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 由 晨之論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0
簡介書法中“豎畫”的基本形式就兩種——“懸針豎”和“垂露豎”

鄺字多少筆畫

書法中“豎畫”的基本形式就兩種——“懸針豎”和“垂露豎”。簡單來說,懸針豎下尖,垂露豎下圓。所以,下端出鋒,如針之懸下的“豎畫”就是“懸針豎”,下端如不出鋒,如圓露下垂的豎就是“垂露豎”。南朝王愔說:“垂露書,如懸針而勢不遒勁,阿那若濃露之垂,故謂之垂露。”( 《文字志》)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懸針豎”與“垂露豎”很早就有了。宋人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說:“有懸針者, 漢曹喜所作,象針鋒纖抽之勢,以書五經篇目,取貫穿經指之義。”又說:“﹝篆法﹞有‘垂露’者,亦喜所創,取草木婀娜垂露之象,皆出新意。”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但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書法作品中(如《九成宮醴泉銘》),卻很少有懸針豎,基本都是垂露豎。這是為什麼呢?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歐陽詢

這種情況與歐陽詢的書法風格有關。書法用筆有方圓之分。歐書用筆多取背勢,內擫用筆,體勢較方,給人以清癯瘦勁之感;顏體用筆多取向勢,外拓用筆,體勢較圓,給人以肥美雄渾之感;王羲之的用筆則兼取向背,並用方圓,瀟灑自如、莫測端倪。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向勢與背勢

雖然不同書法家有不同的風格,但是要而言之則須如唐人孫過庭所言“平正”與“險絕”並施,過於平正則千篇一律,有熟濫之弊;過於險絕則生澀怪異、有醜陋之姿。歐陽詢的書法因為體勢清瘦,自然要多一點圓潤之美,否則就會形成“蛇精臉”,顯得乾枯侷促了。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歐陽詢的書法本來就瘦勁有力,寫豎使用“不遒勁……若濃露之垂”的垂露豎,這樣一來書法中多一點圓潤之美,正好顯得方圓兼具,崢嶸婀娜了。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歐陽詢書法

不過,雖然如此,學習者還是將兩種豎的寫法都學好為宜。《隋書·經籍志》記載:“ 漢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鳥,並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十餘種之勢,皆出於上六書,因事生變也。”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顏真卿(左)與李邕(右)書法

即使歐陽詢,其書法也並非全是垂露,就沒有全針的。比如《九成宮》中的“千”字,用的就是“懸針豎”。歐書中的懸針豎,筆鋒由兩邊向中間聚攏,筆鋒是頂出來的,甩出來就弱了沒力度了。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對於“懸針”與“垂露”兩種豎畫的好處,孫過庭說:“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王羲之書法

懸針豎使用的場合大多能用垂露豎來代替,反過來則不行。那麼,懸針豎多在什麼場合使用?南宋姜夔說:“意盡則用,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也就是說,當筆勢已盡用懸針較好;如果筆勢未完,需轉筆銜接下一個字時,用垂露。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具體來說,宜用懸針豎多在以下幾種情況:豎畫是字的最後一筆(如“千、年、十、鬥、半、豐、牛、即、聽、科、鍾、神”);左右有兩個豎筆且右豎為末筆時,左豎垂露,右豎宜為長懸針豎(如“件、樣”);豎畫與橫畫搭配時(如“中、千、申、幹”);豎畫與撇、捺等出鋒筆畫搭配,左撇不出鋒時(如“個、介、並、開、川、鄺、卯、州、淵”);連續兩個字的末筆都是垂露豎,避免重複時。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什麼很少使用“懸針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