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語音版】頭不是“月夭韭”而是“顙”文韓健暢

  • 由 終南文苑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1
簡介這顯然不是陝西人說的頭的方言發音的本義

顙怎麼讀廣東話

【語音版】頭不是“月夭韭”而是“顙”  文/韓健暢

陝西人把頭叫“sa”,不少人把“sa”字寫作“■ ”。但事實上,頭不是“■”,而是“顙”字。

“■”“■”或者“ ■”字,俱從“■”字。《中華大字典》戌集“韭部”對“■”的解釋是“惡也”。“■”的本意為惡,齷蹉、骯髒、混亂等,不乾淨不整潔也是惡,是環境的惡劣,而由此生髮出來的所有字便也有了相同或者相近的含義。

翻閱《中華小字典》,其對“■”字的解釋是“乃肉雜也”,與擸■義通。而“擸■” 即垃圾也。《吳趨風土錄》:諺雲:乾淨冬至擸■年。按《集韻》:擸■,和攪也,省筆作拉■,以箕斂取穢雜之義。穢雜多塵,故字亦從土作垃圾。從轉註可以愈來愈清楚地看出,“■” 字從月從“■”,總是和肉雜、垃圾同義。這顯然不是陝西人說的頭的方言發音的本義。頭怎麼能是一堆垃圾呢?但是,民間通常發音所說的“sa”字應該是哪一個字呢?

原來這個字古人使用的已經很普遍了,這就是“顙”字。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釋“顙”,頟也,見《說文》。按《六書故》雲:“頟上為顙。”又有“頰”的意思,再就是“叩頭也”。《公羊·昭二十五年傳》:“再拜,顙。”{注}顙者,猶今叩頭。又釋“頟”謂:顙也,見《說文》。也就是說,“顙”同“頟”,即今人說的額頭。古人禮儀的“顙”就是今人的“叩頭”。古人重禮,在很多重要場合和儀式中,“顙”的動作是屢屢可見的。

《儀禮·士喪禮》第十二:“主人哭,拜稽顙,成踴。”這“拜稽顙”就是跪拜時以額觸地。那麼,稽顙是怎樣的一種禮儀?《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九拜之一,其施行規定是:要先拜,即跪而拱手,而頭亦俯至於手,與心平,這叫拜手,或拜。然後拱手下之於地,而頭亦下之於地。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手在膝前,頭在手前。頓首施行的方式與稽首大體相同,差異者,稽首是頭緩慢至地,而頓首是頭急遽抵地。

這樣的稽首、稽顙禮節,在我們關中鄉間至今還保持著。靈柩入殮,抬出房屋,在門口祭奠。孝子們依次排定,主殯者揚聲高呼:“一叩首!”“再叩首!”“終叩首!”孝子則隨著主殯者的號呼稽顙到地……

清人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二十七對“顙”有更深一層的解釋,桂馥引文的意思是說,顙就是頟,頟也就是額(今人的額頭)。顙的別名叫揚,揚有時又叫廣揚,因為顙的形狀貴寬闊、高廣,所以叫廣揚。《廣雅》《小爾雅》和楊雄的《方言》解釋頟也都是同樣的意思——頟就是顙。在清人桂馥時代,山西一帶的人把顙叫頟,山東中部的人叫顙。且山東中部叫顙很早,並且有來歷,《孟子》就說“其顙有泚”。另外,據我所知,江南常熟一帶也把頭叫顙,只是顙的發音短促而下墜。這個顙的動作就引起了清代常熟學者王應奎的注意。在《柳南隨筆》卷一里,王應奎道:“《檀弓》:‘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陳澔《集說》雲:‘稽顙者,以頭觸地,哀痛之至也。稽顙以致哀於親,拜以謝賓之來弔。”

杜甫的《義鶻行》中有“巨顙坼老拳”語,此處的“顙”亦指蛇頭;蛇頭大,所以叫“巨顙”。杜甫自認是“杜陵野老”,所以平常說的或許就是關中方言。雖然,唐代的關中方言並不是今日的關中方言,但有些詞還是保留下來了,“顙”就是保留下來的身體稱謂之一。

陝西人把頭叫顙,在明末清初王弘撰《山志》初級卷六也可見:“王允寧先生,為人長大白皙,闊步廣顙,議論慷慨激烈。”這裡的廣顙是說王允寧頭大,或者是大奔顱,但關中人一般把頭大的人不叫大頭,而是直接叫“大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