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 由 鄉村田小園 發表于 籃球
  • 2022-02-20
簡介但細心研究過慈菇的人就會發現,其實慈菇燜肉和土豆燜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蔬菜吸收了肉的油脂後,降低了整道菜的油膩度,還增加了沙沙的口感,所以實質上這是一種改善口感的做法而已,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把它們的味道改善

茨菰是什麼

早春時節,滿眼的新綠,柔然透明的新葉已經在枝上冒出,開始新一輪的生命。在冬天的枯枝地裡,挖出一顆茨菇,不禁會為生長中綠色嫩芽的生機和柔嫩感到驚訝,在黃褐色的表皮之下,隨著兩片矛型葉子的迅速生長,球莖也開始變得柔然有彈性。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茨菇?慈菇?還是茨菰?其實它叫慈姑。每年的深秋至來年春初都是慈姑上市的時節,加上它有“多字多福”的寓意,所以向來在南方人的年關期間經常現身餐桌。按照往年,時下是慈姑收穫的高峰期,許多菜攤上已有它的身影,不少人也爭相採購,回家做一碗“五花肉燜慈姑”。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茨菇,這種經濟作物,在農村並不稀罕。有水的地方,似乎都能生長,對北方朋友來說,慈姑是種相對陌生的食物。著名吃貨汪曾祺先生寫過,北京的菜市場上偶爾有慈姑出售,他買的時候總有人問他“這是什麼”,他往往答曰“慈姑”,而如果對方追問“慈姑是什麼”,汪先生就認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了。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事實上,慈菇是一種只產於南方水土的蔬菜,在舊時不但屬於“特產級”的嶺南農產,就算擱到今天來說,它依然屬於名聲顯赫的小眾食物。在兒時的記憶裡,慈姑總是和鹹粥,黃芽菜一起出現。味道微苦青澀,恰似我們的童年時光。即使如慈姑燜肉,肉香中依然含著些許的青苦。也正是這一貫不變的青澀味,卻讓中年的我愈發敬重,喜愛。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在貧窮、匱乏的年代,雖然,慈菇燜豬肉吃得很少,但小慈菇燒鹹菜還是吃得比較多的。小慈菇燒鹹菜,吃米飯、喝粥都很下飯,做法也很簡單。鍋里加油、姜、蒜,小慈菇不用刀切,放進鍋裡和切碎的鹹菜一起燉。鹹菜很鹹,鹽也省了。這道菜,別人家怎麼做的,我不知道,但我家就是這樣做的。記得高郵籍作家汪曾祺先生寫過一篇散文《鹹菜慈菇湯》。鹹菜慈菇湯,我也喝過。現在想來,味道也還罷了!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說到慈菇的味道,大部分吃過它的人都難以描述,反倒是古人李時珍就一針見血地批道:“須灰湯煮熟,去皮不致麻澀戟咽也。”可以看出,慈菇的味道特點,就是一個“澀”字。但細心研究過慈菇的人就會發現,其實慈菇燜肉和土豆燜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蔬菜吸收了肉的油脂後,降低了整道菜的油膩度,還增加了沙沙的口感,所以實質上這是一種改善口感的做法而已,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把它們的味道改善。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所以,飲食行家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慈菇往往只跟燒肉、五花肉一塊燜,而土豆還可以燜雞、燜牛甚至燜魚的原因:因為豬油可以改善慈菇的澀味,而其他肉類則效果不佳。因此,五花肉燜慈菇可是一道招牌菜。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據《本草綱目》記載:“慈菇達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潤皮毛”,中醫認為慈菇性味甘平星史論,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可見,慈菇除了男實能做時令蔬菜外,還是一道頗顯功效的養生食物,殊不知如鈣類法此珍貴。

因生在長水溝,無人問津,殊不知是一道“特產級”的養生食物

慈菇的生長特性,也是低調內斂的。慈菇花兒不大,不注意的話不易發現它的美。它沒有藤藤蔓蔓牽牽絆絆,只是輕輕盈盈地,在田邊溝角的幽靜處低吟淺唱。潔白水靈的花朵,錯落有致,縱使花兒素雅綠葉吐翠,也從不招搖高傲。它堅守的,就是從陰溼肥沃的淤泥裡吸取養分,不聲不響地生長。因生長在水溝,無人問津,待葉落花謝後,捧出飽滿滾圓的果實,去慰藉人間冷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