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藝術這麼主觀的東西,評獎的意義何在?

  •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08
簡介收藏家、前瑞士駐華大使烏利·希克博士(Uli Sigg)在昨日研討會開始前,宣佈由他於1997年創立的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將更名為希克獎(Sigg Prize)並轉由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主辦,而第一屆的評審委員會由倫敦泰特美術

評獎的評怎麼組詞

如今,關於藝術的獎項越來越多,許多大型國際藝術機構都設有自己的獎項,如泰特美術館的特納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馬歇爾杜尚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青年策展人獎項等,而這些獎項對於社會和藝術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藝術創造是非常個人化的行為,因此藝術只有主觀意義上的好惡之分,而無客觀層面上的好壞之分,很難以評獎的形式來對藝術的價值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斷。

11月13日,在由中國當代藝術獎

(CCAA)

和香港西九文化區共同舉辦的“‘評獎’對藝術機構的意義何在?”研討會上,由蓬皮杜藝術中心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貝爾納·布里斯特納

(Bernard Blistene)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策展人賴香伶、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

(Suhanya Raffel)

和藝術家徐冰一起,就“藝術評獎”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並和現場觀眾進行了對話。

作為知識生產方式的藝術評獎

來自中國臺灣的策展人賴香伶曾在臺灣美術館和臺北市立美術館任職策展人,並曾擔任上海外灘美術館首任館長和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有著超過三十年的策展和博物館管理工作經驗。她以帝門藝術評論獎和臺新藝術獎為例,介紹了作為知識生產方式的藝術評獎。

帝門藝術評論獎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創設於1994年。“那時臺灣基本只有關於藝術的報道,而比較缺乏藝術評論。” 賴香伶說。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鼓勵藝術書寫,帝門藝術教育基金創立了藝術評論獎。獎項創設之初,為評選出優秀藝術評論,評審委員會廣泛查考了臺灣藝術書寫情況,從中遴選佳作。獎項的設定推動了臺灣藝術評論的發展,而查考所獲資料,又為之後建設藝術檔案、開放給研究者研究奠定了基礎。

藝術這麼主觀的東西,評獎的意義何在?

在臺灣普遍開設藝術批評專業後,1999年,帝門“藝術評論獎”變為“藝術評論徵文獎”,由評審主動蒐集、考察藝術寫作,變為面向社會的公開徵文。

臺新藝術獎由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02年創設,評選範圍既包括視覺藝術,也包括表演藝術,後又將跨領域的藝術創作也納入評選視野。臺新藝術獎的評審是一個跨度長達一年的動態過程:由多位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發展的專家學者擔綱觀察員,在一年的時間裡,定期於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網站ARRalks發表他們的藝術觀察和評論,實時呈現藝術界動態和他們的評判,“要寫下他們最近看了什麼,有何觀感,講出個人的見解”。每一季度每位觀察員獨立給出當季提名名單,並於年末提交年度觀察報告,最終的獎項則由國內外藝術專業人士構成的決選委員會確定。

可以看到,臺新藝術獎的評審過程不僅是一個藝術知識——觀察和評論——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公眾參與其間、學術和公眾互動的過程。當代藝術呼應著當下的時代,而臺新藝術獎將其評審過程也變為一個邀請公眾共同面對時代處境、推動對當下的理解和交流的公共空間。

主觀是藝術評獎的唯一辦法

面對觀眾問到的藝術評獎中如何確保公正的問題,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表示,提名人按照個人的見解提名,評委按照個人的見解切磋、討論,所有人的意見交鋒和碰撞,可以達到一個相對公正的結果。

徐冰則表示,當代藝術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顛覆既有概念和認知的領域,當代藝術的價值由誰來定,確實是個困難的問題。“現在藝術和市場與時尚攪在一起,就更難說清了。”但徐冰表示,藝術評獎可以在這之外起到一些調節作用,而且藝術評獎的公正可以從獲獎人後續的表現來考察。他舉自己曾經榮獲的麥克·阿瑟獎為例,“多數的獲獎人在之後都能持續有所創造,這也成為這個獎項被看重的原因。”

藝術這麼主觀的東西,評獎的意義何在?

徐冰的大型回顧展10月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落幕。

在觀眾又一次問到藝術評獎如何客觀的時候,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貝爾納·布里斯特納說:

“我不太清楚你說的客觀是什麼意思,是指‘真理’嗎?我想我們在生活中面對選擇的時候,都只能依仗自己的主觀,評獎也一樣。提名委員的主觀,評審的主觀,所有人都以各自的主觀來商定獎項。”

從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到希克獎

對於評獎公正性的關注,並非沒有來由。收藏家、前瑞士駐華大使烏利·希克博士

(Uli Sigg)

在昨日研討會開始前,宣佈由他於1997年創立的中國當代藝術獎

(CCAA)

,將更名為希克獎

(Sigg Prize)

並轉由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主辦,而第一屆的評審委員會由倫敦泰特美術館館長瑪利亞·巴爾肖

(Maria Balshaw)

、蓬皮杜藝術中心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貝爾納·布里斯特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策展人賴香伶、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藝術家徐冰和希克本人構成。

外國人憑什麼來評中國獎?有觀眾直白地提問。

對此,貝爾納·布里斯特納回答說:

“我們注意到,全球範圍內民族主義在愈演愈烈。但我們在討論問題時,傾向於不說‘法國藝術家’而說生活在法國的藝術家。與‘全球’相對的,不是‘地方’

(local)

,而是‘個別’

(specific)

,我們會具體考量每位藝術家的創作。”

據西九文化區的官方介紹,希克獎開放給在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的藝術家參加,其宗旨是向國際凸顯和推廣區內多元化的傑出藝術創作和文化對話。

作者:

新京報記者 寇淮禹

編輯:

西西;

校對:

薛京寧

題圖:

《藝術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2006)劇照區域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