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 由 丁小悟典 發表于 籃球
  • 2022-04-26
簡介子貢就是犯了不分說話物件用同一種說話方式的毛病,當他勸說農夫失敗後,孔子就指出他失敗的原因,對於沒有文化的人,是不能有高雅的語言說話的

曲裡拐彎怎麼讀

孔子眾多的學生中,子貢能言善辯,是語言科的高才生,有一次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明代著名的小說家馮夢龍有一本智謀之書叫《智囊》,其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

列國的途中

有一次,

他的馬掙脫

韁繩跑

走了

看到

路邊

大片的

莊稼

,就大口地

啃吃

起來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這塊田地的農夫

看到後十分

惱怒,

一把抓住了

這匹馬

的韁繩,把馬扣了下來

子貢

一看,表現自己的機會到了,不用請示老師,自覺

上前去解勸,

可是

好話

說了一籃兩筐,農夫根本不搭理他,也不把馬還給他,只好回來報告孔子

孔子

對學生們

說:

“這種村野之人

都是沒有文化的人,給他

講大道理,

他就聽

不明白

你在說什麼,

就好比是用敬神的貢品去讓野獸享用,

野獸不會覺得貢品有多麼神聖,用

高雅的《九韶》樂曲

飛鳥快樂

,飛鳥聽後根本不懂怎麼回來

於是,孔子

派他的馬伕前去

,馬伕

個農夫說:

“你從

來沒有

開過

到東海邊去耕作,我也

從來沒有

到過西方,但

是我的田裡與你的田裡長得

莊稼

一模一樣

,馬兒怎麼知道

這塊田是你的,

你的莊稼

不能偷吃呢?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馬伕的一席話,

把農夫說得大笑起來,

他愉快地

解開

還給了馬伕。

能言善辯的子貢為什麼在農夫面前敗下陣來,而馬伕卻順利要回了馬呢?是馬伕的水平比子貢還高嗎?

完全不是。

子貢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語言表達能力,都遠遠在馬伕之上,這是不容懷疑的。

子貢曾經有一次特別成功的外交活動,並且這次外交活動影響好幾個諸侯國十年的變局。

齊國要攻打魯國,這是孔子的祖國,一聽說後,十分著急,會打仗的子路請戰,有的學生紛紛要求回國效勞祖國。

孔子都沒有答應,只

派了

子貢到諸侯國

去遊說。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子貢先後

遊走於

齊、晉、吳、越

4個諸侯

國之間,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費魯國一兵一卒,

成功地使魯國轉危為安,並且

10

年之中,使幾個諸侯

國的

形勢發生了巨大的

變化,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晉國變得強大,越國稱霸。

子貢不但能說,而且會說,讓那些諸侯信服,他

的一系列外交活動,

充分展示

了他無敵

的外交才能和不同凡響的語言能力,

這水平槓槓的。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子貢見到的都是社會高層人物,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人,說話很文雅,動不動就引用《詩經》中的詩句,顯擺自己的文化素養。

在當時,《詩經》是外交辭令中必備的語言,孔子就說,不學習《詩經》,就不會說話,並且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熟讀了《詩經》300

篇,交給他政務卻搞不懂;派他出使到諸侯國,又不能獨立應對外交。雖然讀書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可以想象,子貢在外交活動中,用的語言肯定不是民間俚語,說不定動不動就

“掉書袋”。但是,孔子認為,並不是任何場合、任何人都可以談論《詩經》的,對於沒有文化的人,就不能談論詩書。

而春秋時期,由於造紙術、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沒有紙張,書寫也是很費勁,教育根本無法不普,農夫都是文盲,作為高階知識分子的子貢,在農夫

面前談論詩書,

無異於對牛彈琴。

常言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不是當兵的不講理,而是兵卒都是直爽的人,比較簡單,說話不用曲裡拐彎。而秀才愛咬文嚼字,說話

迂腐

,讓當兵的不愛聽,就與秀才纏鬥。秀才平時結交的都是斯文人,那見過這樣的陣勢,一慌亂,就更是說不清話了。

子貢遇到農夫就像秀才遇到了兵,用儒雅的語言是無法與農夫溝通的,就是讓他用馬伕的那

番話

去說

,農夫

不會接受。

為子貢

和農夫兩人在學識、修養方面相差太遠,

不在一個層級上,他的身份也會讓農夫本能地排斥。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馬伕就不一樣了,他與農夫身份對等,不自覺就拉近了兩個人的關係,而馬伕說的話通俗易懂,都是鄉間人常說的話,很容易讓農夫接受。所以,他說的話農夫愛聽,就十分順利地把馬要了回來。

孔子特別重視學生語言的培養,並且教育學生說話要注意不同場合、不同的物件。

他說: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該說話時搶著說話是急躁

該說話時不說

隱瞞

不看對方的臉色

貿然說話

是盲人。

孔子都是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說話方式,

與同級別的同事說話語氣隨和,比較直率,出口成章;

對於高一級別的同事,說話是

莊重而不奉迎;

面見國君,說話是

緊張而不緊促,莊重而不窘迫,從容而不怠慢。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子貢就是犯了不分說話物件用同一種說話方式的毛病,當他勸說農夫失敗後,孔子就指出他失敗的原因,對於沒有文化的人,是不能有高雅的語言說話的。否則,對方

根本聽

不懂。

孔子知道其實子貢會去勸說肯定會碰

“軟釘子”,但他為什麼沒有阻止子貢呢?

如果

一上來,孔子就

派馬伕前去,子貢

肯定

不服

。子貢覺得自己水平比馬伕高多了,自己出馬肯定馬到成功,所以,不用請示孔子就去了。當他碰了一鼻子灰後,再派馬伕去,並且馬伕順利牽回了馬,既給

馬伕

一個

表現的機會

,也讓

子貢

心服,

心中無怨言。

這就是

聖人

不同凡人的地方,

通達人情

世故

,能夠做到發揮每個人的才能和作用

,用得恰到好處,讓人口服心服,沒有一點怨言

子貢能言善辯,卻在一個農夫面前敗下陣來,孔子告訴他失敗的原因

馮夢龍感慨道:

後世以文法束人,以資格限人,又以兼長望人,天下事豈有濟乎

後世

人常

常用

禮教和法規來束縛人,以資格大小來限制人,又

兼有所長來要求人,這樣天下事怎麼能辦得好呢?

這話一針見血,對於做群眾工作的人來說,說話要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說話,群眾才聽得懂,才愛聽,願意聽。這樣,管理政務還有什麼不能管好呢?

這個故事雖然是

小故事

,卻反映出了

智慧,《智囊》記錄

2000多個這樣有智謀的故事,

馮夢龍也說:

“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

在《智囊》之中

馮夢龍不只是簡單地收錄故事,而是寫下自己的感悟,淺入深出地闡釋了故事背後的深刻道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智囊》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古代經典書籍,從中可以嚐到許多做事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

@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