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三千多就業崗位是如何“孵化”出來的

  • 由 大眾日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22
簡介“一景”帶“四員”,紅色景區變身“就業孵化器”早上八點,距離南村社群23公里之外的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民劉存運到距家僅一箭之地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上班,“多虧了南村社群,要不我這個年紀的人出去打工沒人要,現在卻能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收入一

孵蛋怎麼念

“我在村辦集體企業上班,是個司機,俺媳婦在村裡的物業公司上班,我們的收入比較可觀,家裡住的是二層樓,俺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3月2日上午,在村辦集體企業山東廣彙集團上班的山東省沂南縣界湖街道南村社群居民相榮亮,一邊擦著車,一邊笑著說。

三千多就業崗位是如何“孵化”出來的

像相榮亮一樣工作、生活幸福美滿的南村居民有很多,這是因為地處城區的南村社群黨委高度重視鄉村治理和社群居民就業工作,把就業創業作為鄉村治理的抓手,堅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理念,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廣開就業渠道,為社群居民及周邊群眾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創業崗位,讓居民有事做,有收入,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2021年,南村社群集體固定資產22。1億元,社群集體收入1。49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併入選第五批國家級充分就業社群。

“就業+分紅”,創新就業創業模式

南村社群發揮地處縣城城區優勢,在開發建設居民小區同時,不斷增加沿街商鋪建設面積,並且沿街商鋪只租不售,“我們的沿街商鋪已經有10萬多平方米,既增加了集體固定資產,又提供了居民就業崗位,還透過收取租金增加了集體收入,一舉多得。”南村社群黨委書記李鳳德說。

三千多就業崗位是如何“孵化”出來的

李鳳德的就業賬算得非常精明,2005年,新一屆社群黨委班子上任後,確立了“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現在,該社群沿街商鋪面積達到了10多萬平方米,吸引560多戶本社群居民及周邊村民,從事建材、水電暖、餐飲、理髮、美容等經營,直接增加就業創業人員2000多人,社群集體每年實現租賃收入2000多萬元,為個體工商戶實現利潤及工資收入6000多萬元,實現了集體與個體雙贏。

成立了村辦集體企業——山東廣彙集團,業務涵蓋旅遊開發、酒店餐飲服務、文化傳媒、影視製作、房地產開發、飼料加工等,“這些企業多是用工密集型企業,安置了大批居民就業。我們的目標是,能多提供一個就多提供一個,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李鳳德說。

山東廣彙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共安置700多人就業,大多是本社群居民。集團根據文化水平、技能特長、年齡等因素分配不同的工作崗位,現在,從公司經理到業務主管、到保安、保潔,每個崗位都有本社群居民。

南村社群幫助居民就業創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打造了“就業+分紅”的就業創業模式,居民到企業上班後,既是員工拿工資,又能在年底時從企業收益中分到紅利。2021年,在企業就業的社群居民,除工資外,每人還拿到了4000元分紅。

“智力幫扶”,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由於種種原因,南村社群居民普遍存在學歷和技能水平較低問題,“我們扶一把,幫一把,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透過努力大家的水平慢慢提高起來了。”李鳳德說。

扶上馬,送一程。南村社群注重培訓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知識視野、勞動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他們積極爭取到了縣人社部門和職業培訓學校的支援,進行文化和職業技能培訓時,科學設定培訓課程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科學性。2020年以來,共開展創業諮詢30多次,提供創業指導50多次,組織60名有培訓意願的居民參加了職業技能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

村辦集體企業——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建起了“一中心”“三基地”:影視基地微電影攝製中心,影視演員培訓基地、沂蒙紅色創客製作基地、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對技術性較強工種崗位員工,聘請專業人員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對到景區、酒店從事服務員、保潔、保安等崗位上班的農民,全部進行上崗前培訓。

常山莊等村的群眾演員在群演圈中名氣較大,許多影視劇拍攝方都願意使用這裡的群演。原因就是這裡的群演經過了專業技能培訓後,表演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拍攝中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我們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員、勞動保障協理員、志願者的作用,搞好轄區內勞動力就業、失業、創業、培訓服務。”李鳳德介紹。

社群設立了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欄,對就業創業優惠扶持政策、便民服務舉措、就業創業成效和創業先進典型進行重點宣傳。村裡的勞動保障協理員、創業導師在搞好對社群有創業意願的勞動者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定期開展“送創業就業政策到家”活動,幫助居民瞭解、熟悉、用好就業創業政策,實現政策普惠度和群眾滿意度雙“提升”。

南村社群已經連續5年成為該縣失業人口月度勞動力調查示範點,每月定期對社群人口進行入戶實地調查,及時掌握社群就業失業人員基本情況,保持動態清零。

南村社群黨委不僅關心居民就業問題,而且非常關心居民的進步,讓他們不僅有班上,有收入,而且政治上進步。由於社群黨委關心培養和個人工作出色,2021年,多位居民榮獲了上級頒發的榮譽稱號,其中,山東廣彙集團的南村社群員工李熙鵬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

“一景”帶“四員”,紅色景區變身“就業孵化器”

早上八點,距離南村社群23公里之外的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民劉存運到距家僅一箭之地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上班,“多虧了南村社群,要不我這個年紀的人出去打工沒人要,現在卻能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收入一千五六百元,中午還管飯,挺好的。”劉存運心滿意足地說。

2008年,南村社群在常山莊村建設了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經過十多年發展,現在已成為集影視拍攝、紅色旅遊、紅色研學、觀光休閒於一體的4A級文化生態旅遊區。

在當地村民眼裡,景區更是一臺大功率“就業孵化器”。像劉存運一樣,景區周圍的常山莊、張家峪子、雙泉峪子等村莊,有660多人在這家景區上班,實現了“一人上班,全家脫貧”。

這些員工中,有20多人由於工作出色,當上了景區的經理、主管。

今年37歲的祖連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是距離景區僅一公里的雙泉峪子村,現在的職務是沂蒙紅色寫生基地酒店的廚師長。而之前,他曾和大多數農村青年一樣,選擇離鄉闖世界。2016年他回鄉到寫生基地酒店,應聘當了一名廚師,2017年10月,他被提拔為酒店廚師長。

常山莊村的“90後”青島媳婦孫明月,當上了景區導遊組組長。在青島工作時,她嫁給了同事、常山莊小夥劉洋,後來小兩口雙雙在影視基地找到了崗位:孫明月當導遊,劉洋成了司機。“我公公在景區幹保安,我家還種了幾畝地,每年收穫不少花生、玉米、地瓜。”孫明月說,他們家現在住著洋樓別墅,還買了小轎車,生活條件一點不比在青島的時候差。

“最重要的,我們每天下班都能看孩子,他不會變成留守兒童。”談起現在的生活,孫明月滿心歡喜。

除了相對固定的工作,影視基地還給村民們創造了一份“兼職”——群演。近年來,在影視基地當過群演的村民高達3萬多人次。今年61歲的常山莊村民褚洪秀,就在多部影視劇中出過鏡,“俺村的人差不多都當過群演,10多年來俺在多少影視劇裡當過群演,已經記不清了。”談起自己的“演藝”經歷,褚洪秀非常高興,“像我這樣的,當一天群演掙60塊錢,人家演得多、有經驗的,一天收入一二百元。”

在影視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下,景區周圍的村莊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年輕人選擇回鄉、留鄉就業的越來越多。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紀偉 通訊員 鄭樹平 報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