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後主劉禪居然有後代當了皇帝,報一箭之仇滅掉西晉,大力推行漢化

  • 由 票非人的有歷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1
簡介匈奴漢其實只是血統上有那麼一點胡族的影子,至於其政權形式,已經是完全的漢人王朝了

胡的部首是什麼

內容提要:

一、匈奴劉淵是漢高帝劉邦的子孫嗎?

二、三國蜀漢和匈奴漢是一家嗎?

三、到底是五胡亂華,還是五胡漢化?

提及五胡亂華,論都大多以為五胡就是北方胡族對中原漢人王朝的廝咬,是胡風對漢風的歷史倒退。孰不知,這都是偏離歷史真相的誤解。

從總體上看,匈奴、羯胡、氐、羌、鮮卑,這五個參與中原角逐的胡族,其實大多數都在漫長的內遷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漢化,而其中一些典型現象,更說明了五胡亂華並非純粹的胡風倒退。

一、一道特殊的詔令

公元304年,匈奴大單于劉淵建號立國,即位為漢王。

這個匈奴國家建立的很是有意思。他們沒有以匈奴為國號,而是繼承兩漢,宣稱自己是漢室子孫。劉淵甚至還下了一道特殊的詔令。

這道詔令的核心意思有三條:

第一,褒揚西漢、東漢列祖列宗的功績。

第二,宣佈漢高帝劉邦是自己的真正祖宗。

第三,認定蜀漢是兩漢的法統繼承者,而自己這個匈奴漢,就是蜀漢之後重新尊奉正統的國家。

後主劉禪居然有後代當了皇帝,報一箭之仇滅掉西晉,大力推行漢化

這道詔令很令人稱奇。它從政治上否定了曹魏,因為曹魏廢黜了漢朝政權。那麼這樣一來又有一個延伸的政治影響,繼承曹魏法統的西晉,當然也是篡逆者,不具備政治上的正當性。而劉淵的匈奴漢,才是真正能代表兩漢正統的合法政權。

這是五胡十六國以至南北朝,林林總總的胡族國家中,第一個也是僅有一個繼承漢人正統王朝,並把自己當作漢人王朝子孫的。

劉淵還嫌這不過癮,他把蜀漢後主劉禪追尊為漢孝懷皇帝,並在自家太廟中設定了兩漢三祖五宗的神主,正式從血統上把自己改為漢人,匈奴的血緣身份真接拋開不要了。

這與我們印象中胡人政權個個穿胡服、說胡語、滿身腥羶之氣,可謂大相徑庭了。匈奴漢其實只是血統上有那麼一點胡族的影子,至於其政權形式,已經是完全的漢人王朝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二、胡族君主多漢化飽學之士

這就需要回顧一下匈奴和其他胡族的發展歷程了。

以匈奴為例。匈奴自東漢時分為南北兩部後便逐漸衰落。曹操時把南匈奴遷入塞內,將其分為五部,即左右南北中五部,令其居於幷州汾河流域一帶,與漢人雜居。

在長期的雜居、通婚過程中,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擺脫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過上了相對穩定的農耕生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匈奴五部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魏晉王朝的編戶民,和漢人民戶一樣繳納賦稅,承擔力役。魏晉都派出漢人官員管理五部,匈奴五部的實權實際上落入漢官手中。而匈奴的單于、諸王,只留下空頭官名。

所以匈奴左賢王劉宣憤憤地抱怨:

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

為了制約匈奴諸部首領,魏晉還下令他們把兒子送到洛陽當人質,稱之為“任子”、““質子”。這樣做的另一重效果是,匈奴的貴族子弟,在洛陽與漢人高官子弟一樣學習漢文化,詩書禮易和諸家史籍無所不窺,相當於培養了匈奴子弟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能力。

劉淵和他的兒子劉聰、侄子劉曜一樣,都是精通典籍的飽學之士。他們從感情上已經成為一個相當有底蘊的漢人。

匈奴是這樣,其他胡族如氐羌鮮卑也都差不多。

後主劉禪居然有後代當了皇帝,報一箭之仇滅掉西晉,大力推行漢化

氐族成漢政權的首領李壽,好學愛士,庶幾善道,每覽良將賢相立功立事者,未嘗不反覆誦之。羌族首領姚興“講論經籍,不以兵難輟業,時人鹹化之”。北涼匈奴沮渠蒙遜“博覽群書、頗曉天文”。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也經常讓人給他誦讀史書,他經常點評史傳人物,並能一言中的,令儒書們都驚歎不已。他的臣下恭維他是漢高帝劉邦一樣的英明之主。

石勒卻有一番驚人之語:“

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壘壘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

這番話很講政治,既承認了古之雄主的地位,又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同時還從法禮上相當精準地鄙視了魏晉兩代。這份胸襟與視野,以及拿捏有度的政治視角,沒有長時間的漢文化薰陶,是絕對說不出來的。

所以,這樣的胡人君主開國,有不同程度的漢化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三、五胡沿用漢魏制度

胡人君主的漢化思想,大都落實到了具體的帝國制度上來。

以匈奴劉淵為例。匈奴官制並沒有返祖回到其落後的部落體制上來,而是全盤照搬漢魏官制。

劉淵建立漢國後,建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餘皆以次任用。丞相御史太尉三公體制,這是完全師法漢魏來的,是儒家政治學說的具體實踐。

雖然劉淵後來為了顧及匈奴舊制,在國中還設定了大單于這個官名,但並沒有因此而大量恢復匈奴部落舊制,他派出去管理諸部事務的,也大多數都是漢族官員。

君王的稱號,也大部分使用皇帝、王、天王等,這都是漢人王朝的做法。而諸如單于、可汗之類帶有遊牧民族色彩的稱號全都棄之不用,或是將其降格處理,讓兒子們使用。

這代表了什麼政治意義呢?採用這樣的說法,是五胡君主為了顯示自己受命於天、統領華夷諸族的政治正當性,而非以夷變夏的外邦之主。

在官員選拔上,五胡國家也都遵照採用了漢人的方法,即察舉、闢署、薦舉等。而胡人部落傳統的血緣式任用辦法也基本被侷限於軍職範圍之內。

後主劉禪居然有後代當了皇帝,報一箭之仇滅掉西晉,大力推行漢化

後趙石勒在創業過程中就非常重視這一點。他在營中尋立了一個“君子營”,將四處延請、俘虜的知識分子保護起來,把他們作為自己政權的人才儲備。正式建國後,石勒又修改魏晉的九品官人法,“典定士族,副選舉之任”。

這種崇尚知識的用人理念和傳統制度,極大地打消了北方士人對胡族的牴觸心理。許多北方漢人士人都甘願投入胡人國家併為之效力。

前秦王猛是其中最為典型者。王猛非常欣賞前秦苻堅禮賢下士的作風,他拒絕東晉頂級門閥士族桓溫的邀請,主動投向前秦,從民族感情上來說王猛似乎是個叛變者,但從當時風氣來看,去參與一個有朝氣的、欣欣向榮的胡族政權,除了名分上有一點不適,其餘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尷尬。

這其實反映了五胡時代漢化的一個典型現象,胡人以夏變夷、華夷混同的政治作為,事實上已經初見成效,北方多民族的融合已經有了大跨越式的發展。

四、重祥瑞的漢式政治思想

事實上不光有形的人物、制度、社會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看不見的文化領域,五胡的政治思想也悄然發生變化。

這方面主要體現在祥瑞思想上。

祥瑞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個方面。為了給君主歌功頌德,臣子們都要上祥瑞,要麼是某地出現禾生雙穗,喻示著國家豐收、民生安泰;要麼是某地出現鳳凰、麒麟,代表著上天降吉;要麼是黃河清,海無波,昭示著國家形勢穩定;要麼是給帝王的出身製造各種神奇的傳說,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還不惜給漢高帝制造龍幸其母的傳說。

事實上除了黃河清這種現象可能出現,其他全都是臣民們胡謅出來騙皇帝的。其實皇帝又焉能不知呢?之所以一直這麼沿用下來,完全是儒家政治傳統就是這樣說的,皇帝也要藉助所謂的祥瑞,來營造政治氛圍,強化自己的威嚴。

胡族部落中從來沒有這樣的講究。這種微妙的政治心態,胡人君主在長期漢地生活中也耳濡目染地學會了。他們上臺之後,也得心應手地運用起了祥瑞這個政治工具。

劉淵建立匈奴漢國後,立即下令設立史官,記錄漢國成立的事蹟。大概在這些史書中,史官們便在劉淵的授意下給他編造了出世的神話。在史官的描述中,劉淵的父親劉豹夢見大魚變人,把日精授給其母,日代表皇帝,劉淵的用意不言自明。

劉聰和則說其母夢日入懷,母親懷孕時間超出常人,孕十三月而生他。

後趙也有樣學樣,其國中傳說,石勒降生時,“赤光滿室,白氣自天屬於中庭,見者星嘔鹹異之。”成漢皇帝李雄,則說其母被大蛇繞身,才感而有孕。後涼呂光還說他有重繼序調瞳線淨爬子,直接把自己和大舜、楚霸王列為同一類人。

所以我們講,北魏孝文帝漢化,雖然看起來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化劇變,但若沒有五胡十六國時代的民族融合,特別是由來已久的漢化趨勢,孝文帝是不足以畢其功於一役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