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常德河街遊記

  • 由 柳城歷史文化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8
簡介“潘能輝木雕作品《十八梅雀爭豔圖》目前,我正在設計具有常德文化元素的《七里橋》《司馬樓》《龍舟》《皮划艇》《河街吊腳樓》《烏篷船》等木雕圖紙,想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文創木雕藝術品

街的右側讀什麼

常德河街遊記

常德河街

在這個鳥語花香的季節,適逢五一小長假,我又去了河街。上次去還是在冬天,是我來到湖南文理學院就讀的第一學期,那次剛好是跨年那天晚上,準確地說是在黃昏,因為天還沒暗下來。街上也還沒什麼人在走動。那次單純是為了在常德街上走一走,解解悶,感受下常德的年味兒。而這次不是去河街玩,是去“觀”“賞”河街。

常德河街遊記

河街夜景

曾讀到過名家筆下古城芙蓉鎮上的人們逢集趕圩的場景。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生意人都聚集在這兒,只為在趕集出貨這天,拿出各自最值錢的“特產”,掙上些養家餬口的錢,往往一忙就忙到了天黑。那人聲鼎沸、魚龍混雜的場面真是好不壯觀,好不熱鬧!這裡的人們習慣把大河街、小河街、麻陽街通稱為河街。

常德河街遊記

河街一隅

黃昏的河街很美,也很熱鬧。不知是否是因為此時正是旅遊旺季,街上的遊人比上次要多得多。可能是因為立夏快到了,所以天黑得較晚。等到快八點,天才全黑。這時,大小河街也終於等來了黑壓壓的人群。密密麻麻的人頭在攢動著,人們樂此不疲地穿梭於各攤位之間。自神鼎門牌坊進去,左通大河街,右達小河街。又或者可以先沿著與牌坊相連、由青石瓦磚砌起來的城牆邊走,那樣的話,將俯瞰到整個麻陽街的街景了。我雖然沒上去,但通往上去的路我檢視過,從上往下看到的街道我去過,才敢如是猜測。

常德河街遊記

河街一隅

淌在人流裡,只能抬頭去找建築物的尖尖簷角。到了一個大的十字路口,路口也是熙熙攘攘的。一夥人如果要並排是挺困難的,倘若只有一個人遊街,那這會是最輕鬆的體驗。

到了河街的麻陽街,我仰頭張望,樓閣上一排紅色的“常德河街·非遺文化街區”標識牌,指明瞭我要到何處去。於是,在這條原來也是由青石板鋪就的街上,我體驗了一把芙蓉鎮上描述的“集市”,體驗了一次非比尋常的“聚文集市”。我選擇性地逛了幾家“帶文化”的店鋪和攤位。

常德河街遊記

常德麻質畫院

沿著街道直走,向右拐,進了一家店,門匾上寫著“常德麻質畫院”。我覺得好奇,油畫、水墨畫、水粉畫這些我都知道,但就是從未聽說過還有這樣一種型別的畫。進門便見到一幅幅團扇,有人在上面作畫,畫有幽蘭、寒梅、荷葉、蓮蓬、葡萄等等。但又不是畫上去的,像是用彩色顏料印上去的,感覺它似畫非畫。

常德河街遊記

麻質畫團扇

牆上還掛有其他畫作,我記得印象較深的一幅是《桃花源裡好耕田》。圖裡有一大片水域,在水的一方有遠山、遊船和房屋,在岸的一邊有錦簇桃花,還有人在犁田和插秧。

常德河街遊記

武陵區紫菱小學的學生體驗麻質畫創作

常德河街遊記

紫菱小學學生現場創作的麻質畫《童心向黨》

根據店主的介紹,這種麻質畫原來是在繼承古代苧麻印花工藝的基礎上,以現代觀念和技藝在精織苧麻布上繪製而成的圖畫。想必這種畫是融合了其他畫種的特點於一身的,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似是而非”的,十分精妙!

常德河街遊記

湘繡現場

在麻質畫院轉了一圈出來,我到了一處人氣爆棚的展架前,那架子好像是古代女子刺花用的刺繡架棚,我摸了下,竟是實木做的。

常德河街遊記

穿針引線

那位穿著錦繡漢服的女子正在現場繡圖,我也因此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湘繡”!低頭看去,繡架的右側有一張畫稿,中央是她正在繡制的作品——一個身著華服的後宮嬪妃。那是一針一線地在刺繡,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刺得那麼逼真細膩的手藝。

常德河街遊記

“域見”文創生活館

再往前走,是一家叫“域見文創生活館”的小閣樓,我是被“文創”的字眼和“湖南隆飛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電影《翦伯贊》籌備辦公室”的牌匾給吸引進門的。一進入門內,迎面撲來的是厚重的文化藝術氣息和濃濃的墨香,最醒目的是重大歷史題材院線電影《翦伯贊》的籌備和拍攝情況介紹,還有“域見文創生活館”專家團隊的簡介,周星林、佘丹清、陳致遠、梁頌成……這些人都是湖南文理學院的資深教授,是湖南赫赫有名的歷史學、文藝評論等領域的專家。

常德河街遊記

遊客在翻看文創生活館內擺放的《常德名人》雜誌

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室內牆面張掛的“湖南文理學院常德會戰藝術創作中心”的原創藝術作品,雖然我的藝術欣賞水平還處於“童蒙”階段,但還是被這些藝術作品的魅力所深深地震撼,被“一寸國土一寸血”的悲壯所感染,被虎賁先烈們的英勇不屈和常德軍民眾志成城共禦敵寇的浩浩正氣而熱血沸騰。

常德河街遊記

常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文承保為文創生活館題字

再往裡走,便是臨水的茶室,幾個戴眼鏡和不戴眼鏡的長者在“品茶論道”,飄入我耳內的是“浯溪河大捷、石門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黃愛、紅二軍、中共湘西特委、常德六女慘案”等字眼。

常德河街遊記

湖南省楹聯家協會主席魯曉川題字現場

茶室的一頭掛著一幅飄逸瀟灑的木刻聯,是由湖南省楹聯家協會主席魯曉川先生書寫的“月波寮”和常德市楹聯家協會主席何首旺先生撰聯書寫的“月下憑欄思靖節,波前煮酒論人文。”再回過頭來看室內懸掛的何首旺先生的一幅字“弦鼓首推域見,銀屏高頌隆飛。”我猜想,這位未見尊容的何先生一定是一位對電影有情懷、對文創有厚愛、對“域見”“隆飛”情有獨鍾、喜煙好酒的文人騷客。

常德河街遊記

常德市楹聯家協會主席何首旺題字

常德河街遊記

湖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原校長郭立純題字

站在“月波寮”裡,抬頭便見波光粼粼的穿紫河,河面的一艘遊輪正緩緩的駛過,一陣陣“常德絲絃”的音樂隨風飄來,與河邊輕輕搖曳的蘆葦發出的“沙沙”聲、河街商販的吆喝聲、“月波寮”的煮茶聲交織在一起,融合成一曲美妙絕倫的《穿紫河交響詩》,令人神清目爽,心曠神怡。

常德河街遊記

常德本土文史著作展臺

念念不捨地離開“月波寮”,佇立在“域見”門口,門前攤位上擺放著一系列的文創手工作品。眼瞅著各式各樣的物件,確實有些文化創意。還有常德本土作家和專家的著作、手工針繡包、《趟過河街的紅色先賢》《趟過河街的辛亥元勳》常德籍系列人物剪紙、國家級非遺“踏虎鑿花”……也算是個文化小彙集地。

常德河街遊記

人物剪紙

常德河街遊記

人物剪紙

“域見”旁邊“佳音小屋”的手鼓聲正此起彼伏地叫囂著,有人和著鼓點唱起了歌,跳起了舞。我迫切地移步過去,觀賞這一動感的音樂世界。

常德河街遊記

佳音小屋手鼓表演

常德河街遊記

花巖溪榨筍

常德河街遊記

佳音小屋的絕味“文青鴨”

這世界裡有“佳音の小屋”一出出的鼓樂節目,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漁鼓的文化普及。接著到了一家花巖溪榨筍店。榨菜我倒是常見,純手工製作的榨筍倒是頭一次見到。當然大部分是拿瓶瓶罐罐裝著的,攤位上也還有其他常德本地土特產乾貨。

常德河街遊記

抽獎現場

“抽獎囉!非遺街區業主的抽獎活動現在開始!”一陣吆喝聲把我喚了過去,只見“潘能輝藏品木雕館”店面前圍了一大群人,每個人手上拿著一張抽獎券,獎品展示臺上擺放著非遺文化街區每位業主免費提供的獎品,包括周星林教授簽名的著作、傳義酒業的“散酒王”、木雕玩件、花巖溪榨筍、佳音小屋的文青鴨、湘繡手帕等,琳琅滿目,確實誘人。

常德河街遊記

周星林教授在其著作上為粉絲簽名

這次抽獎活動設定了50個三等獎、30個二等獎、10個一等獎,參與抽獎的票號到了800多號,中獎的人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學生,有年輕人,有一對情侶雙雙中了二等獎,當場雀躍歡呼,還有一個長相清秀的中年男人抽中了一本週星林教授的簽名著作、獲得丁玲文學獎一等獎的《蔣翊武評傳》,激動不已,告訴一旁的親友,幾年前常德拍《辛亥元勳》的電影時,他當過群演,知道了這部電影是根據《蔣翊武評傳》改編的,一直想看看這本書,沒有買到,今天終於如願以償,連說了三聲“難得!難得!難得!”。

常德河街遊記

潘能輝藏品木雕館

站累了,我便依立在木雕館的門旁。館前的街道兩旁,是木雕館的藏品展示,在燈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初看時會讓人誤以為是拿機器弄出來的“玩具”,仔細看才發現,這原來是人工精雕細琢出來的木質工藝品。

常德河街遊記

木雕展示臺前吸引了不少“好攝者”

最佔地方的是一件叫《雀梅圖》的木雕,這個龐然大物上,景是由梅花作背景,情是兩隻“比翼雙飛”的雀。同時左下方還刻著那麼一句詩“才下‘梅’頭,‘雀’上心頭”,這正是化用了李清照的話,放在此處,描述此情此景卻也正好。

常德河街遊記

木雕作品《雀梅圖》

此外還有一件木雕,可以說那是一張有仙氣的畫。畫中雕刻了一位瘦骨嶙峋的長眉老漢,這長眉形象與十八羅漢中的長眉羅漢簡直是完美契合。老人的頭低垂,身體是依靠著的,閉著眼,面容安詳的模樣。雙手環抱叉進長袖袍裡,屈腿跪坐在一張大芭蕉葉上。葉面上還有他的一雙草鞋,一鼎香爐。爐上直直地冒出一縷青煙,遂而化為了一團祥雲。“日照香爐生紫煙”,我的腦中立即冒出了這句詩,繚繞著的煙雲在夜燈下有些幽暗得發紅發紫,此時天色正晚,此“香爐”也就非彼香爐了。

常德河街遊記

潘能輝木雕作品

常德河街遊記

遊客們在現場觀摩雕刻

常德河街遊記

這樣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在以靜襯動中,讓人無形中體驗到寧神靜氣、色慾皆空。這些木雕所帶給我的,不僅有視覺的美感和享受,更是心靈的洗禮和薰陶。這一件件雕刻作品,不禁讓我想到“工匠精神”。這樣細心打磨出來的作品,是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物料、精力、成本才能完成的成果啊!

常德河街遊記

精雕細琢

被這些木雕藝術品所感染,我有了一種想知道和了解藝術品的創作者和木雕館館主的衝動。我的眼光向館內遊動,在《潘能輝藏品木雕館簡介》裡終於看到了我想知道的資訊。

常德河街遊記

木雕館館主潘能輝

館主潘能輝,常德安鄉人,常德市工藝美術大師。數十年潛心於中國傳統木雕的研究創作,將中國木雕傳統技法,結合西方古希臘班爾維依浮雕技法,以黃花梨木、烏木、金絲楠木、香樟木等優質稀缺木材為材料,設計,創作了大量木雕作品。作品多次榮獲省、市、工藝美術大展金獎及優秀獎,深受市場的追捧和大眾的喜愛。作品多次刊登於香港《大公報》《中國文化報》。

常德河街遊記

潘能輝在設計

“小朋友,進去看看嗎?”一個聲音在我腦後響起,我轉眼一瞅,是一個五十左右的男人對我說話,一身休閒打扮,我平素就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便沒有搭腔,他見我沒有理睬,緊接著說:“我叫潘能輝,是這個店的老闆,這裡的藏品都是我和我愛人雕刻的”。他的話還沒有落音,我立刻轉過身,恭敬地迴應到:“潘老師好!我是湖南文理學院的學生。我對木雕藝術也很感興趣,今天看了您的作品,算是大開眼界了。”潘老師熱情地向我介紹了木雕館的基本情況,並把我帶到大廳中央的一截十米長黑木頭前,向我介紹說:“這是一根重10噸,長10米,直徑1。8米的巨型紅椿陰沉木。我們以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為題,從尋找沈從文筆下足跡為切入點,常德河街為故事源頭,將湘西北的特色文化用木雕展現出來。”

常德河街遊記

潘能輝在雕刻《湘西散記》

講起巨型木雕的選題,有一段故事。15年前,潘能輝和他的妻子胡美華在四川採風時,偶然發現了這根紅椿陰沉木,當場決定收購運回湖南常德老家。原計劃雕刻乾隆皇帝御用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由於不是原創,潘能輝放棄了這個選題。去年,他準備以湖湘百年為素材,雕刻湖南的歷史人物和抗戰畫面。隨著資料越來越豐富,雕刻內容從湖湘百年曆史慢慢地延伸到了中華五千年。於是,潘能輝組織了多名文化藝術人士組成的考察團隊,從常德出發,依沅江逆水而上,途徑沅陵、瀘溪、辰溪、麻陽、鳳凰、花垣邊城等地採風,收集沿途人文風貌、民間工藝、傳統風俗、特色木質建築等素材。現在圖紙設計已完成,他和妻子胡美華將共同創作,預計花6年時間雕刻完成。“5、6寸的小東西,一年也只能雕幾個。”潘能輝帶我參觀藏品展示間時說。

常德河街遊記

木雕伉儷

他妻子、同為木雕師的胡美華也走了過來,“你們年輕人要多學習,多歷練,我老公身上有很多值得你們年輕人學習的地方。”她自豪地誇起了潘老師,我也從她的講述中更多地瞭解了潘老師的一些“往事”。

常德河街遊記

潘能輝木雕作品《百駿圖》一角

從小,家住常德市安鄉縣黃山頭鎮的潘能輝就跟著爺爺學畫畫、做泥雕。爺爺是當地一所小學的美術教師。當時,酷愛雕刻的潘能輝,苦於沒有屬於自己的刻刀。他見伯伯是名鐵匠,便謊稱有人要打一套刻刀,打完後再來結賬。“當伯伯把刻刀給我後,我拿起就跑。”潘老師插嘴道。用這套工具,潘能輝獨立雕刻了人生第一件作品——女革命家秋瑾。

常德河街遊記

非遺街區現場雕刻展示

1991年,20歲的潘能輝獨自前往深圳臺資企業工作,從事工藝美術品的設計、雕塑和研發。“1993年他的月薪已經漲到1萬多了,算是深圳同行業中工資最高。而那時候,很多在老家工作的朋友月薪才300元。”同年,加拿大繪畫雕塑大師LINDA找到潘能輝,想讓他雕刻一批木雕收藏品。“LINDA說,她曾在臺灣找其他人雕這批藏品,雕了三個月,效果仍差強人意。沒想到他只花了一個月就雕出了她想要的效果,第二年她又邀請我家老潘開一家工作室,跟她去香港創作。”1994年――1997年、2000年――2004年間,潘能輝分兩次赴香港,創作了不少精美的木雕收藏品。

常德河街遊記

胡美華在木雕館前現場進行木雕展示

從深圳返鄉回常德後,7年間,他雕了10多匹馬、5件中型作品,跟妻子共同創作了3件巨型木雕。“《十八梅雀爭豔圖》他雕了4個月。別看這麻雀雖小,每一隻麻雀的神態都不一樣。作品採用了圓雕和深度鏤空的雕刻手法,鏤空雕的層次越多,對技術的要求越高。”胡美華帶我走到這件作品前,這是一件約1米5長的木雕作品,18只麻雀站在梅花枝頭,或俯身、或展翅,神態各異,仔細瞧過去,就連翅膀尖上的片片羽毛和鳥喙裡的舌頭都活靈活現。“

常德河街遊記

潘能輝木雕作品《十八梅雀爭豔圖》

目前,我正在設計具有常德文化元素的《七里橋》《司馬樓》《龍舟》《皮划艇》《河街吊腳樓》《烏篷船》等木雕圖紙,想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文創木雕藝術品。” 潘能輝說,“每一名藝術工作者都肩負著傳播歷史文化的責任,每到一個地方,就應該弘揚這塊土地的文化。更何況常德是我的家鄉,我理應如此。這也是我創作《湘行散記》巨型木雕的初衷。”

常德河街遊記

河街非遺文化街區一隅

離開潘能輝木雕館,已經快晚上十點,非遺文化街區的街道上依然遊人如織。街區其它店面的展位上還有泥雕、石雕等工藝製品,我大致走馬觀花地去看了一遍。在這場以文聚友的集市裡,我看到了傳統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的今天,仍能以創意創新展現她的風采和雅緻。在我眼前的非遺,脫離了一份俗氣,增添了一道高尚,讓我切身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常德河街遊記

非遺文化街區的泥雕作品

常德河街遊記

在汲取了充分的精神食糧後,我便匆匆折返,去了左邊的大河街一飽口福。那裡有老常德的缽子菜、醬板鴨、擂茶、麻花,也有奶茶、米粉、醬餅、糕點。

晚風微涼,月色朦朧。這次逛河街讓我得以“一日看盡長安花”。細細遊覽下來,我算是既見識了大小河街的本地特色文化,又享受了當下的吃喝玩樂。

夜逛河街,所見之景,美不勝收;所到之處,興盡而歸。

常德河街遊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