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穿越生命禁區的一把“尖刀” ——海醫二院神經外科發展紀實

  •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3
簡介輾轉到海醫二院神經外科就診,莫業和主任指示急診行頭顱CTA檢查見大腦中段(M1段)與前交通交匯處動脈瘤,與介入組胡德獻副主任醫師協商制定手術方案,採取微創介入手術治療,但患者瘤體有供應前額部血管透過,單純栓塞會造成術後腦梗死發生

左側顳葉軟化灶什麼意思

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擁有約140多億個細胞,裡面的腦組織就像迷宮一樣。如果大腦生病了,想要在迷宮中找到問題併成功解決,那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挑戰。而他們精通外科和微創介入技術,精心為身處絕境的患者選擇最佳手術方式,就像穿越生命禁區的一把“尖刀”,開啟生命的通道,卻將風險和難處留給自己。他們就是行走在神經外科醫學前沿的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簡稱“海醫二院”)神經外科團隊。

經過13年多的發展,海醫二院神經外科與時俱進、銳意創新,逐漸完善顱底顯微外科、內鏡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介入神經外科、脊髓脊柱神經外科及血管神經外科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亞專業建設。多項業務和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成功躋身於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先進行列。

藝高膽大,妙手回春屢“施”不爽

神經外科團隊每天面對的都是人體中最脆弱的顱腦部分,這裡血管眾多、神經密佈,每個部位都與人體各個器官神秘地聯絡著。因而,他們的手術就像在刀尖上行走,每一個動作都關係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尤其遭遇到血運非常豐富的腫瘤,既要爭取全切腫瘤,又要保住生命,還要保證神經功能,可謂難上加難!

穿越生命禁區的一把“尖刀” ——海醫二院神經外科發展紀實

圖為術前電生理監測探頭植入2008年至今,海醫二院神經外科收治各種型別顱腦損傷、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腫瘤、椎管內腫瘤及腦動脈瘤等神經外科疾病4000多例,開展神經外科手術6000多例。

2015年5月11日,該科馮基高副主任醫生門診接診了一位11歲的女性患兒。家屬說,患兒2008年就已經出現癲癇發作症狀,輾轉省內多家醫院,分別診斷“病毒性腦炎”“精神分裂症”,予以抗癲癇、抗精神分裂治療,均未見好轉。患兒在該院門診行MRI檢查後看見左側顳頂葉大面積軟化灶,這才是造成患兒癲癇大發作的罪魁禍首。經過多學科的討論,給患者完善術前檢查,補充營養後,在術中電生理監測下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在左側額頂部發跡內。患兒術後未在出現四肢強直抽搐、意識喪失等情況。

2018年12月3日,莫業和主任在門診接診了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患者訴已喪失味覺有5年餘。時不時還會出現頭痛、頭暈,多就診理療頭痛均無緩解,就診前症狀頻發,已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患者做了頭顱磁檢查提示巨大前顱窩底腦膜瘤。如不行手術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患者住院後,醫療團隊積極完善術前檢查,充分準備後行手術治療,手術長達17小時餘。患者順利返回病房,術後第二天清醒,第三天開始進食。他激動地感慨道,困擾多年的頭痛終於解決了!

2020年7月27日,莫業和主任門診接診了一位67歲的男性患者。家屬說患者近期出現頭昏腳重,近事遺忘症狀,逐漸加重,外院MRI檢檢視到右側大腦半球多發散在急性腦梗死。患者入海醫二院神經外科一區後急診行頸部CTA看見患者雙側頸動脈狹窄,右側頸總動脈完全閉塞,目前治療這種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行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科內討論,患者雙側頸動脈狹窄均有手術指徵,但考慮到患者高齡,患者耐受手術能力差,決定採用分次手術的方案,優先解決造成患者主要症狀的右側頸部血管,待穩定後再行左側頸動脈血管,患者先後分階段行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術後患者頭暈症狀消失,解決了困擾患者生活的症狀。

微創治療,解動脈瘤出血“難題”

“亞專業”的發展,也讓神經外科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如今,他們藉助顯微鏡、DSA機器等先進裝置,不斷挑戰“禁區”。在顱內動脈瘤以及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和顯微手術治療方面,以及顱腦及椎管內腫瘤的顯微手術治療已處於省級水平。

圖為術中超聲協助精準定位腫瘤

穿越生命禁區的一把“尖刀” ——海醫二院神經外科發展紀實

圖為術中超聲協助精準定位腫瘤

2021年3月22日,莫業和主任接診了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患者訴已反覆頭痛半月餘,當地醫院給予止痛治療無效,已嚴重影響到睡眠和工作。輾轉到海醫二院神經外科就診,莫業和主任指示急診行頭顱CTA檢查見大腦中段(M1段)與前交通交匯處動脈瘤,與介入組胡德獻副主任醫師協商制定手術方案,採取微創介入手術治療,但患者瘤體有供應前額部血管透過,單純栓塞會造成術後腦梗死發生。經討論後決定手術在術中在支架輔助下行動脈瘤介入栓塞,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第二天,患者症狀即緩解,並在床上活動。

2019年8月21日,馮基高副主任醫師急診接診了一位56歲的女性患者。患者突發意識障礙,送至海醫二院時已呼吸停止,急診行氣管插管,行頭顱CT及CTA見到右側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確定這是造成患者顳葉腦出血的罪魁禍首。馮基高副主任醫師請示莫業和主任後,急診完善術前檢查,採取顯微手術治療夾閉動脈瘤,清除顳葉血腫。術後第五天,患者神志清醒,由重症監護室順利轉入普通病房,行康復治療後順利出院。

刀到病除,止住“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經痛號稱“天下第一痛”,其最大特點之一是有一個扳機點,一般在口周或鼻翼旁,吃飯、刷牙時會導致扳機點被刺激誘發刀割樣、過電樣的劇烈疼痛。治療三叉神經痛,對顯微外科的要求很高,雖然其主要症狀是疼痛,但這是功能性的病變,如果術中稍有差錯,就會有死亡風險或造成功能性損傷,因此,當醫生要為患者做三叉神經痛的手術治療時總是十分謹慎。

2020年2月24日,莫業和主任接診了一位80多歲的男性患者。家屬說患者已有一個多星期只能喝稀飯,不能吃別的東西。莫業和主任瞭解到,該患者左側顏面部疼痛4年餘,曾被誤診為“牙痛”就診於某醫院口腔科,服用“卡馬西平”控制症狀,卡馬西平通常的用量為每日3片,長期服用卡馬西片會損害患者的肝腎功能。但該患者的用量已經增加至每天6-10片,足見三叉神經痛給他帶來的痛苦已經是難以承受。

莫業和主任指示患者症狀明顯,需儘快完善三叉神經磁共振檢查明確診斷,給患者做了三叉神經核磁檢查並以此為基礎行虛擬現實3D重建模型,看到患者三叉神經被附近血管壓迫,這就是患者出現疼痛的罪魁禍首。目前治療這種疾病的最好方法是行顯微血管減壓術。莫業和團隊給患者完善術前檢查,補充營養後,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在耳後,約5釐米長。患者麻醉清醒後,面部疼痛消失。術後第二天,患者開始進食,激動地說:“困擾我四五年的疼痛消失了,我可以放心吃飯了。”

無縫銜接,珠聯璧合化險為夷

大腦的精細,註定了神經外科的手術都是“大手術”,需要醫生更仔細。神經外科是一個大的團隊,需要多人的合作,甚至多學科的合作,多技術的運用,才能更好地幫患者贏得生死博弈。

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情況,為了更好更快的應對,海醫二院神經外科和急診科一同協作,完善院前急救流程,開通綠色通道,病人在轉運的過程中就能完成各項檢查,將各項資料回傳,形成治療方案,讓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2020年8月4日21:00時,海醫二院神經外科劉達遠主治醫生值班接到本院急診科電話,急診科醫師訴急診來了一位因車禍傷導致嚴重意識障礙的15歲患兒,生命體徵不穩定,急診插管後行CT檢查提示:左側額顳骨凹陷性粉碎性開放性骨折並硬膜下出血及積氣;右側股骨幹骨折,患兒顱骨碎骨片刺入腦組織。劉達遠主治醫師立即聯絡本院骨科醫師會診,同時請示莫業和主任及馮基高副主任確定手術方案。緊急聯絡麻醉科立即安排手術相關事宜,聯合骨科共同行手術治療,手術後於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NICU)密切監護治療,患兒術後恢復順利,患兒家屬術後康復鍛鍊後順利出院。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高難度的手術成功後,護理是必不可少的。重症醫學科也有神經亞專業小組,與神經外科無縫銜接,專門負責此類病人的術後護理,給予神經重症患者最專業的醫療服務。

在治療顱腦腫瘤方面,也與多學科開展深度合作,每一例病人在術前就做了詳細的規劃,術後做綜合治療,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進行MDT討論,這其中有神經外科、腫瘤科、病理科等一系列科室共同參與,大大提高了腦腫瘤病人的生存率。

穿越生命禁區的一把“尖刀” ——海醫二院神經外科發展紀實

圖為該科醫護人員正在查房

兵強馬壯,特色技術熠熠閃光

海醫二院神經外科擁有良好的專業人才梯隊,現有醫師20人,護士57人,其中高階職稱10人。科室積極開展各種臨床教學、新技術、新專案,如“微創技術”“血管內治療技術”“偶極子定位技術”“皮層熱凝術”“顱底腫瘤的多模態診治”等,在省內已經達到領先水平。已開展有代表性的手術有:皮層立體定向及腦電監測下致癇灶切除術、胼胝體切開術、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選擇性海馬切除術、皮層熱凝術、顯微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MVD)、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CEA)、DBS治療帕金森氏病、小腦延髓裂入路切除腦幹背側及第Ⅳ腦室內腫瘤、鎖孔技術治療橋小腦角腦膜瘤、聽神經瘤、膽脂瘤等;脊髓空洞症、狹顱症、頭頸交界區病變、先天性顱裂、椎管內腫瘤的外科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積極外科干預治療等。該科承擔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發表論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

穿越生命禁區的一把“尖刀” ——海醫二院神經外科發展紀實

圖為病例討論

斗轉星移,海醫二院神經外科不變的是永遠充滿激情的創新精神和懸壺濟世的杏林情懷。他們正蹄疾步穩追趕國內外先進水平,疑難手術常規做、特色技術熠熠閃光,讓海南人民不出島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圖文/王鐵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