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 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0
簡介長江禁漁以來,20多年未見的䲘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發現,刀魚能夠上溯到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水域,多個江豚群體在兩湖和中下游江段頻頻現身

稱稈怎樣造句

唐教授快看,又有人拍到江豚一家子外出覓食的照片啦!

來人遞上手機,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

唐文喬

咧開嘴笑了。過去一年裡,很多人興沖沖跑來,和這位與江豚打了幾十年交道的科學家分享好訊息。

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行“十年禁漁”。長江禁漁以來,

20多年未見的䲘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發現,刀魚能夠上溯到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水域,多個江豚群體在兩湖和中下游江段頻頻現身

……

生物多樣性是檢驗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標誌性成果。

”唐文喬這樣解讀,“

儘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景開始逐步顯現,可離生物完整性指數持續向好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洄游魚類代表

長江刀魚回來了

刀魚每年2-3月間由海入江,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很多上了年紀的漁民都能憶起這樣的畫面:一網下去,撈上來撲騰撲騰的滿是刀魚。據記載,刀魚年產量曾高達近4000噸;到上世紀90年代,年產也有1000多噸;可進入新千年後,產量可憐到不足百噸……

人們憂慮,將來母親河裡是否再也見不到長江刀魚的身影。很多人開始努力,為了不讓悲劇發生——

早於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之前,上海就已經開始退捕、禁捕工作,2018年底長江捕撈漁船全部退出長江水域生產,率先實現全域退捕;

2019年,長江刀鱭(刀魚)、鳳鱭、中華絨螯蟹等三種漁業資源專項捕撈許可證停止發放,刀魚的生產性捕撈告終;

不得不提的,還有一條禁漁“守護線”的變化——

2021年1月1日0時,長江口禁捕“紅線”正式向東擴延15′至東經122°15′

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

潘迎捷

教授指出:

可別小看這15′的差異,它涉及2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是魚類實現江海洄游的重要通道,對刀魚等長江口魚類的生存環境改善至關重要。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迴歸,來得那麼悄無聲息——2021年3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崇明管轄的長江水域開展魚類監測時,一網下去捕撈到近200公斤刀魚,這在前幾年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暢想:“經過十年休養生息,船開過去大魚就要跳進船艙了!”

在長江口,唐文喬多次調查研究後發現,

河豚回來了,刀魚變多了,中華絨螯蟹資源恢復跡象明顯

。“長江口生態功能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驚喜不止如此。

2021年6月,科研人員在長江嘉魚段調查監測到1尾刀鱭,這是30多年來第二次監測到刀鱭上溯到長江湖北段

“魚類恢復是需要過程的。刀魚屬於生存年齡短的,種群恢復會快一些,但有的種群恢復就會很慢。”唐文喬強調,“當前還處於關鍵期和攻堅期。禁捕之後的變化,得用更長的時間來檢驗。”

水上不捕、市場不賣、

餐館不做、群眾不吃

”,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十六個字還會繼續,長江刀魚也將只是母親河的孩子。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珍稀魚類代表

䲘魚重現洞庭湖

去年夏天,科研人員在南縣茅草街水域“南洞庭湖草龜中華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監測到2尾䲘魚,全長分別為34釐米、33。8釐米。要知道,上次在洞庭湖監測到䲘魚,已是20年前了。

“䲘”俗稱麥稈刁,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歷史上廣泛分佈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它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捕食一些小型魚類。”唐文喬介紹,“䲘魚具有江湖洄游特性,在生殖季節溯江而上到幹流急流中繁殖,產漂流性卵,每年五六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歷史上可在長江中游一些通江湖泊中形成漁汛,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然而,與很多“初聞已是永別”故事的主角一樣,由於堤壩造成的江湖阻隔、棲息地生境退化,以及水域汙染、過度捕撈等原因,䲘魚一度銷聲匿跡,從經濟魚類“淪落”為

湖南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好在,“十年禁漁”的實施,讓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得以休養生息。䲘魚的現身,讓人們對長江魚類的保護與種群恢復多了一份信心。資料顯示,

2021年洞庭湖水域監測到的水生生物種類較生生物8年增加了近30種

赤水河

的‘禁漁’成績單也值得關注!”潘迎捷用筆在地圖上圈出一塊地方,作

為目前長江上游唯一一條幹流尚未修建閘壩、仍然保持著自然流態的大型一級支流,赤水河是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以及45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

。作為長江修復的一個樣本,

赤水河魚的種類從32種上升到37種,資源量上升到禁捕前的1.95倍

。“部分消失多年的珍稀種類,如四川白甲魚又重新出現,四川裂腹魚等特有魚類分佈範圍明顯擴大。一些特有魚類的平均體重明顯增加,種群小型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潘迎捷興奮地說。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唯一鯨類動物

江豚“活”起來了

“現在長江江豚明顯比前幾年多了,也胖了。”唐文喬說道。

天生長著一張萌萌的笑臉,生性活潑的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僅剩的鯨類動物,被親切稱為“水中精靈”“微笑天使”。唐文喬介紹,長江江豚是哺乳動物,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體長一般在1。2米左右。主要生活在長江沿岸,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它們以魚類、蝦和烏賊為食,每天食量佔體重的5%至8%。如果生存條件比較好的話,一般長江江豚可以活到20年左右。

此前,

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約為1012頭,呈多年下降趨勢

;2021年2月5日,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向公眾釋出,其中,

長江江豚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國家一級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漁第一年,江豚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湖北武漢,長江城區江段多次出現江豚蹤影;在江蘇南通,江豚一家翻滾追逐的場景惹人駐足;在安徽安慶,江豚群體不斷擴大……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隨著江豚的生存環境改善,過去一年,江豚成群出遊、江豚母子同遊、懷孕江豚獨遊的畫面都出現了。”唐文喬表示,

江豚是長江的指示性物種,它的頻繁現身反映出長江禁捕工作帶來的生態環境改善

。他進一步解釋,“十年禁漁”後人們不再“豚口奪糧”,使得江豚餌料增多,為江豚迴歸提供了保障。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透露的一組資料印證了唐文喬的說法:隨著全面禁捕的落實,長江常見魚類資源有恢復的趨勢,監測顯示,

長江中游監利江段四大家魚苗資源量已由2015年的5.1億尾增加至21.9億尾

“不過,目前我們只能說江豚活躍起來了,種群數量是否增多還要依據科學考察的結果。”潘迎捷適時潑了下“冷水”,“

長江‘十年禁漁’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恢復母親河的生態,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定力。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長江旗艦物種

中華鱘保護路漫漫

中華鱘是一種海河洄游性魚類,身軀龐大。它最早出現在 1。5 億年前的中生代,是個體最大、生長最快的種類之一,有“長江魚王”之稱。

自1989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以來,目前已極度瀕危

中華鱘在長江上游出生,在海洋中度過生命的大部分時光。當繁殖啟動的訊號來臨時,它們就會溯河洄游。

上世紀70年代,每年洄游到長江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達2000餘尾;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截流後不久,每年到達葛洲壩下產卵場的中華鱘繁殖親魚數量持續下降:2009-2012年間,下降至100餘尾,2013年以後進一步下降至100尾以下……

專家解釋,

葛洲壩修建後,中華鱘喪失了曾經分佈在葛洲壩上游的產卵場;而多個水電工程蓄水執行形成的滯溫效應,使得中華鱘繁殖季節水溫升高,進一步壓縮了它們自然繁殖的時間視窗

;此外,捕撈、航運和汙染等多重因素,使得中華鱘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還有個壞訊息是,

科研機構已連續多年沒有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產卵

——這意味著這一古老物種的自然種群生存狀況嚴重瀕危。據瞭解,儘管我國30餘年來共放流了700萬尾以上人工繁育的中華鱘,期待它們能補充中華鱘野外種群,但收效甚微。

來自長江的微笑,請查收

在專家們看來,保護中華鱘,要和它們滅絕的速度賽跑。十年禁漁,則是一個難得的視窗期。利用好這個視窗期,或許還能給中華鱘的命運拼出一個轉機。

除了繼續堅持禁漁制度,打擊非法捕撈、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等系列保護措施也要加強。

”潘迎捷指出。

就在去年底,

農業農村部印發《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

。這是我國首個針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出臺的專項實施方案,對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和流域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方案提出,

到2025年,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資源保護將取得階段性成效

海報設計:王嘉瑋

手繪:朱潤雨

製圖:邵曉豔

編輯:Bryce 施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