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 由 紅途網路亭任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12
簡介——《史記》·高祖本紀但劉邦在臨死前,命令陳平和周勃解除了樊噲的兵權,所以功臣集團有足夠的自信,讓外戚集團認清形勢

朝暮什麼什麼詞語

英布退出歷史舞臺之後,漢初依然活躍的異姓諸侯王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和燕王盧綰。

吳芮一向不受重視,首先是他的封地過於偏遠(現在的江西、湖南一帶);其次是吳芮本人很聰明,多次縮小自己的封地;再次是吳芮身體不好,劉邦覺得他沒有當皇帝的命;而最重要的是:吳芮沒有兵權,吳芮的精銳部隊一直由劉邦的堂兄劉賈控制。

即便如此,劉邦還屢次試探吳芮,但吳芮每次都能有驚無險地過關。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而燕王盧綰則不同。

燕王盧綰並非劉邦立國之處封的異姓諸侯王,而是劉邦在收拾了燕王臧荼之後,才封盧綰為燕王。盧綰於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是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劉邦之所以封盧綰為燕王,只是把盧綰當做一個過渡性的人物。當時劉邦的削藩用意未昭,只是用這樣的方法表示:自己並無家天下的意圖。

但人性就是如此,很難得到的不去妄想,到手以後卻不願放棄。不管盧綰是否有資格成為燕王,但他既然成為了燕王,自然就不會輕易放棄到手的利益。

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當劉邦率軍征伐陳豨時,盧綰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就是視燕王之位如草芥,如有必要則主動禪讓給劉姓皇族,自己死心塌地服侍劉邦。

第二種選擇就是和劉邦陽奉陰違,與陳豨、匈奴達成默契聯合,讓劉邦永遠也無法騰出手來削自己的藩。

第三種選擇就是與陳豨聯手反抗劉邦,不能讓天下姓劉,而是要重回春秋戰國時期的格局。

基於人之常情,盧綰無法做出第一種選擇。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既然已經登上了王位,只要繼續努力就有機會保住王位,他怎麼可能放棄呢?

基於當時的力量對比,盧綰也無法做出第一種選擇。劉邦早已控制住了局勢,以盧綰與劉邦的關係,他肯定不能公開與劉邦決裂。

所以,盧綰做出了第二種選擇。他希望自己可以在匈奴和劉邦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以此保住自己的燕王之位。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當劉邦知道盧綰陰謀叛亂的訊息後,已病得無法親征了。在這種背景下,劉邦派樊噲率軍進攻燕王盧綰。

為什麼會選樊噲呢?從資歷來看,應該派曹參出征最為合適。

盧綰是劉邦最要好的朋友,而且平常也並沒有表現足夠的野心,一旦翅膀硬了,都敢和劉邦分庭抗禮。曹參也是沛縣出身,和盧綰的關係一直不錯。如果派曹參出征,誰知道曹參會不會和盧綰玩“無間道”的把戲呢?

要知道,當初韓信為齊王時,曹參就是二把手,韓信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如果曹參手握大軍,曹參藉口平叛艱難,得以長期率軍在外。等曹參把這支軍隊完全消化之後,再像韓信學習,藉口盧綰勢大,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你說,劉邦這算不算抱薪救火呢?

此時的劉邦已經病入膏肓,太子又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如果在盧綰陰謀叛亂的背景下,再讓一些居心叵測的功臣率軍征伐盧綰。萬一發生意外,秦始皇病逝之後的故事,很可能在劉邦病逝之後重演。

而樊噲雖然也是沛縣故舊,但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從這層意義上,樊噲也是外戚集團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基於樊噲和外戚集團的利害關係,他自然會積極擁護漢惠帝繼承皇位,更會想方設法地鞏固中央政府的權力。

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此時,漢帝國的權力格局已經基本定型:外戚集團、皇族和功臣集團三足鼎立。再具體一點就是:皇族佔據地方主要權力;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聯手控制中央政府。

外戚集團無法危及劉氏江山,因為在中央政府,有功臣集團與其分庭抗禮;在地方,外戚集團更無力應對強大的劉氏諸侯王。

功臣集團無法危及劉氏江山,因為在中央政府,有強大的外戚集團制約著他們;在地方,有強大的劉氏諸侯王制約著他們。

劉氏諸王也無法危及中央政府,因為在地方上,劉氏諸王之間相互制約。因為皇位只有一個,諸侯王造反,無非是換一個劉氏皇帝罷了。這對大多數諸王而言,並沒有足夠的利益。而且,就算他們能達成共識,他們也很難打敗由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聯手控制的中央政府。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劉邦最初派樊噲率領軍事主力平定燕國叛亂,是因為他對功臣集團有著深深地不信任感。但劉邦很快就發現了一個事實:外戚集團無法威脅劉氏江山,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功臣集團,在地方上無法應付強大的劉氏諸王。

而現在,樊噲控制了強大的燕代軍事集團,如虎如狼的呂后又是太子劉盈的監護人。這樣一來,如果外戚集團突然發難,剛建立的漢帝國恐怕隨時會迎來大危機!

如果樊噲控制著地方上的強大軍事集團,外戚集團在面對地方上的劉氏諸王時,底氣就會更足;而呂后作為太子劉盈的監護人,自然更會把握機會,一舉控制功臣集團。

這樣一來,以呂后那種如虎如狼的性格,如果突然想不開,非要窺視劉氏江山,後果自然非常可怕。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在劉邦病重之時,曾對樊噲起過殺心。史書將劉邦的這種做法,歸咎於某個無名之輩的建議。

可司馬遷忘了,呂后是什麼人?樊噲是什麼人?一個無名之輩就敢向劉邦獻策,讓劉邦殺樊噲?這也太誇張了吧?

要知道,當時的劉邦早已病入膏肓,那個無名之輩還敢對劉邦說出這種話,不怕自己死得很難看嗎?

劉邦之所以想殺樊噲,主要動機就是外戚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的平衡問題。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如果司馬遷的記錄真實,那麼建議劉邦殺樊噲的人,就很有可能是張良!

除了張良,我們實在無法想象,有誰敢對劉邦獻這種計策。更無法想象,他對劉邦獻了這種計策之後,還可以安然無事。

漢帝國的整體戰略,一直都是張良策劃的。漢帝國建立後,張良表面上一直超然於世外,但漢帝國的整體戰略佈局,依然是張良的掌控之中。

處於張良的位置,他永遠也無法置身於世外。因為在特定的時刻,各大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都會求助於張良。而當這些人找上門之後,張良顯然無法拒絕。如果張良發現,帝國的整體戰略出現了大漏洞,只有自己出面才能堵住這個漏洞,張良肯定不會置身於世外的。

隨便一句話,就可以影響劉邦對帝國整體佈局的人,恐怕也只有張良。

差點弄死樊噲,卻依然逃過呂氏姐妹打擊報復的人,恐怕也只有張良。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劉邦在病危的時候,讓樊噲率領軍事主力征伐盧綰。有意無意地打破了功臣集團與外戚集團之間的平衡。而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呂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就隨時都有輕舉妄動的可能。

於是,劉邦命令陳平和周勃聯手,立刻解除了樊噲的兵權。但以呂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依然有著蠢蠢欲動的計劃。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劉邦派陳平和周勃解除了樊噲的兵權,外戚集團真有可能當場大開殺戒。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燕代的軍事集團被樊噲所掌握,酈商是絕不敢用這種帶有威脅性的詞語勸說呂氏。

酈將軍往見審食其,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審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發喪,大赦天下。——《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但劉邦在臨死前,命令陳平和周勃解除了樊噲的兵權,所以功臣集團有足夠的自信,讓外戚集團認清形勢。

功臣集團勸劉邦殺樊噲,絕不是簡單地爭權奪利。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帝國的歷史,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如果劉邦突然死了,呂后以樊噲控制的軍事集團為後盾,利用大家不知道劉邦已死的空檔,假傳聖旨清洗政敵,功臣集團恐怕就會傷亡慘重。

如果功臣集團為了自衛,選擇先下手下為強,整個外戚集團恐怕也會傷亡慘重。

屆時,剛剛建立的漢帝國,恐怕立刻就會步秦帝國之後塵。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所以,在接觸了樊噲的兵權之後,陳平保下了樊噲。是因為功臣集團希望削弱外戚集團,卻不希望火併外戚集團。

功臣集團絕不敢一家獨大,畢竟在地方上,劉氏諸侯王勢力太大。所以,功臣集團的目標,就是與外戚集團一起瓜分中央政府的權力。

在解除了樊噲的兵權之後,陳平隻身求見呂后,兩人聊了許久。我們無法得知雙方聊了什麼。但在此後不久,劉邦病逝,功臣集團與外戚集團瓜分了中央政府的權力。

呂后作為漢惠帝的監護人,掌握著帝國最高權力。但由於漢惠帝是成年人,所以呂后掌握的最高權力並不完整。

功臣集團的蕭何(後來是曹參)握有相權,陳平處於權力中樞(被任命為太傅),周勃、灌嬰和酈商等人握有軍權,足以牽制外戚的權力。

西漢帝國的“後劉邦時代”平穩著陸,沒有發生大火併,也是不幸中之大幸。

劉邦欲殺樊噲的真相是什麼?皆因平衡被打破,漢帝國危在旦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