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耑「端」120

  • 由 語料彙總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22
簡介○[清][龔自珍]《與人箋二》:“某公端端,醉後見疏狂,殆真狂者

件開頭怎麼組詞語

眾端(眾端)

,◆指事情的各方面。○《韓非子‧八經》:“言會眾端,必揆之以地,謀之以天,驗之以物,參之以人。”○《韓非子‧難三》:“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

直端

,◆直接;徑直。○[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二章:“[韓培生]前去接住他的車子,說[楊書記]在辦公室裡,他就直端朝那裡大踏步走去了。”○[柳青]《銅墻鐵壁》第三章:“這老漢一進大門,就直端往區公署辦公窯裡撞。”

戰端(戰端)

,◆猶戰釁。○[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誠恐戰端一開,內而軍需孔亟,外而交涉頻繁。”○[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二:“要是戰端一開,你的廠裡的工作一定得加緊。”參見“戰釁”。

元端

,◆即玄端。古禮服。○《晏子春秋‧雜上十二》:“[景公]飲酒,夜移於[晏子]。前驅款門曰:‘君至!’[晏子]被元端,立於門。”按,《釋名‧釋衣服》:“玄端,其袖下正直端方,與要接也。”

異端(異端)

,◆亦作“異端”。◆1。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朱熹]集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唐玄宗]《<孝經>序》:“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更因思想通脫之後……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2。凡自居正統的人或組織對異己的觀點、學說或教義亦稱之為異端。○[晉][僧肇]《百論序》:“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人民文學》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經他們(‘四人幫’)點頭,一律視為異端。”◆3。各種說法;不同見解。○《後漢書‧延篤傳》:“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篤論矣。”○[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廣求異端,以明事理。”○《新唐書‧儒學傳上‧顏師古》:“帝將有事[泰山],詔公卿博士雜定其儀,而論者爭為異端。”◆4。猶異志,離心。○《宋書‧武帝紀中》:“既知[毅]不能居下,終為異端,密圖之。”○《南齊書‧謝超宗傳》:“﹝[超宗]﹞協附姦邪,疑間忠烈,構扇異端,譏議時政。”○《舊唐書‧陸贄傳》:“恐其有變,上憂之,遣[贄]使[懷光]軍宣諭。使還,[贄]奏事曰……如此詞婉而直,理當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5。指分離。○《再生緣》第十七回:“奴合你,同處同歸不異端。”◆6。指無關緊要的事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古人云:‘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鼫鼠五能,不成伎術……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7。另一端。○[宋][王禹偁]《鹽池十八韻》:“本源皆瀉滷,異端亦鹹鹺。”◆8。意外事端。○[元][柯丹丘]《荊釵記‧搶親》:“今日娶親諧鳳鸞,不知何故來遲緩。莫非他人生異端,須知人亂法不亂。”

遺端(遺端)

,◆猶遺緒。○《宋書‧謝靈運傳》:“追[項王]之故臺,跡霸[楚]之遺端。”參見“遺緒”。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魯迅]《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冰心]《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禮記‧祭義》:“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鄭玄]注:“豈一端,言不可以一概也。”○[漢][王充]《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清][方苞]《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魯迅]《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捲,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漢][桓寬]《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晉][杜預]注:“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張友正]﹞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十七:“[盛佳秀]舀了一端飼。”

要端

,◆重要的事項;要點。○[清][薛福成]《代李伯相議請試辦鐵路說》:“此疏於鐵路要端,似已囊括無遺。與前編《創開中國鐵路議》,亦有互相發明之處。”○[魯迅]《書信集‧致方善境》:“舉其要端,則有權者先於郵局中沒收(不明禁),一面又恐嚇出版者。”

言端

,◆指始發之言。○《北齊書‧李繪傳》:“每罷朝,文武總集,對揚王庭,常令[繪]先發言端,為群僚之首。”

玄端

,◆古代的一種黑色禮服。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晏居時亦服之。○《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孫詒讓]正義引[金鶚]雲:“玄端素端是服名,非冠名,蓋自天子下達至於士通用為齊服,而冠則尊卑所用互異。”天子晏居時亦服之。○《禮記‧玉藻》:“卒食,玄端而居。”○[鄭玄]注:“天子服玄端燕居也。”

先端

,◆1。猶首先。○[清][陳確]《答格致誠正問》:“夫誠是到頭學問,而正為先端趨向。”◆2。葉、花、果實等器官的頂部。

下端

,◆指東西的下面一頭。○[漢][蔡邕]《書勢》:“或輕筆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

物端

,◆東西,物品。○《歧路燈》第二回:“[譚孝移]也答此人情,巾帕、扇墜、書聯、畫幅,都是[江]南帶來的物端。”

五端

,◆指五帝各所尚的服色。○[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曰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

無端端(無端端)

,◆猶言平白無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但是無端端的要我打那個圖樣,雖是我自己動手,不費本錢,可是耽擱了我多少事。”

無端(無端)

,◆1。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管子‧幼官》:“始乎無端,卒乎無窮;始乎無端,道也,卒乎無窮,德也。”○《漢書‧律曆志上》:“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唐][王昌齡]《大梁途中作》詩:“怏怏步長道,客行渺無端。”○[清][黃宗羲]《與友人論學書》:“時而為和,謂之春;和升而溫,謂之夏;溫降而涼,謂之秋;涼升而寒,謂之冬;寒降而復為和。迴圈無端,所謂生生之為易也。”◆2。沒有界線;沒有頭緒。○《淮南子‧俶真訓》:“狡猾鈍惛,是非無端,孰知其所萌。”○[晉][葛洪]《抱樸子‧對俗》:“錯綜六情,而處無端之善否。”○[晉][孫綽]《喻道論》:“六合遐邈,庶類殷充,千變萬化,渾然無端。”○[清]《<快說續記>序》:“廣引博喻,錯雜無端。”◆3。謂無由產生。○《商君書‧修權》:“下信其刑,則奸無端矣。”○[高亨]注:“端借為‘耑’……草木初生為耑,無耑,言無由萌生。”◆4。引申指無因由,無緣無故。○《楚辭‧九辯》:“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王逸]注:“媒理斷絕,無因緣也。”○[晉][陸機]《君子行》詩:“福鍾恆有兆,禍集非無端。”○[唐][唐彥謙]《柳》詩:“[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宮娥學不成。”○[茅盾]《子夜》十:“﹝[李玉亭]﹞被人家無端疑忌,他想來又是害怕,又是不平。”◆5。指莫須有的罪名。○《後漢書‧徐璆傳》:“[張忠]怨[璆],與諸閹官構造無端,[璆]遂以罪徵。”○《後漢書‧李固傳》:“[李][杜]二公為大臣,不能安上納忠,而興造無端。”○[晉][葛洪]《抱樸子‧崇教》:“嫌疑象類,似是而非,因機會以坐無端,借素信以設巧言。”一本作“以生無端”。○《宋書‧徐羨之傳》:“[羨之]等暴蔑求專,忌賢畏逼,造構貝錦,成此無端。”◆6。謂無故肆虐為害。○[唐][陸龜蒙]《自遣詩》之十二:“雪侵春事太無端,舞急微還近臘寒。”○[宋][楊萬裡]《負丞零陵萬感驟集》詩:“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風鳴屋正無端。”○《前漢書平話》捲上:“[周勃]向軍陣前便罵:‘反賊怎敢無端![漢王]有甚虧你,教你前退番軍,卻向此處造反!吾特來伐罪。’”[清]徐燦《永遇樂‧病中》詞:“怨東風一夜無端,狼籍幾番紅雨。”◆7。無心;無意。○[唐][韓愈]《感春》詩之四:“今者無端讀書史,智慧只是勞精神。”○[宋][歐陽修]《玉樓春》詞:“遊絲有意苦相縈,垂柳無端爭贈別。”○[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四○:“濯罷鮫綃鏡檻涼,無端重試午時妝。”◆8。無奈。表示事與願違,或沒有辦法。○[唐][楊巨源]《大堤曲》:“無端嫁與五陵少,離別煙波傷玉顏。”○[宋][柳永]《尾犯》詞:“秋漸老,蛩聲正苦;夜將闌,燈花旋落。最無端處,總把良宵,祗恁孤眠卻。”◆9。猶無知。○[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八:“我年少無端,致其父子死生永隔。”◆10。為詈詞。猶無賴。○[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你這箇無端的賊吏奸猾,將老夫一謎裡欺壓。”○[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摺:“我不合打那無端的逆賊。”○[明][葉憲祖]《素梅玉蟾》第二摺:“戔地喧呼,無端狂少打散我一場驚攪。”○《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龍王大罵曰:‘無端匹夫,當日在[玉帝]面前當殿辱吾,好生獻出寶珠,萬事皆休,如若不然,立刻一命難逃。’”

萬端(

\萬端

,◆亦作“萬耑”。◆形容方法、頭緒、形態等極多而紛繁。○《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唐][韓愈]《李君墓誌銘》:“﹝[李君]﹞最深於五行書……其說汪洋奧美,關節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日影下墮,風煙縈漾,閃映萬端。”○[章炳麟]《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傳》:“革命之事萬耑,然能以一人任者,獨有作刺客。”○[茅盾]《過年》:“[老趙]當時在旁聽得,不免感觸萬端。”

天端

,◆1。春。○《公羊傳‧隱公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漢][何休]注:“故上繫天端。”○[徐彥]疏:“天端,即春也。”○[陳立]義疏:“春為天之始,繫王於春,故為上繫天端。”◆2。謂天地間首要的事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其至十條而止,取之天端。”

談端(談端)

,◆話端。○《晉書‧王戎傳》:“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儀,善發談端,賞其要會。”○[唐][白居易]《三教論衡》:“談論之先,多陳三教,讚揚演說,以啟談端。”○[宋][王安石]《上杭州範資政啟》:“縟星之文,借談端而飾物。”

臺端(臺端)

,◆即臺雜。○《通典‧職官六》:“侍御史之職有四,謂推、彈、公廨、雜事……臺內之事悉主之,號為臺端,他人尊之曰端公。”○《新唐書‧百官志三》:“侍御史六人……久次者一人知雜事,謂之雜端,殿中監察職掌、進名、遷改及令史考第,臺內事顓決,亦號臺端。”參見“臺雜”。

臺端

(\臺端),◆敬辭。稱對方。○[宋][歐陽修]《與程文簡公書》:“屢煩臺端,悚仄可知。”○[清][曾國藩]《復胡潤之書》:“聞臺端戔除強暴不遺餘力,鄙懷欲取為伐柯之則。”

素端

,◆古代諸侯、大夫、士的一種祭服。○《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玄]注:“士齊有素端者,亦為札荒有所禱請。變素服言素端者,明異制。”○[賈公彥]疏:“素端者,即上素服,為札荒祈請之服也。”○《禮記‧雜記上》:“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孫希旦]集解:“素端制若玄端,而用素為之,蓋兇札祈禱致齊之服也。”

四端

,◆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唸的開端、萌芽。○《孟子‧公孫醜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隋書‧文學傳‧潘徽》:“源開三本,體合四端。”○[清][方苞]《讀孟子》:“既揭五性,復開以四端,使知其實不越乎事親從兄。”

首端

,◆開端;開始。○[唐][劉知幾]《史通‧斷限》:“夫書之立約,其來尚矣。如[尼父]之定《虞書》也,以[舜]為始,而云‘粵若稽古[帝堯]’;[丘明]之傳[魯]史也,以[隱]為先,而云‘[惠公]元妃[孟子]’。此皆正其疆裡,開其首端。”

事端

,◆1。事情的原由;事情的真相。○《史記‧周本紀》:“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宋][范仲淹]《與韓魏公書》:“早來略陳事端,眾必不曉不信,明公試為詳酌。”○《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露出事端,彼此不便。”◆2。糾紛;亂子。○《晉書‧后妃傳上‧文明王皇后》:“[會]([鍾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摺:“每縱酒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頗生事端。”○[魯迅]《書信集‧致沈雁冰》:“因為先前為了這一類職銜,吃苦不少,而且甚至於由此發生事端,所以現在要回避了。”◆3。事情,事體。○[清][李鴻章]《復醇親王論鐵路》:“惟是事端宏大,創始宜慎。”

石端明

,◆遊戲寓言文章中以擬人手法給石硯起的名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文具‧硯》:“《文房圖贊》:[石端明]名[甲],字[元樸],號[巖屋上人]。”

生端

,◆引起事端。○《通典‧賦稅下》:“諸州送物,作巧生端。苟欲副於斤兩,遂則加其丈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幸喜[春花]是[甄]家遠方討來的,沒有親戚,無人生端告執人命。”

上端

,◆上部;頂端。○《宋史‧禮志一》:“若升俎,則肩、臂、臑在上端,膊、胳在下端,脊、脅在中央。”○[豐子愷]《學畫回憶》:“我七八歲時入私塾,先讀《三字經》,後來又讀《千家詩》。○《千家詩》每頁上端有一幅木板畫。”

善端

,◆善言善行的端始。○[明]徐渭《<詩說>序》:“而其所以寓勸戒,使人感善端而懲逸志者,自藹然溢於言外。”◆補證條目■善言善行的端始。○《朱子語類》卷七:“古人小學養得小兒子誠敬善端發見了。然而大學等事,小兒子不會推將去,所以又入大學教之。”又卷一一七:“若專務克治私慾,而不能充長善端,則吾心所謂私慾者日相鬬敵,縱一時按伏得下,又當復作矣。”

三端

,◆1。指文士之筆鋒,武士之劍鋒,辯士之舌鋒。○《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南朝][梁簡文帝]《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唐][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挫三端於情鋒,朝九流於學海。”○[唐][楊收]《筆》詩:“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2。猶三始。指正月初一。○《隋書‧音樂志中》:“食至御前,奏《食舉樂》辭:‘三端正啟,萬方觀禮,具物充庭,二儀合體。’”參見“三始”。

情端

,◆猶事由。○《再生緣》第四回:“家丁應聲忙出外,老爺含怒問情端。”

起端

,◆1。發起,開端。○[鄢國培]《漩流》第十二章:“他對[羅天成]也不順眼了。再說:這件事情的起端是[羅天成]。”◆2。謂發起事端。○[莫應豐]《將軍吟》第二八章:“一號頭頭[範子愚]在幾經風霜以後,常常私下裡對[鄒燕]說:‘早知造反這樣複雜,開頭真不該起端。’”

七端八正

,◆形容十分妥帖。○《何典》第三回:“[形容鬼]在家中,也主值得七端八正。”

平端

,◆平正,端正。○[漢][賈誼]《新書‧等齊》:“事諸侯王或不廉潔平端,以事皇帝之法罪之。”○《後漢書‧宦者傳論》:“亦有忠厚平端,懷術糾邪;或敏才給對,飾巧亂實;或借譽貞良,先時薦譽。”○[唐][柳宗元]《斬曲幾文》:“亙為棟楹,齊為閫閾,外隅平端,中室謹飭。”

論端(論端)

,◆爭論的原由。○[清][何琇]《樵香小記‧春秋疑義》:“[隱公]攝位,而經文適不書正;[桓公]弒立,而經文適不書王;[文姜]淫佚,而經文適書[子同]生。此諸儒論端所自起也。”

亂端(亂端)

,◆禍亂的開端。○[明][葉子奇]《草木子‧克謹》:“帝特降詔招撫,然亂端已成,俱無所及。”

兩端(兩端)

,◆1。事物的兩個頂端;兩頭。○《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穎達]疏:“兩端,終始也。”○[宋][王禹偁]《大閱賦》:“出遊兵以定兩端,握奇數而制四面。”○《元史‧禮樂志二》:“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韋為表,實之以糠。拊其兩端,以相樂舞節。”◆2。謂兩個極端。○《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鄭玄]注:“兩端,過與不及也。”◆3。猶兩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宋書‧律曆志中》:“古之為曆者,[鄧平]能修舊制新,[劉洪]始減《四分》,又定月行遲疾,[楊偉]斟酌兩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積分設差,以推合朔月蝕。”○[唐][歐陽詹]《江夏留別華二》詩:“鄉路我尚遙,客遊君未回。將何慰兩端,互勉臨岐杯。”◆4。指遊移於兩者之間的態度。○《史記‧魏公子列傳》:“[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晉書‧王浚傳》:“及[趙王][倫]篡位,三王起義兵,[浚]擁眾挾兩端,遏絕檄書,使其境內士庶不得赴義。”○[宋][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下:“[世衡]知城事,寨下屬[羌]率持兩端,向背不常。”○[清][魏源]《聖武記》卷五:“上以[第巴]始終反覆持兩端,乃追還其使。”◆5。猶兩種、兩類。○《荀子‧正論》:“而聖王之分,榮辱是也。是有兩端矣:有義榮者,有埶榮者,有義辱者,有埶辱者。”

利端

,◆利慾的端緒。○《史記‧太史公自序》:“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

離端(離端)

,◆猶離緒。○[晉][謝混]《送二王在領軍府集》詩:“樂酒輟今辰,離端起來日。”○《再生緣》第七回:“想到傷心無限意,口吟一絕記離端。”

開端(

\開端

,◆亦作“開耑”。◆1。開啟爭端。○《宋書‧明帝記》:“﹝[彭城王]﹞主猜而猶犯,恩薄而未悟。致以呵訓之微行,遂成滅親之大禍。開端樹隙,垂之後人。”◆2。開始;開頭。○[唐][韓愈]《嘲魯連子》詩:“開端要驚人,雄跨吾厭矣。”○[宋][田況]《儒林公議》捲上:“﹝[宋太祖]﹞開端創制,事未成就,遂厭區夏。”○[清][趙翼]《甌北詩話‧七言律》:“自[謝靈運]輩始以對屬為工,已為律詩開端。”◆3。事情、作品等開頭的階段或部分。○[姚華]《論文後編》:“惟《樂昌分鏡》,知有唱唸,清朝無事,徒存開耑,至於全文,僅傳[董解元]《西廂記》。”○[沙汀]《在其香居茶館裡》:“這個行動,立刻使得人們很振作了,大家全都期待著一個新的開端。”

酒端

,◆從壇子裡打酒出來的用具,圓筒上常有長柄。呂劇《李二嫂改嫁》第一場:“[天不怕]挎籃欲下。○[李七]回身偷酒。○[天不怕]發覺,奪下酒端子。”

禁止端立

,◆謂用法術不使行走而站立。○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書鬼案》:“至九月十七日夜,於周大住宅後院墻下黑影內潛藏間,見一人往後院內來,認得係是月惜。在彼出後,萬裡密唸咒語,向前拖拽,往東奔走。將月惜禁止端立,脫下沿身衣服,用原帶魚刀,將其額皮割開,扯下懸蓋眼睛,及將頭髮割下一縷,用紙人並五色彩帛絨綫結成一塊,如人形然;然後割下鼻、口唇、舌、耳尖、眼睛、手十指梢、腳十趾梢,卻剖開胸腹,方才倒地氣絶。”

進退兩端(進退兩端)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太平廣記》卷一六九引[唐][張鷟]《朝野僉載‧張鷟》:“首鼠之士,進退兩端;虺蜥之夫,曾無一志。”

節端(節端)

,◆[六朝]時稱持節將領的幕下。○[明][王志堅]《表異錄‧職官》:“[六朝]稱府幕曰府端,州幕曰州端,節度幕曰節端,憲司幕曰憲端。”

角端牛

,◆古代[鮮卑]異獸名。狀似牛,角在鼻上,故稱。○《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李賢]注引《前書音義》:“角端似牛,角可為弓。”

角端

,◆1。即角貒。○《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外方幽遠之事,則捧書而至。”◆2。即角端弓。○[漢][陳琳]《武軍賦》:“其弓則烏號越耗,繁弱角端。”○《三國志‧魏志‧鮮卑傳》“鮮卑”[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其獸異於中國者,野馬、羱羊、端牛。端牛角為弓,世謂之角端者也。”參見“角端弓”。

見端(見端)

,◆I看到事物的端倪。○《荀子‧非相》:“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聖人士君子之分具矣。”○《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II顯露的端倪。○[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中國]今日雖無大資本家,然其見端固已有之。”

極端(極端)

,◆1。事物順著某個發展方向達到的頂點。○[毛澤東]《論十大關係》十:“自己毫無主見,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在她的心靈深處,未來和過去是兩個相反的互不相容的極端,但卻同時在她心裡存在著、混淆著。”◆2。猶非常;達到頂點的。○[毛澤東]《紀唸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郭小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詩:“在極端缺乏器材的情況下,把[鞍鋼]的主要裝置修復。”

話端(話端)

,◆I1。指[唐][宋]時禪宗和尚用來啟發問題的話。○[宋][陸遊]《題徐子禮宗丞自覺齋》詩:“江湖多少痴禪衲,蹋破青鞋覓話端。”參見“話頭”。◆2。話柄;談論的資料。[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二‧引祖訓》:“二公俱一代名臣,初不以此貶望,然授後生以話端,致其彈舌相譏,可是通今之難勝於博古。”參見“話頭”。◆II指[唐][宋]時禪宗和尚用來啟發問題的話。○[宋][陸遊]《題徐子禮宗丞自覺齋》詩:“江湖多少痴禪衲,蹋破青鞋覓話端。”參見“話頭”。◆2。話柄;談論的資料。[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二‧引祖訓》:“二公俱一代名臣,初不以此貶望,然授後生以話端,致其彈舌相譏,可是通今之難勝於博古。”參見“話頭”。

好端端

,◆1。好好兒。形容情況正常。○《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昨日好端端的出門,老漢贈他十五貫錢,教他將來作本,如何便恁的被人殺了?”○《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況人家好端端的同了家眷走路,叫他合我這等一個不祥之家同行,知他肯也不肯?”[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好端端的一個英雄,五官端正,身板強大,臉頰上卻有那麼惹眼的缺陷。”◆2。無端的,沒來由的。○《紅樓夢》第二七回:“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不知為著甚麼,常常的便自淚不乾的。”○《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好端端的說出這種話來,豈非是無賴!”

過端(過端)

,◆1。過失。○《韓非子‧說難》:“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清][陳確]《近言集》:“[仲木]曰:‘學者過端極多,不但過是過,即善亦是過也。’”◆2。[水]族節日,按水曆是過年。在農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習慣順序先後過節,人們互相往來慶賀,並舉行賽馬和文娛活動。

鬼計百端(鬼計百端)

,◆見“鬼計多端”。

宮端(宮端)

,◆太子詹事的別稱。○《明史‧陳文傳》:“及居宮端,行事鄙猥。”○[清][孔尚任]《看詹事祖手種海棠用放翁海棠歌韻》:“不知花栽自誰手,但說名在宮端坊。”

發端(發端)

,◆1。開始;起頭。○《後漢書‧五行志一》:“凡別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宣和遺事》前集:“凡天神降臨事,蓋發端於[王老志],而極於[林靈素]。”○《孽海花》第二六回:“[金][寶]兩妃的貶謫……這不是廢立的發端嗎?”[蔡元培]《美術的起原》:“要之音樂的發端,不外乎感情的表出。”○[魯迅]《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首先提出的是舊形式的採取,這採取的主張,正是新形式的發端,也就是舊形式的蛻變。”◆2。特指一篇或一段文章的開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發端忌作舉止,收拾貴在出場。”○[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吾於發端之始,即以諷刺戒人。”○[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五:“其詩每章皆以‘嗚呼’發端。”◆3。指律詩的起首二句。○[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古律,有今律。有頷聯,有發端,有落句。”○[胡才甫]箋注:“[徐師曾]《詩體明辯》謂律詩起首二句名起聯,又名發句,亦稱發端。”◆4。猶提出。○《明史‧李時傳》:“所建諸典禮,鹹他人發端,而[時]傅會成之。”○《明史‧姦臣傳‧溫體仁》:“所欲推薦,陰令人發端,己承其後。”○[清][薛福成]《答袁戶部書》:“凡兩國交涉,遇本國關係利害之事,無論於彼國有無先施,皆可發端。”

二端

,◆1。兩種主意。○《戰國策‧東周》:“[西周]之慾入寶,持二端。”○[鮑彪]注:“言東兵急則入,不急則已。”◆2。氣與魄。○《禮記‧祭義》:“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孔穎達]疏:“二端既立者,謂氣也魄也,既見,乃更立尊名雲鬼神也。”◆3。事物的兩個方面。○[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二端》:“《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災異也。”◆4。兩個或兩種人物。○[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未深思於五難,先自擅於二端。”○[倪璠]注:“二端,帝常自比[諸葛][桓溫],唯[張纘]許焉。是二端。又曰:‘我韜於文士,愧於武人。’亦是二端。”

端坐

,◆1。安坐;正坐。○[漢][王符]《潛夫論‧救邊》:“今苟以己無慘怛冤痛,故端坐相仍。”○[汪繼培]箋:“端坐,猶言安坐也。”○《北史‧高昂傳》:“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就按於[清元小殿]……時唯妃女弟[秦國夫人]端坐視之。”○[清][劉大櫆]《翰林侍講張君墓誌銘》:“君與人飲酒,淋灕終日如不厭;及其閉門端坐,未嘗一持杯斝。”◆2。謂安然棲息。○《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烏生》:“烏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樹間。”◆補義條目■猶言獨坐、獨處。○三國魏曹植《贈王粲詩》:“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晉張華《情詩》之一:“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鳴琴。”○唐王績《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詩:“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端自

,◆特自;特別。○宋黃庭堅《答李康文》詩:“每接雍容端自喜,交無早晚在相知。”◆正應。○宋仲並《浣溪沙·示孟氏女》詞:“舉案家風未肯低,清心端自秀深閨。芝蘭玉樹寧馨兒。”○宋趙師俠《酹江月·信豐賦茉莉》詞:“底事□落江南,水仙兄弟,端自難優劣。”

端重

,◆1。端莊穩重。○[宋][歐陽修]《跋<李西臺書>》:“[李公]為人端重清方。”○[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胡四娘》:“諸姊妹皆呼之貴人以嘲笑之;而[四娘]端重寡言,若罔聞之。”○[曹禺]《日出》第二幕:“一個十分瘦弱的女人,舉止端重,衣服不甚華麗。”◆2。端正凝重。○[清][周亮工]《書影》卷二:“[弇州]舊藏《漢書》,得之[吳中][陸太宰]家,[宋]板[宋]楮,字畫端重,是[趙文敏]故物。”

端志

,◆正直的志趣。○《荀子‧臣道》:“撟然剛折端志,而無傾側之心。”○[楊倞]注:“端志,不邪曲也。”○[唐][劉禹錫]《送李策秀才還湖南》詩:“端志見眉睫,芳言發精誠。”

端直

,◆1。正,不歪斜;直,不彎曲。○[漢][張衡]《西京賦》:“廛裡端直,甍宇齊平。”○[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所剺處多不端直,文帖且又繁積。”○[郭沫若]《銀杏》:“你的株幹是多麼的端直。”◆2。正直。○《楚辭‧九章‧涉江》:“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王逸]注:“言我推行正直之心。”○《韓非子‧解老》:“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北齊書‧崔昂傳》:“[昂]性端直少華,沉深有志略。”○[宋][蘇舜欽]《上京兆杜公書》:“天下所相望號端直者,惟丈人與[孔諫議]、[範吏部]耳。”○[明][方孝孺]《祭宋仲珩文》:“子之端直,當為神明。”◆3。指正直的人。○《呂氏春秋‧情慾》:“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

端正月

,◆指農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是夜月最圓,故稱。○[唐][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端正

,◆1。正;直;不偏斜。○[漢][劉楨]《贈從弟》詩之二:“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年常端正。”○[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清][李漁]《巧團圓‧解紛》:“遠遠望見兩箇後生飛趕前來,想是要買我做爺的了,不免坐端正了,好等他來拜見。”○[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陶先生]仍舊踧踖的含糊的答應了一聲,帽子放在膝上,很端正的坐在屋角的一張圈椅裡。”◆2。整齊勻稱。○《史記‧儒林列傳》:“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六:“去亭六七里,有一端正婦人乞寄載。”○[唐][顧況]《梁廣畫花歌》:“[上元夫人]最小女,頭面端正能言語。”○《武王伐紂平話》捲上:“[華州]太守[蘇護]有一女,生得形容端正,有傾城之貌。”◆3。正直不邪。○《莊子‧天地》:“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成玄英]疏:“端直其心,不為邪惡。”○《漢書‧霍光傳》:“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宋][梅堯臣]《和元之述夢見寄》:“始知端正心,寐語尚不誑。”○《清史稿‧惠端親王綿愉傳》:“[同治]二年,[穆宗]典學,太后以[綿愉]行輩最尊、品行端正,命在[弘德殿]專司督責。”◆4。妥帖;停當。○《水滸傳》第二三回:“得蒙抬舉,安敢推故?明日打點端正便行。”○《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武大]便自去央間壁[王婆子]來,安排端正,都拿上樓來,擺在桌子上,無非都是些魚肉果菜點心之類。”○《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船上人打點端正,才要發號開船,只見[李氏]慌對[楊公]說:‘不可開船!’”◆5。安排;準備。○《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慧澄]清早起來,端正齋筵。”○《說嶽全傳》第十三回:“[湯兄弟]可先到[昭豐鎮]上去,端正了安歇的地方,以便調理。”

端月

,◆農曆正月。○《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二世]二年﹞端月。”○[司馬貞]索隱:“[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諱‘正’,故云端月也。”○[前蜀][杜光庭]《普康諸公主為皇帝脩金籙齋詞》:“今以時當端月,節遇正陽。”○[宋][孔平仲]《孔氏談苑‧端月》:“[仁宗]朝,[王珪]上言,請以正月為端月,為與上名音近也。”

端遠(端遠)

,◆端莊超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見一少年,姿神端遠,與[機]言玄。”

端有

,◆頗有;確有。○宋黃庭堅《送範德孺知慶州》詩:“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又《次韻師厚病間》之十:“端有真富貴,千秋萬年後。”

端衣

,◆古代一種禮服。多用於喪祭場合。○《荀子‧哀公》:“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楊倞]注:“[鄭]雲:‘端者,取其正也。’”○《孔子家語‧五儀》:“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王肅]注:“端衣玄裳,齊服也。”

端一

,◆1。莊重專一。○[漢][劉向]《列女傳‧周室三母》:“[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史記‧周本紀》“[歷]娶[太任]”[張守節]正義引作“端壹”。○《三國志‧魏志‧王昶傳》:“籌不虛運,策不徒發,端一小心,清修密靜。”◆2。指正直不阿。○[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孝史四》:“[顏魯公]為[郭汾陽]家廟碑雲:‘端一之操,不以險夷概其懷;堅明之姿,不以霜雪易其令。’斯言也,[魯公]亦允蹈之。”◆3。農曆五月初一的別稱。○[宋][周密]《武林舊事‧端午》:“先期學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當,例用朔日,謂之端一。”

端要

,◆首要;關鍵。○[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法天奉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明][陶宗儀]《輟耕錄‧丘真人》:“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之願哉!”

端陽(端陽)

,◆即端午。○[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歲令一‧禮節》:“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兒節,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陽節,十三日龍節。”○[清][孔尚任]《桃花扇‧鬧榭》:“節鬧端陽只一瞬,滿眼繁華,[王][謝]少人問。”○[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端陽》:“京師謂端陽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參見“端午”。

端嚴(端嚴)

,◆端莊嚴謹;莊嚴。○[漢][應劭]《風俗通‧十反‧宗正南陽劉祖》:“太守[公孫慶]當祠[章陵],舊俗常以衣冠子孫、容止端嚴、學問通覽、任顧問者以為御史。”○《北齊書‧成帝紀》:“帝時年八歲,冠服端嚴,神情閑遠,[華][戎]歎異。”○[唐][王勃]《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遂令眾情馳騖,空懷更始之圖;靈座端嚴,未得安居之地。”○[明][宋濂]《柳先生行狀》:“燕居默坐,端嚴若神。”○[朱自清]《民眾文學的討論》:“他也不願意在文學裡看見他教師底端嚴的面孔。”

端言

,◆正言;直言。○《韓非子‧三守》:“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史記‧秦始皇本紀》:“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

端心

,◆1。猶專心,一心。○《後漢書‧韋彪傳》:“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2。正直的心地。○[唐][王炎]《賦得行不由徑》:“邪徑趨時捷,端心惡此名。”◆補證條目■猶專心;一心。○《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心口思量:‘我有冤讎,端心相滅,因他得活,豈得孤恩。’乃舍梁王之罪。”

端相

,◆正視;細看。○[唐][司空圖]《障車文》:“兒郎偉且子細思量,內外端相,事事相稱,頭頭相當。”○[宋][周邦彥]《意難忘》詞:“夜漸深,籠燈就月,子細端相。”○[陳元龍]注:“端相,猶正視也。”○《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塊石頭端相了端相。”

端下

,◆古代星相家所稱的一種妖星名,常用以徵驗各種災禍。○《晉書‧天文志中》:“天美、天欃、天杜、天麻、天林、天蒿、端下,皆辰星所生也。出以壬寅日,有兩黑方在其旁。”○《隋書‧天文志中》:“端下星生鬥宿中。”○《宋史‧天文志五》:“端下,辰星所生也,出以壬寅日,有兩黑方在其旁,見則為水、旱、兵、喪、饑、亂。”

端五

,◆即端午。○[唐][李匡乂]《資暇集‧端午》:“端午者,案[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焉。餘家[元和]中端五詔書並無作‘午’字處。”○[宋][陸遊]《過鄰家》詩:“端五數日間,更約同解粽。”參見“端午”。

端為

,◆特為;故為。○唐韋應物《春宵宴萬年吉少府中孚南館》詩:“欲去返郊扉,端為一歡滯。”○宋蘇軾《次荊公韻四絕》之二:“斫竹穿花破緑苔,小詩端為覓榿栽。”◆正為;正因。○宋黃庭堅《子瞻以子夏丘明見戲聊復戲答》詩:“化工見彈太早計,端為失明能著書。”○又《次韻子瞻春菜》:“公如端為苦筍歸,明日青衫誠可脫。”■卻為;卻要。○宋黃庭堅《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又《庭堅得邑太和六舅按節出同安寄呈》詩之一:“鵠白不以烏,蘭香端為誰?”

端首

,◆高位;首要。○[漢][蔡邕]《太尉喬公碑》:“歷端首則義可行,處爪牙而威以布。”○《北史‧元嘉傳》:“既居儀同,又任端首,出入容衛,道路榮之。”○[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大聖之德,具美者眾,不可以一介標末,持為百行端首。”◆補義條目■頭緒;要領。○《太平經·樂生得天心法》:“小人之言,不若耆老之覩道,端首之明也。”○又《天讖支幹相配法》:“今吾所言,正天下人君所當按之以為治法也。子之所問,正氣之端首也。今真人見吾言,或疑也,為諸真人具説天地八界。”

端是

,◆當是;應是。○宋黃庭堅《嗣深尚書弟晬日》詩:“骨秀已知騏驥子,性仁端是鳳凰雛。”○宋朱敦儒《水調歌頭·和海鹽尉範行之》詞:“聞説吳淞江上,有箇垂虹亭好,結友漾輕舟。記得蓬萊路,端是舊曾遊。”

端士

,◆猶端人。○《大戴禮記‧保傅》:“於是皆選天下端士,孝悌閑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目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三國志‧魏志‧趙王幹傳》:“訓以恭順之至言,輔以天下之端士。”○[明][歸有光]《<山齋先生文集>序》:“嗟乎,直臣端士,世不可一日無!”

端實(端實)

,◆1。正直誠實。○[唐][韓愈]《舉韓泰自代狀》:“詞學優長,才器端實。”○《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五年》:“中書門下其採端實之士,明進諸朝;察辨矯激巧偽者,加於黜焉。”◆2。確實。○[明][湯式]《一枝花‧檜軒為越中沙子正賦》套曲:“雖無華麗芳菲,端實蕭爽清奇。”

端石

,◆[端溪]石。○[廣東省][高要縣]東南[端溪]所產,色青紫,質細,易發墨,為上等硯材。○[宋][李之彥]《硯譜》:“[李賀]有《端州青花石硯》詩云:‘暗灑[萇弘]冷血痕’,則謂鴝鵒眼,知[端]石為硯久矣。”○[宋][蘇易簡]《硯譜》:“[唐彥猷]雲:[端]石有眼者最貴,謂之鴝鵒眼,石文精美,如木有節。”

端身

,◆1。使自身的操行歸於正直。○《孔子家語‧三恕》:“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2。擺正身體。○《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眾猴聽說,端身禮拜,稱‘千歲大王’。”

端如

,◆猶端然。莊重貌。○[宋][范成大]《大所後堂南窗負暄》詩:“端如擁褐茅簷下,祗欠烏烏擊缶歌。”◆訂訛條目■應似;當如。○宋蘇軾《次韻晁無咎學士相迎》:“端如太史牛馬走,嚴徐不敢連尻脽。”○宋范成大《大廳後堂南窗負暄》詩:“端如擁褐茅簷下,袛欠烏烏擊缶歌。”■按,原釋“猶端然。莊重貌”,誤。

端容

,◆1。正容;斂容。○《隋書‧后妃傳序》:“[煬帝]時,后妃嬪御,無釐婦職,惟端容麗飾,陪從醼遊而已。”○[魯迅]《集外集‧<贈人二首>之二》:“[秦]女端容理玉箏,梁塵踴躍夜風輕。”◆2。指端莊的神情。○[明][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面無端容,目無定睛。”

端日

,◆農曆正月初一日。○《歲華紀麗‧元日》“八節之端”[明][胡震亨]注:“又云端日,謂履端者也。”

端人正士

,◆端莊正直的人。○《朱子語類》卷一八○:“他好放肆,見端人正士以禮自持,卻恐他來檢點,故恁詆訾。”○[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學黨五十九人,無非端人正士,盡入[劉玨]一網。”○[魯迅]《書信集‧致楊霽雲》:“[可望]後降[清],蓋亦替‘天朝’掃除端人正士,使更易於長驅而入者。”

端人

(\耑人),◆正直的人。○《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趙岐]注:“端人,用心不邪僻。”○[宋][秦觀]《賀呂相公啟》:“繇是端人坌集,異黨寖微。”○[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富翁》:“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

端平

,◆1。公正允當。○《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決獄訟,必端平。”○[鄭玄]注:“端,猶正也。”○[孫希旦]集解:“端,謂明於曲直之辨而無所枉;平,謂得乎輕重之宜而無所頗。”○《南齊書‧張岱傳》:“我為政端平,待物以禮,悔吝之事,無由而及。”◆2。整理統一。○[秦][李斯]《琅琊臺刻石》:“端平法度,萬國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端能

,◆若能。○唐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端能敗笙磬,仍工亂學校。”○宋無名氏《踏莎行·賀友人娶寵》詞:“端能一意謝紅塵,歸來便帶宜男草。”◆應能;準能。○宋蘇軾《王中甫哀辭》:“生芻不獨比前人,束藁端能廢謝鯤。”○宋葉釐《愛日齋叢鈔》卷三:“子由暮年賦詩,亦謂:‘時人莫作樂天看,燕望端能畢此身。’”還能;尚能。○宋黃庭堅《和曹子方雜言》:“何時端能俱過我,掃除北寺讀書堂。”○宋楊萬里《見澹庵胡先生舍人》詩:“三歲別公千里見,端能觧榻瀹春芽。”

端木

,◆複姓。○[春秋]時有[端木賜]。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端明

,◆1。正直聰明。○[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宋文帝]端明臨朝,鑒賞無昧。”○[唐][元結]《呂公表》:“故名不異俗,跡不矯時,內含端明,外與常規,其大雅君子,全於始終者耶。”◆2。猶神明。○[清][錢謙益]《<古史談苑摘錄>後記》:“昔者吾夫子授端明之命而作《春秋》。”◆3。古宮殿名。一為[後唐莊宗][同光]二年改[解卸殿]為[端明殿],設端明殿學士。二為[宋仁宗][明道]二年改[承明殿]為[端明殿],復設端明殿學士。因用作端明殿學士的代稱。○[宋][蘇轍]《祭亡兄端明文》:“以家饌酒果之奠,致祭於亡兄端明[子瞻]之靈。”

端門(

端門

,◆1。宮殿的正南門。○《史記‧呂太后本紀》:“[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後漢書‧左雄傳》:“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副之端門。”○[王先謙]集解引[胡三省]曰:“宮之正南門曰端門。尚書於此受天下奏章,令舉者詣公府課試,以副本納之端門,尚書稽核之。”○[宋][晁沖之]《上林春慢》詞:“鶴降詔飛,龍擎燭戲,端門萬枝燈火。”○《前漢書平話》卷下:“日正端門登極位,萬國來朝有道君。”◆2。太微垣南藩二星,東曰左執法,西曰右執法,左、右執法之間叫“端門”,為太微垣的南門。○《後漢書‧李固傳》:“加近者月食既於端門之側。”○[李賢]注:“端門,[太微宮]南門也。”○《晉書‧天文志上》:“太微,天子庭也……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

端量

,◆端詳;打量。○[楊朔]《百花山》:“我留心端量著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一個老頭子拿到一把制錢後,端量一陣。”

端良

,◆1。指正人賢士。○[唐][司空圖]《唐故太子太師致仕盧公神道碑》:“拜御史丞兼左丞,束拔端良,風威益振。”◆2。謂正直良善。○[宋][蘇轍]《代張公安道祭李宥侍郎文》:“世稱至治,[鹹平][景德]。士生其間,端良純一。”◆3。元旦。指農曆正月初一。○[明][文徵明]《甲戌歲朝明日立春詩》之五:“古人惜端良,今我胡不樂?”

端理

,◆正直。○《文選‧嵇康<琴賦>》:“性絜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呂向]注:“端理,猶正直也。”

端來

,◆特來。○唐韓愈《題張十八所居》詩:“名秩後千品,詩文齊六經。端來問奇字,為我講聲形。”○宋蘇軾《會飲有美堂答周開祖湖上見寄》詩:“杜牧端來覓紫雲,狂言驚倒石榴裙。”

端居

,◆謂平常居處。○[唐][孟浩然]《臨洞庭贈張丞相》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明][雷士俊]《寄王築夫》詩:“寂寞荒村靜,端居念遠朋。”○[清][鈕琇]《觚賸續編‧淄川小聖人》:“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袞袞滔滔,竟晷不倦。”◆補證條目■猶言深居;獨居。○《梁書·傅昭傳》:“終日端居,以書記為樂,雖老不衰,博極古今。”

端節(端節)

,◆即端午節。○[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端節信收到。”參見“端午”。◆補證條目■即端午節。○清金安清《水窗春囈·秦淮粉黛》:“端節競渡時,遊人尤盛。”

端極(端極)

,◆極致;底薀。○[宋][葉適]《沈元誠墓誌銘》:“博書瑰傳,皆究端極;曲文短句,亦中程律。”

端華(端華)

,◆端正美麗。○《南史‧宋紀下‧順帝》:“帝姿貌端華,眉目如畫,見者以為神人。”◆補證條目■端正美麗。○《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妃諱敬墓誌銘》:“妃稟神鰲地,資靈菟月,風操閑婉,儀度端華。”也譽人資質完美。○《唐代墓誌彙編續集·焦君墓誌》:“父達,淑質端華,靈姿儼粹。收仁智於藝圃,植禮義於書田。”

端合

,◆應當;應該。○[張伯駒]《續洪憲紀事詩》之八七:“青史千秋誰得似,阿爹端合比[桓溫]。”◆補證條目■應當;應該。○宋蘇軾《次韻子由·東樓》:“白髮蒼顔自照盆,董生端合是前身。”○又《贈姜唐佐》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端行

,◆1。謂直身而行。○《禮記‧玉藻》:“端行頤霤如矢。”○[孔穎達]疏:“端行,謂直身而行也。”◆2。端正其行為。○《韓詩外傳》卷七:“夫君子務學修身端行而須其時者也,子無惑焉。”

端公戲(端公戲)

,◆從巫師(端公)跳神發展而成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陝西]、[安徽]等地。過去帶有較多的宗教色彩。○[廣西]、[四川]等地的師公戲、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型別。參見“端公”。

端公

,◆1。[唐]代對侍御史的別稱。○[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外郎御史遺補相呼為院長,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唯侍御史相呼為端公。”○《通典‧職官六》:“侍御史之職……臺內之事悉主之,號為臺端。他人稱之曰端公。”◆2。男巫的別稱。○[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二:“端公誑取施利,每及萬緡。”○[清][唐甄]《潛書‧抑尊》:“[蜀]人之事神也,必馮巫,謂巫為端公。”◆3。[宋]代對衙役的稱呼。○《水滸傳》第八回:“只說[董超]正在家拴束包裹,只見巷口酒店裡酒保來說:‘[董端公],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請說話。’……原來[宋]時的公人都稱呼‘端公’。”

端方

,◆莊重正直。○《宋書‧王敬弘傳》:“[敬弘]形狀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謂之‘彈棋八勢’。”○《舊唐書‧鄭朗傳》:“植操端方,稟氣莊重。”○《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看見[顧吏典]舉動端方,容儀俊偉,不像個衙門中以下人,私心敬愛他。”○《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雪翁]昨日有書子來,說尊駕為人不甚端方,又好交結匪類,自今以後,不敢勞尊了。”◆補證條目■莊重正直。○晉顧愷之《箏賦》:“其器也,則端方修直,天隆地平,華文素質,爛蔚波成。”

端端

(\耑耑),◆1。端正;不傾斜。○《鶡冠子‧泰鴻》:“夫物之始也傾傾,至其有也錄錄,至其成形端端王王。”○[陸佃]解:“端端,傾傾之反。”引申為純正。○[漢][王充]《論衡‧詰術》:“端端之日有十邪,而將一有十名也?”○《隋書‧地理志中》:“[兗州]蓋取[沇水]為名,亦曰[兗],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2。莊重。○[清][龔自珍]《與人箋二》:“某公端端,醉後見疏狂,殆真狂者。”◆3。剛剛;恰恰。○[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真是太不湊巧,端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走到東門大橋,他的話便被國王聽到了。”○[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在土圍墻的壑口,端端碰上在墻外聽聲的[姚士傑]。”

端道

,◆正道。○《韓非子‧解老》:“《書》之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

端辭(端辭)

,◆正言。○《後漢書‧張衡傳》:“[貫高]以端辭顯義。”

端本

,◆猶本末。始末;原委。○宋洪邁《夷堅支志癸·祖圓接待庵》:“庚子歲,蜀僧了祥到彼,閲其齋供簿,已滿八大帙,計無慮二萬員。揆校資費,固不勝算。圓自為祥説端本。”○又《夷堅志補·姚錫冥官》:“錫盡閲案牘,窮究端本,了無反叛之狀,遂以身証其不然。”

定端

,◆1。一定的頭緒。○[宋][劉敞]《獨行》詩:“野興宜獨往,春愁無定端。”◆2。猶定數。○[唐][李白]《空城雀》詩:“天命有定端,守分絕所欲。”◆3。固定的地方。○[唐][李白]《古風》之三九:“白日掩徂暉,浮雲無定端。”○[明][高啟]《送賈鳳進士》詩:“人生如蓬萍,飄流無定端。”

大端

,◆1。主要的端緒。○《禮記‧禮運》:“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孔穎達]疏:“端謂頭緒。”○[毛澤東]《論持久戰》三五:“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2。謂事情的主要方面。○《後漢書‧隗囂傳》:“[新都侯][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今略舉大端,以喻吏民。”○[唐][白居易]《三教論衡》:“略錄大端,不可具載。”○[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記》第二節:“以上六者,僅舉大端,自餘惡風,更僕難盡。”◆3。本原。○[唐][陳子昂]《諫政理書》:“元氣,天地之始,萬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4。大抵,大約。○《西遊記》第三五回:“那怪雖也能騰雲駕霧,不過是些法術,大端是凡胎未脫,到於寶貝裡就化了。”○《中國歌謠資料‧小曲》:“河那邊一隻鳳,我怎麼叫他不應?大端是我親人少緣分。”

朝端

,◆1。位居首席的朝臣。指尚書省的長官。○《宋書‧王弘傳》:“臣[弘]忝承人乏,位副朝端,若復謹守常科,則終莫之糾正。”○《文選‧王儉<褚淵碑文>》:“蹔遂沖旨,改授朝端。”○[李周翰]注:“改授司徒,以為朝臣之首也。”○[唐][王維]《送丘為往唐州》詩:“朝端肯相送,天子繡衣臣。”◆2。朝廷。○[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敷奏朝端,百揆惟穆。”○[宋][王禹偁]《送田舍人出牧淮陽》詩:“藥樹吟多且握蘭,藹然公議滿朝端。”○《明史‧吳時來傳》:“[時來]初以直竄,聲振朝端。”

不一端

,◆不止一個方面。○[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兒之學說》緒論:“近世史與上世、中世特異者不一端,而學術之革新,其最著也。”

不端不正

,◆猶言端端正正。恰巧;不偏斜。○《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屍》:“程五娘謝了眾人,遶城中逢人便問,一日並無蹤跡。過了兩日,吃了早飯,又入城來尋問。不端不正,走到新橋上過,正是:事有湊閗,物有故然。”○《水滸傳》第四八回:“〔花榮〕便拈弓搭箭,縱馬向前,望著影中只一箭,不端不正,恰好把那碗紅燈射將下來。”○《醒世姻緣傳》第二九回:“走到一家門首,一個婦人拿了一把鐵掀,除了一泡孩子的屎,從門裡撩將出來,不端不正,可可的撩在薛教授隻鞋上。”◆不正當;不正派。○《十二樓·歸正樓》第四回:“但凡走過邪路的人,歸到正經路上,更比自幼學好的不同,叫做‘大悟之後,永不再迷’,那裡還肯回頭做那不端不正的事!”○《醒世姻緣傳》第七三回:“既與他合夥,必定就是些狐群狗黨的東西,不端不正。”

不端

,◆1。不正;不正派。○《後漢書‧陳敬王劉羨傳》:“[酺]等奏[愔]職在匡正,而所為不端。”○[宋][張綱]《駁陳鑄吳說差遣指揮狀》:“臣伏見[吳說][陳鑄]輕儇不端,皆無素行。”○[魯迅]《準風月談‧吃白相飯》:“或者誣人不端,或者賴人欠錢。”◆2。指不正直的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家。”○[杜預]注:“為王室去不端直之人。”◆補證條目■不正;不正派。○《普曜經·降魔品》:“汝宿有福受得天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好而心不端,譬如畫瓶中盛臭毒。”

兵端

,◆導致戰爭的事端。○[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實由自邀功賞,造作兵端。”○[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八》引[宋][謝枋得]《江東運司策問》:“兵端不可妄開,國事不可再誤。”

變端(變端)

,◆事變,事端。○[清][龍啟瑞]《上梅伯言先生書》:“近年變端殊大,非前時意料所及。”○[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五:“[川省]護理總督[王人文]見民情激憤,知道壓迫必致引起變端,特為奏請暫緩接收鐵路。”

筆端(筆端)

,◆1。筆頭。鋼筆、毛筆等用以寫字、作畫的部分。亦泛指書畫詩文作品。○《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宋][蘇軾]《書皇親畫扇》詩:“誰謂風流貴公子,筆端還有五湖心。”○[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作詞解如此用筆,一切叫囂纖冶之失,自無從犯其筆端。”○[巴金]《創作回憶錄‧文學生活五十年》:“我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掙扎,一齊來到我的筆端。”◆2。方言。猶筆直。○[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七章:“貓兒跳上白蘭花樹的草架上,筆端伸起一條尾巴,勝利的把[都都]瞪著。”○[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二部分六:“兩個人筆端走來,[韓大奶奶]把自己指了指,悄悄在那女人耳邊,嘁喳了幾句。”

百端

,◆1。多種多樣;百般。亦謂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史記‧龜策列傳》:“搏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宋][蘇軾]《漁樵閑話錄》下篇:“巧詐百端,甘為人之鷹犬以備指呼。”○[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張玟]﹞今早已失魂不語矣。灌救百端,至夕乃蘇。”○[章炳麟]《代議然否論》:“其外徵稅及商賈之事,幾及百端,而議員未能悉備,又可冒昧許諾邪?”◆2。百感;眾多思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唐][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思之不可見,百端在中腸。”○[清][陳維崧]《西河‧西氿落暉》詞:“茫茫不覺百端來,瞑煙暗結津市。”◆3。猶百匹。謂錦帛之多。○[宋][陸遊]《夜宴賞海棠醉書》詩:“醉誇落紙詩千首,歌費纏頭錦百端。”

白端

,◆白色的[端溪]石。又名錦石。○[廣東省][高要縣][七星巖]特產,可製硯或柱礎、器皿,最白者磨細後可作搽面的乾粉。○[明][屠隆]《硯箋‧研》:“有無眼而佳者,第白端、綠端,非眼不易辨也。”○[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錦石》:“其純白者產[七星巖],名白端,為柱為礎及几案盤盂,皓然如雪,皆可愛……最白者,婦女以之傅面,名為乾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