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傅佩榮:我為什麼不提倡你用道家處世?儒道兩家的處世觀有何不同

  • 由 傅佩榮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2
簡介我在講《道德經》時,曾經提到“用儒家來處世,用道家來自處”

儒組詞是什麼

我在講《道德經》時,曾經提到“

用儒家來處世,用道家來自處

”;也曾說到“

道家的智慧要涵括儒家的覺悟

”。

譬如道家的“外化而內不化”,“外化”兩個字,就包含儒家對於如何與人相處的方法在內。

有位網友對此產生疑問,他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既然認為道家可以涵括儒家的覺悟,那是不是應該提倡用道家來處世呢?

01

儒道處世態度的異同

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儒道兩家在處世態度上的異同。

談到處世態度,當然儒家是唯一的考慮。

我為什麼這樣說?

你如果用道家來處世的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有可能變成你自己非常瀟灑,但別人看到你的時候,會覺得這個人是方外之人,好像跟整個世界都不合拍。

一般人活在世界上,用道家來處世,這是很難想象的事。

你把儒家所建構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都丟在一邊,特立獨行,就不太容易跟別人配合。

但是,我們前面不是講道家要“外化”嗎?

道家的四組詞,“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就“化”這一點來說,那是儒家。

只要談到處世,道家顯示的“外化”,在我們看起來和儒家是一樣的:

大家好好相處,求得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

傅佩榮:我為什麼不提倡你用道家處世?儒道兩家的處世觀有何不同

02

區分關懷的重點

用儒家來處世,就是全力以赴:“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

儒家的“約、恕、儉、敬”,與道家的“安、化、樂、遊”,我認為要分開來思考。

學任何東西,要儘量避免沒有經過仔細分辨,就把它們放在一起。

相比較來看,這兩個系統關懷的重點不一樣:

儒家是人類的社會,道家是超越人類的社會,求得個人的安頓。

這兩點一定要區分。

實際上,你何必把道家整個的智慧,統統放在處世上面呢?

那對道家來說,只是牛刀小試。

如果你的修煉可以達到聖人的水平,可以悟道,用道家來處世完全沒有問題。

但是對於一般人,如此效法恐怕不見得適用。

傅佩榮:我為什麼不提倡你用道家處世?儒道兩家的處世觀有何不同

03

我的建議

所以我們在學習儒、道兩家的思想時,要常常想:

道家確實有它自己的一套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

如果想把它拿來用在人間的話,用來自處比較合適,可以讓自己過得比較輕鬆自在。

尤其人到中年以後,對於人間承受的各種壓力,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複雜狀況,可以得到消解。

至於處世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學儒家。

每個人從年輕時一路上來,到生命的結束,都活在人間,當然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就用儒家來處世。

傅佩榮:我為什麼不提倡你用道家處世?儒道兩家的處世觀有何不同

而道家,基本上不可能讓所有的人統統瞭解。

我們對於道家的思想,個人能欣賞多少算多少;

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一種偉大的思想叫道家;

當你年紀長一點、經驗多一點之後,拿起《道德經》念幾句,能夠體悟其中的涵義,從中獲得啟發,就夠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