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中醫整體觀的哲學反思(一)

  • 由 梁茂新 發表于 籃球
  • 2022-02-20
簡介待確立這種認識後,話鋒一轉,提出“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論點,隨即則用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五臟、六腑、經絡系統、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予以替換,把藉助西醫解剖概念建立起來的有機整體,“不知不覺”移植到中醫藏象學說,把“人體

霍字幾畫五行屬性

201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拙作《中醫學的理性選擇》一書。其中第十章以“中醫整體觀的哲學反思”為題,系統論述了中醫整體觀的問題、本質和成因。因為涉及中醫重大理論問題,為了提供一個討論、質疑的話題,故對原文進行適當壓縮和修改,分幾部分展示,以饗頭條朋友。

中醫整體觀念簡稱整體觀,《中醫基礎理論》界定為:“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五版《中基》)數十年來,學術界一致堅守這一特色,確信中醫整體觀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將其作為傳統中醫理論的精髓。然而,深入分析《中基》關於整體觀的系統表述,就會發現其中存在嚴重的邏輯問題。本文擬從中醫整體觀的三個支柱—“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藥物與天地人相應”(筆者所加)深入剖析中醫整體觀存在的根本問題。

一、關於“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應是人們普遍接受的基本常識。把它作為中醫整體觀的支柱之一,著重強調在中醫理論建構早期即已認識到:構成人體各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協調為用。現實意義在於,引導人們按照整體觀掌握中醫理論,指導醫療實踐;並按照整體觀體現的關聯性和整體性開展中醫藥研究。《中基》認為:“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聯絡,以維持其生理活動上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透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代表著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透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絡成有機的整體,並透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這種五臟一體觀反映出人體內部器官是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一個統一的整體”(P6)。

可以注意到,其中頻繁使用了臟器、組織和器官等西醫學解剖概念。所謂“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似乎討論西醫學的理論問題。為了闡明“人體是有機整體”,先是借用西醫解剖概念,使人們確信解剖學臟器與臟器、臟器與組織、臟器與器官、組織與器官之間與其功能之間確實構成有機整體。待確立這種認識後,話鋒一轉,提出“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論點,隨即則用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五臟、六腑、經絡系統、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予以替換,把藉助西醫解剖概念建立起來的有機整體,“不知不覺”移植到中醫藏象學說,把“人體是有機的整體”替換為“五臟為中心”和“五臟一體觀”,進一步順藤摸瓜,把整體觀溯源到《內經》藏象學說賴以建構的五行學說。在此論證過程中,巧妙完成了一次偷換概念,同時設定了巨大的邏輯陷阱。

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中基》均以這種方式把藏象學說的“有機性”告知閱讀者。其隱蔽性和欺騙性在於,至今業內無人懷疑中醫臟腑之間的“有機性”和藏象學說的“整體性”。有機性決定整體性。有機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社會管理機構,藉助事物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而體現出來。生物鏈、生態系統、社會結構、迴圈經濟等都具有有機性。生物各組成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絡自然是有機性的,故而“人體是有機的整體”的命題是不證自明的。至於中醫臟腑、藏象學說和五行學說是否具有有機性,則是另外一回事。

眾所周知,五行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運動變化、相互作用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理論體系,是分析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的思維模式。在保留木、火、土、金、水基本特性基礎上,引伸、演化出五類物質的一般特徵,進而泛化為歸類和推演事物屬性的一般方法論。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萬物均納入五行的某行之中。與此同時,歸入五行的具體事物便全面攜帶了五行的基本屬性。在五行關係環中,五行對各行來說,看似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各行對各自所屬的一類事物而言,似乎也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在五行框架內,透過生剋制化建立起相互作用的機制,進而使五行運轉起來。人們據此確信,這就是“有機性”的具體體現,是中醫整體觀的基本特徵。要想確認這一基本觀點,關鍵在於明確五行的基本構成和結構關係。在五行分類方面,有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氣(風、熱、溼、燥、寒)、五音(角、徵、宮、商、羽)、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五畜(雞、羊、牛、馬、彘)、五穀(麥、黍、稷、稻、豆)、五臭(臊、焦、香、腥、腐)、五果(李、杏、棗、桃、慄)、五菜(韭、薤、葵、蔥、藿)等分別歸屬五行。這是當時關於大自然物質的簡單而基本的分類,並可看出,為了滿足物類統一歸“五”的約定,每一分類都有刻意處理的痕跡。如四季不能滿足五行之需,補充長夏一季;五色則是把橙色、藍色、紫色、綠色、粉色、褐色、灰色等眾多色彩剔除後保留下來的顏色;家禽家畜中鴨、鵝、兔、驢等並未列入五畜;水果、穀物、蔬菜等品種繁多,絕大多數未能納入五行之中。也就是說,五行中的事物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後納入的,是同類事物的代表。至於事物入選五行的標準是什麼?一事物為何入選木行而非土行?這是需要探討的問題。由春季多風、夏季炎熱、長夏溼盛、秋季多燥、冬季寒冷這種樸素、直觀的體悟,古人把春與風、夏與熱、長夏與濁、秋與燥、冬與寒直接關聯,並分別同歸一類。當風、熱、溼、燥、寒與木、火、土、金、水的基本屬性相類時,風連帶春、熱連帶夏、溼連帶長夏、燥連帶秋、寒連帶冬分歸木、火、土、金、水各行。這是大致可以判斷的原始五行分類方法。其他方面,由於日出東方,雞叫與天亮相關,故東方和雞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同歸木行;火色是紅的,春季滿眼青綠,故赤色屬火,青色屬木。諸如此類,在古代先民取類比象可以把握的基礎上,選擇代表性的事物,建立了五行分類定位體系。一旦進入五行,各行各要素便由初象、具象昇華為意象,實現了得意忘“形”和得意忘“象”的認識跨躍。各行之間、一行之內的聯絡,最終是靠“象”維繫的。它們通常不再代表具體的事物,而泛化為代表一類事物的符號。這樣,同屬木行的東、春、風、角、青、酸、雞、麥、臊、李和韭之間,就不具有現實意義上的有機性;而同屬五味的酸、苦、甘、辛、咸和同屬五畜的雞、羊、牛、馬、彘之間也沒有機性。即便藉助生剋制化機制執行起來,也不是基於有機性自我實現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