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 由 潯州府鑫森淼焱垚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3
簡介平南本地古藉中,關於袁崇煥的最早記錄,就是這本乾隆版的《平南縣誌》,志中關於他的記錄,只有寥寥數語,就是這麼一段話,給出了幾個平南觀點,一祖上是東莞的,二是以藤縣藉參加科舉,三平南白馬人

壵的意思和含義是什麼意思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袁崇煥,明末將領,他最著名的領導崗位,是薊遼督師,所以後人也稱之為袁督師!就是他構築了東北防線,連續寧遠,寧錦兩次大捷,逼退大清軍隊(當時叫後金),這才使清軍入關推遲了十餘年,大明朝也延長了十幾年歷史記錄!

對於他的軍事威望,現在史學界也是有不同聲音的,以他為課題的研究也一直沒有中斷過,據說還有個“袁崇煥研究會”,這組織就是專門研究他的歷史的,其中有多位學術界中著名,非著名的歷史學家,不時的,都可見到有不同觀點的研究資料在散播,功過是非各家看法,一直是個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

對於袁崇煥,學術界的爭論,層面都比較高,都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得長篇論文來一一辨說,而民裡坊間,就簡單了,在茶餘飯後對他最大爭議,就是他的出生地了!

作為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應該說他的身世應該很清晰才對,但是,事實上,往往這樣的歷史人物才更容易引發爭議,正如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上一篇文章《名人故里與歷史遺址爭論》中所說,引起這些爭議的原因很多。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關於袁崇煥出生地,爭議有三,一廣東東莞說,二梧州藤縣說,三廣西平南說。這每種說法,都有歷史記錄,都能找到相應歷史書藉,從清至今都有。而且現在三地都以此為由,修建起相應的紀念建築,作為一地的人文歷史來宣傳!如廣東東莞石碣鎮“袁崇煥紀念園”,廣西藤縣“袁崇煥紀念館”,廣西平南“白馬雙英”的“袁崇煥總制三邊坊”。

三地都有理由相信,袁崇煥是各自的本地人,那麼,三地的理由都是什麼呢?相信很多文章都不厭其煩的科普過各種相關的說法了,那麼,今天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說一說這個爭議。

廣東東莞,很多人都去過,特別是鄰近幾個省的70,80後的人,都經歷過東莞打工生活,相信很多人認為東莞和深圳一樣,是改革開放後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這都得益於“那個春天,那位老人,畫的那個圈”,還有就是那些名頭:世界加工場,世界什麼都!但,這種對東莞的認識,真的太膚淺了!

實際上,從歷史角度來說,東莞的歷史非常悠久,自宋末開始,就有本邑人編寫《東莞縣誌》,後來的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縣誌,都是在沿襲,續修這個宋版本的《東莞縣誌》,看清楚,是沿襲,續修!什麼意思,就是宋以後的每一版縣誌,都是接著前志續寫,增減刪補下來的,這種地誌編修方式在全國範圍來看,是非常罕見的!

常見各地誌書中,一般只存清版,明版都鮮見有存世,對明清歷史記錄也多一些,而對明以前的歷史多是略述,隻言片語,篇幅很少,版本雖多,但也常有丟失。不說遠,就說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所在古潯州的《潯州府志》,自明到清,共修過六,七版,但現今存世僅見最後三版,其他版本則遺失於歷史之中,而《東莞縣誌》就不一樣了,宋元到明清年間的人和事記載都很多!成書於清宣統三年的《東莞縣誌》,全志近4100頁!之所以這麼多頁碼,不光是記錄久遠,更因為該志書對本地在歷代中發生的人與事記得非常詳盡。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此縣誌認為,東莞就是袁崇煥的祖籍地,並在東莞市石碣鎮出生!年月日生辰八字都記得十分清楚,十四歲時,隨父到廣西做生意,在廣西成長,考科舉,最後走向人生巔峰!作為本地人,所以對他的記錄非常詳盡。

志中對袁崇煥從出生,到最後清乾隆帝為他平反的整個過程,足足用了一個編章,即書中第六十一卷,近140頁,佔全書的頁面比例的3%以上。他生平中的中科舉,仕途之路,對清作戰,寧遠,寧錦之戰,魏忠賢的干擾,毛文龍之死,大清太祖初期對明作戰,袁崇煥之冤,以及吳三桂如何領清入關,後清帝又如何給其平反……等等,那時期的各種事件,各式相關人物一一都在志書中有記述,遠比網上的公開資料豐富!

當然,這地誌中的記載,也是以清人的視角描述,這宣統版地誌是東莞在清代的第三版地誌,在它前面已經有兩版開始記錄他的事情了,在清一代幾版地誌的不斷的更新中,或許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但這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袁崇煥的歷史資料以及滿清入關的歷史資料!這也是支援“袁崇煥出生廣東東莞說”的一個有力的文獻證據之一。

同時,也正是東莞史藉的相關記載,學術界可以統一的是袁崇煥的祖藉就在東莞,這點無法爭論,因為袁氏在東莞當地,是一個非常有歷史的氏族,宋元時期即在當地生活了,現在什麼情況不知道,但從史藉中可以看到,這族袁氏只在明代二百餘年中,就出了十餘個相當有記份量的人物,是有延續記錄的,這都被縣誌在人物篇中一一詳說。

也就是因為其祖父,父親離開東莞,到廣西做生意謀生,才引出了第二種說法,袁崇煥出生地廣西藤縣說。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藤縣,緊鄰梧州,歷史十分悠久,這地盤就屬於遠古記載中的蒼梧古國。但使之聞名的,卻不是這個古老的蒼梧國,而就是本文主角——袁崇煥!

袁崇煥出生地廣西藤縣說,這個觀點在學術界廣為認可,從1980年開始,就開始有全國性的袁崇煥學術研討會舉行,甚至舉辦過幾次袁崇煥國際學術研討會,直到現在,近四十年,該研討會還在不間斷的研究中,累積了相當多的資料,對袁崇煥的出生地,也得出了一個結論——祖藉廣東東莞,廣西藤縣出生!對於這個觀點,他們是可以擺出相當多的證據的!有興趣的讀友可以去找資料看看,非常多。

那麼,在清代,藤縣人是如何記載袁崇煥的呢?也看看當地的地誌《藤縣誌》中如何記載,清代《藤縣誌》也有幾個版本,因為其中嘉慶版的漏缺太多,所以光緒年進行重刊,是對嘉慶版的補充和修改,!此志中,關於袁崇煥的記載,是在最後一章節中,用了近20頁的篇幅。

《藤縣誌》對袁崇煥的記載角度和《東莞縣誌》有所不同,《藤縣誌》比較重視其科舉中進士之後的事,而對於之前的事,只是少言少語!袁崇煥,鐔津太平鄉白馬村人(又有名蓮塘村),這明代鐔津縣即是藤州(現藤縣)治所。明確肯定袁崇煥祖藉是東莞的,其祖父世祥,其父子鵬,居白馬村,生三子崇煥,崇燦,崇煜!後來崇煥在藤縣考科舉,從此走上仕途!

也正是這個考科舉,成為袁崇煥出生藤縣的最重要證據!

因為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如同現代的高考,參與考試的人是要進行資格認定的,科考前的學籍管理十分嚴格,也有相關規定,非本地人不準冒籍參加考試。(在這裡不討論當時為什麼要執行這種規定,只議論這規定本身),這就是說,本省人必須應本省的考試,本府縣人必須應本府縣的考試,如果別省府縣人來考試,這就是所謂“冒籍”,是要受本省府縣人的反對而攻訐的。

本地人,本府縣人是怎麼界定的呢?明清時,很多地方規定,童生的祖父必須在當地居住二十年以上,並且家族有墳墓、有田園的,才能參加考試。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這說明什麼?袁崇煥只有符合條件了,才能參加考試!也就是說,從他祖父來藤縣開始算,到此已經至少二十年以上了,最後袁崇煥才有資格參加科舉,否則就只有塞錢了!

那麼問題來了,袁崇煥是萬曆十二年生(1584年),萬曆丙午年(1605或1606年)鄉試(20歲),萬曆已未(1619年)年成進士(35歲),崇禎三年(1630年)死(46歲),這幾個時間點各家都無異議。

因此,藤縣方面看,鄉試時期滿20歲,也就是20年,從其祖父,父親的年齡,以及正常人異地創業的思維來推算,那其出生於藤縣,合理性很大。

對於這個問題,東莞方面這樣認為看,其十四歲來藤縣,後參加縣試,是以“補弟子員”身份科舉(學校生源不足,有擴招,差不多是插班生的意思,這也是他能改藉參加科考的唯一合法途徑),要不然,要麼是使了錢,要麼當時科舉考試身份檢查不嚴!否則,過不了科舉資格審查這一關!

對藤縣來說,別的都可以爭,唯藤縣科舉是不可爭辨的事實。同時,對於袁崇煥的出生藉的爭論也有介紹!《藤縣誌》中,並不認為和東莞有這種話題爭議,因為他早都離開東莞了,但在近20頁記載中,也有不少段落直陳這個議題!並把爭議對手,指定為廣西平南,爭議話題的各種起因原由,一一指出並,也一一糾正,顯得十分嚴謹。

出現這爭議最大原因,是因為平南和藤縣地域是相鄰的,更重要的是,藤縣認為的袁崇煥出生地與平南認為的出生地,可以說只有一步之遙,而且都是叫白馬村,只不過一個是屬於平南,叫:舊白馬村,一個是屬於藤縣,叫:新白馬村,分屬河的兩岸,這樣的地理環境,很容易導致後人記錄有誤,傳言有誤,因此,也就有了第三種說法,袁崇煥出生地平南說!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平南,兩廣水路交通線上的一個重鎮,本身也是非常有歷史的一個地方!他又是怎麼成為袁崇煥出生地爭議主角之一的呢?也還是從地方誌書這一角度來看看!

平南本地古藉中,關於袁崇煥的最早記錄,就是這本乾隆版的《平南縣誌》,志中關於他的記錄,只有寥寥數語,就是這麼一段話,給出了幾個平南觀點,一祖上是東莞的,二是以藤縣藉參加科舉,三平南白馬人!同樣是對地方名人記載,為什麼這版平南縣誌和東莞,藤縣的地誌相差這麼大呢?只有這幾句呢?

這就得看看幾本地誌的出版時間了,乾隆版的《平南縣誌》,成書於乾隆丙子年(1756年),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才為其平反。在平反之前,袁崇煥作為前朝的敵人,是一個把當朝太祖打得十分狼狽的人,作為地方誌的主編知縣,以及各家史學者,怎麼敢對這樣的一個人大書特書呢?寫他怎麼打太祖?寫他如何抗清保明?這是不可想像的!但他又的確是本地的一位排得上號的人,作為本地誌書,忽略不記?也說不過去,那隻能這樣輕描淡寫的把他一筆帶過了!

而上面提到的宣統《東莞縣誌》和光緒《藤縣誌》,出版時已經是一百多年以後了,並且因為他是被乾隆爺欽點平反的人,那時的社會從上至下對袁崇煥的敵意已經減弱了,所以後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評價,編寫的餘地,客觀不客觀的,都敢寫出來!這才有了那幾十,上百頁的記載。

這情況下,在道光年再修《平南縣誌》時,平南人就增加了新的記載,頁數三五頁,簡要的介紹了袁崇煥的生平,也重點提到在乾隆帝為他平反後,十分重視他的後人,並對當地作出了指示“找到,並量材錄用”!

各種資料都指出,袁崇煥無子,那後人是誰?那自然是他的族人了,最親近的族系,也就是他的兩個弟弟的後人,這時他們在平南落藉已是不爭的事實了,《平南縣誌》中,自康熙年到道光年,也記載有數位袁姓官職人物,都是科舉選出,無一例外都帶有“袁崇煥後人”這樣的註解,甚至有一連三代都科舉出的記錄!另外,其弟袁崇煜的詩文,還被收錄在地誌當中流傳!

如果不是平南人,他兄弟一系的記錄為什麼都在《平南縣誌》中呢?毫無疑問,這也是袁崇煥出生地平南說的一個重要支援!

廣西曆史:大明“最後的長城”薊遼督師——袁崇煥出生地之爭

並且這版縣誌還記錄了乾隆對其作出平反後,以朝廷的名義,令平南知縣給平南袁氏後人一條紅綬幡,以用於祀典督師!此幡一度儲存了數年,道光版縣誌編寫者,時任平南知縣的張顯相,編書時還尋訪到一些老人,中間有人給他講述過其親眼見過的幡帶的一切!

當然,這些記載,平南說似乎有一個漏洞,那就是科考!他在平南出生,應是平南藉,按正常情況,以明清科考資格認定的制度限制,平南藉的袁崇煥只能在平南縣,和所屬的潯州府考試才對,那他何不在平南考,而能以藤縣藉參加高考呢?難不成又是塞錢嗎?要是不塞錢,合法合理的解釋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說法,《平南縣誌》有這麼一段,大概意思是:督師因“年少犯事,被人攻訐”,故不能以平南藉參加科考。的確,當時的科考限制條件中,是有這麼一項:有案底或不良評價的人,不能科舉。為此,他只有就近去藤縣,以藤縣藉科考。

前面介紹藤縣時又說到,兩縣都有白馬村,所以,可以想像,他去藤縣報考時,必定是以藤縣白馬村人的身份,因為住地同名,地域又近,藤縣考官理所想當然的就認為他是藤縣白馬人,從而也沒有去細查,因此,用藤縣藉科考成功!這就很好解釋了這點爭議!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是天意了!

否則他要麼不得考,市井一生!要麼就得在平南考,來潯州府城桂平考,有這如果,那麼這歷史也就得改寫了!

綜觀三種說法,不難看出,袁崇煥祖藉東莞,藤縣科舉,都是不能爭的!爭議的每一個焦點,分歧,三地都能有自家合理的圓滿的解釋,細細想來,三家各說都在理!但歷史真相,只能是唯一的,最後之所以引發這樣的爭論,也就是因為他獲罪被處死了,家人受牽連,一家四散!為自保,為活命,為延續氏族血脈,全族動盪數年,這也就隱瞞了一些事情!等時局平靜,再拾起來,時過境遷,很多事實也就亂了!

督師出生地無論在哪,都不能否認,他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他後來所做的事情!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