬生生在狄青面前將其殺掉。可以想象狄青當時的內心是有多麼的崩潰,但是韓琦這句話恐怕更多的是說給狄青,不要認為有軍功就可以“肆意妄為”,在我這個科舉榜上有名的人看來,這一切什麼都不是。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說的不無道理,因為這是事實,大宋的國策。宋太祖趙匡胤自身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又經歷過自唐安史之亂以來遺留的軍閥割據問題,知道誰的槍桿子多,誰的腰板就可以硬。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其自身當了皇帝以後便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雖然比其他的開國皇帝擅殺功臣厚道的多,但是仍然是不放心武將專權。透過杯酒釋兵權來解除武將的兵權,同時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將武將壓制在極低的地位。同時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形成文官治國的政治傳統,這些都是防範武將專權的措施。更何況宋仁宗讓狄青出任樞密使,雖然是對狄青的器重和信任,但是這無疑觸動了文人士大夫的敏感神經,要知道,樞密使這個掌握軍事的最高官職歷來是文人擔任,此時出身寒微的狄青出任,已然是讓這幫文人憤怒,更何況是一個知曉軍事、戰功赫赫的將軍,更是讓滿朝文人所忌憚,儘管狄青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的越矩,相反是忠心耿耿,謹小慎微。但是仍然逃不開文人士大夫的指責。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憂國思民,或許是文人士大夫所秉持的理想,但是此時的做法確實讓一個忠心於大宋的忠貞之士鬱鬱寡歡。歐陽修上疏請求宋仁宗罷免狄青,不論有觀點認為歐陽修此舉是在保護狄青,因為狄青身居高位會有更多的中傷,外放或許是一種保護的說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歐陽修等文人士大夫的不懈努力下,狄青終於被免職外放。而在此之前,也就是狄青剛剛升任樞密使的時候有關他的謠言便已經鋪天蓋地而來。

在當時,士大夫便常言狄青偏袒部下,每次出門,士卒便會狐假虎威,驕傲自誇。

汴京城規定入夜必須滅燭,不論是高官顯貴還是貧窮之家。有一次狄青在家設壇夜祭,被晚上巡邏的兵丁看到上報,在眾人趕來滅火的時候才發現是虛驚一場,本來事情已經過去,但是第二天京城卻出現了樞密使家有夜光,一般只有皇帝出現的地方才有這般光景。更有文人士大夫以後梁太祖朱溫少時家有夜光引得鄰里紛紛跑來滅火的故事來議論紛紛,所言者無不讓狄青膽戰心驚。

更有京城突發大水,狄青在相國寺避水,卻因所穿的黃色衣衫犯忌而被人猜忌。

狄青:不為浮名累,卻因流言亡

總之,在這些流言蜚語面前,狄青惶惶不可終日,最終宋仁宗不得不將其外放陳州。而外放陳州以後朝廷每隔半月都有人前來慰問,卻實則是監視,就這樣狄青發病鬱郁而死。

縱觀狄青一生,聲名顯赫,但是最終被流言所累,外放鬱郁而死。表面上看是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是幕後推手,流言蜚語是刀槍劍戟,但是仔細深究卻仍然能夠知道真正害死狄青的是大宋百年來的文官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官至樞密使的狄青勢必不能夠安穩地坐在這個位置上,不管他是否忠心大宋,但是文人士大夫都會擔心再一次出現黃橋兵變的故事。

我們已經無法猜測如果狄青沒有升任樞密使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因為歷史無法假設,而留給我們的只有不勝唏噓與感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