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 由 清小華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21
簡介新雅同學在“閱讀中國文明”系列講座上但在大學為非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國文明課,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現在的小孩似乎普遍對歷史課沒有太大興趣,而且讀歷史必須要有比較大的閱讀量,這就更讓大家望而生畏了

甘字少一橫是什麼字

大學生活狀態應該是怎樣的?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老師

此前與同學們分享了他的感悟

跟清小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

大學生活:讀書、玩與戀愛

Q

最近有關“內卷”的討論非常熱烈,我們也特別好奇如果甘老師“穿越”到零字班的時代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老師覺得今天應該怎麼去面對快節奏、高競爭的生活呢?

我懷疑“內卷”這個詞現在可能有點被濫用了。

我這學期幾次在課堂上說,刻苦學習是做學生的本分,這不等於“卷”。同樣,學生考試希望考出最好分數,這也不是“內卷”,這太正常了,難道要學生考試都爭取最低分數嗎?

真正的“內卷”是你對所有課程和所有學習都沒有興趣,但是你卻仍然要拼命去拿最好的成績

,完全只是為績點而績點,這個過程一定很痛苦而且很沒勁,這才叫“內卷”。不能把同學認真學習就叫做“內卷”,這是錯誤的。所以我覺得今天可能有點把“內卷”亂引申了,這會形成很大的誤導。但我確實特別能理解你們現在的處境,如果我個人“穿越”到本科階段,我也不敢說我就比你們應對得更好。不過我的性格比較反叛,會比較討厭現在園子裡普遍的那種焦慮氛圍,可能會選擇經常去圓明園這些地方看自己想看的書,所以我現在老建議你們多去圓明園走走,不要老悶在清華園裡,成天只待在這個園子裡眼界會很小。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Q

那甘老師覺得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是理想的?

真正的學習應該要有比較多的快樂。

我覺得我們以前,讀書就是玩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無非就兩部分,一部分是玩,一部分就是讀書,而讀書和玩是一體的,這是非常有趣的一種狀態。讀書一定要特別“樂”。你當然也有讀不懂的時候,這非常正常。我們那時候把讀書看作生活最有趣的一部分,常常讀得廢寢忘食,同學之間成天爭論,我們在北大讀書時的最大樂趣之一就是天天為海德格爾爭論吵架,包括一起出去玩的時候。

自己讀自己覺得重要的書、有趣的書

,而不是隻讀課堂上必須要考的那點東西,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才是對你們的成長最有幫助的。

學習不應該是一個被動的過程。

Q

甘老師經常鼓勵大家在大學期間談戀愛……

不然你們把大學當成“苦行僧生活”來過了,那也活得太沒勁了吧。大學尤其是本科階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應該充分

享受人生當中一切美好的東西,戀愛尤其是初戀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大學的時候人比較天真,大學畢業以後,人年齡越大,越世故,人的自我保護心態就更強,交朋友比本科要難。所以我說鼓勵談戀愛無非是希望你們

在本科階段能夠享受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你們要把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豐富一點。

從前這個事都不用說的,這是自然而然的。我現在很納悶,怎麼現在的大學生都過得苦兮兮的呢?我不能說績點不重要,但我心裡依然覺得,績點對學生的統治太嚇人了。大學要去想怎麼讓學生更加放鬆、開心,讓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現在績點弄得那麼細,變成了大家去競爭零點零幾,這毫無必要,對學生沒什麼好處。

我希望你們的生活可以豐富化,不要只有學習。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甘陽老師與新雅師生們一起包餃子

Q

對於談戀愛,同學們又提出了一些困惑,比如在親密關係中自己要保持什麼樣的狀態,這方面甘老師有沒有什麼建議?

你看你們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多麼得複雜!戀愛很簡單,就是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出去,才能讓對方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給你。當然有可能兩方發現不是很合適,分手是痛苦的,這也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但是不能還沒有戀愛就怕被傷害了,這不是典型的因噎廢食嘛!談戀愛是非理性行為,用這麼多理性、用理工科的思維去談戀愛,那是發神經噢!

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過程

難道還要先做個方案,像解數學題一樣……(笑)

02

通識教育在新雅

Q

在這幾年的授課中,新雅同學令甘老師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哪兒呢?

我想我們新雅的同學是比較不那麼功利主義吧。你們現在都知道新雅每年大一第一學期最重的大概是兩門課:一門微積分,一門是我給大一學生開設的《大學之道》。微積分5個學分,我這課1個學分。從功利的角度講《大學之道》這課可能太不划算了,一個學分要花這麼多時間,幾乎每週都要交作業還要小班

討論。我非常滿意的是,新雅的學生並不計較,在《大學之道》上投入很多,也很願

意接受這樣的挑戰。

我個人一直主張,本科生每個學期課要少,但是在每門課上都要下大功夫

,因為不下功夫不大可能真正體會到課程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而且我的課通常一年比一年更加重些,這課九字班要比八字班重,零字班改為2學分,因此這學期確實有點太重了,

但我希望學生能習慣,一週至少讀一本書這樣的進度。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新雅零字班《大學之道》結課留影

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困難在於心態問題

,通識課程不容易上好往往不是課本身不好,而是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難建立正常的教學心態:學生可能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專業課,老師可能認為反正這不是自己的學生,這樣就很難建立起教學必須有的師生教學共同體心態。通識課很容易被沖淡,

因為大家心態上總覺得專業課永遠比通識課重要。

心態問題

,因此上課心態和上專業課完全一樣,新雅其他老師開的通識課也都很有挑戰性,老師和同學在學習中建立了雙向認同,老師和學生都很投入地去完成課程,這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點,這是新雅書院最大的成功。

我覺得今天新雅書院最大的成功就在於確實打破了通識課不重要的問題,大家都認為這些通識課就是新雅自己的專業課

除了《大學之道》外,甘老師為六、七、八、九、零字班分別開了不同的課程(《自我·他人·社會》、《莎士比亞與政治哲學》、《古希臘文明》、《新雅美國史》),這其中有沒有什麼用意?

Q

我非常希望我們的大學生能深入地認識西方,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膚淺貶低

今天的世界仍處在西方為主導的世界中,但我們中國人至今對西方

的理解往往非常膚淺。我希望新雅的學生能夠至少相對深入地瞭解西方文明的某一部分脈絡

西方文明有幾個時代有其特別重要性,我自己也相對下過比較多的功夫,一個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所以我有一個課給你們講古希臘史詩悲劇和歷史等,一個是西方的近代早期,這方面英國特別重要(講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一方面是他們的作品本身是精品中的精品,一方面也是希望你們由此去深入瞭解英國這個非常特殊的西方民族),另外當然就是後來居上的美國,中國人包括中國大學這些年來幾乎言必稱美國,但我們對美國的認識實在是膚淺到了極點。

式地談論西方。

當然,開不同的課程也有我個人的自私因素,我不喜歡上重複的課,一個課今年講了明年我就不大想再講,會厭倦,所以一門課想隔幾年再講一次。

我開這幾個方面的課是希望我們新雅的學生至少相對深入一點地讀過其中一個方面的一些最重要的書,以後就不那麼膚淺。

很多同學都覺得新雅的人文社科通識課非常豐富,學習氛圍很好,但新雅的理科通識課似乎仍然是和全校一樣的數學和物理課,這一方面我們也很想了解甘老師的看法。

Q

,說實話這對大二分流去文科的學生有點要求太高

,壓力太大了一點,我想我們對培養方案還會再做調整。

自然科學的通識教育設計是非常困難的事

,即使美國最好的大學在這方面也不是非常成功。從新雅來說,為了分流去理工科的同學以後能夠和理工科專業接軌,我們現在確實也只能選擇讓大家能夠上不同層次的數學和物理課。但其實阮東老師和基科的老師花了很多心思為新雅設計物理學的課,

新雅現在不論理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都要必修至少五門自然科學課,兩門數學,至少一門物理,再加一門生命科學和一門資訊課

但這方面同學們的需求、口味確實也很不一樣,理科生往往還是習慣於做題的課,而且總怕新雅自己特殊的物理學課和以後理工科要求的物理學不接軌。我個人對理科的課程沒有發言權,不敢亂說什麼,不過我確實越來越覺得光是會做題並不等於培養了科學思維。如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事情。我個人非常欣賞的是美國St。 John’s College等的自然科學課程,他們大學四年是按西方科學的歷史發展以閱讀最基本科學原著的方式進行的,注重的不是計算做題。大一閱讀歐幾里得原著,大二讀托勒密,托勒密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但恰恰是要讀這個,托勒密是非常了不得的科學天才,要從錯誤中去理解什麼是科學思維;大三他們主要閱讀牛頓和達爾文,大四閱讀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非歐幾何。這個課非常好,我以前每年送兩個中國學生去他們那裡交換一年,中國同學往往一開始覺得美國學生的計算能力太差了,但跟著一路閱讀歐幾里得原著等,覺得越來越震撼而且非常有收穫。他們討論歐幾里得,就跟他們討論柏拉圖一樣熱情高漲。這類課程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沒有功利之心。要明白純粹自然科學本來就不是來“用”的。

希望理科的同學不僅滿足於做題,還能去思考物理學的道理,同時這個課對文科生也不至於太難。

你們也不要覺得這樣的課聽上去非常好,如果真的開設了大家也不一定都能接受,要有純粹追求真理的心態才會覺得非常好,如果只追求有用那這種課一點用沒有。但從思想來講這樣的課最有用。

我們現在生活在技術主導的世界,技術和科學其實不是一回事,真正的自然科學其實和哲學是一樣的,是純粹理想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03

閱讀中國文明

最近《新雅中國史八講》由三聯書店出版,我們也想接著之前提到的人文通識課建設,請教甘老師當時在設計《閱讀中國文明》這門研討課的時候有哪些考慮?我們今天要怎麼更好地思考中國文明?

現在我覺得,至少在新雅同學中,對閱讀中國文明這件事情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高的共識,特別是我們理科生也都希望新雅進一步

加強中國文明方面的課

。我們應該很老實地承認,當代的中國人,對中國文明傳統未必就比外國人瞭解得更多,說不定反而偏見更多從而更膚淺。現在西方和美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選修中國文明課程非常普遍,哈佛最熱的全校本科生課程之一就是“中國古代文明”,每年上千人選修。很可能現在西方精英大學的本科生要比我們中國的本科生對中國文明傳統讀得更多!我非常希望新雅學生對中國文明要有一些最起碼的瞭解,因為你以後可能發現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同學比你更瞭解中國,他們都上過中國文明的課,難道你不覺得臉紅嗎?如果他們說的跟你想的、認為的不是一回事,你又是否有能力跟他們討論辯論呢?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新雅同學在“閱讀中國文明”系列講座上

但在大學為非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國文明課,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現在的小孩似乎普遍對歷史課沒有太大興趣,而且讀歷史必須要有比較大的閱讀量,這就更讓大家望而生畏了。

我為新雅開設中國文明史的課,要求有兩點,雖然這個想法要求非常過分,第一個是它不是斷代史,要呈現出中國文明通史的基本情況,第二個是不僅僅閱讀中國史學家對於中國歷史的討論,我希望同時能夠讀日本和西方的中國史研究,現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尤其

需要了解這些多元化閱讀

,因為它們與我們固有的理解差異很大,差異很大就容易引起興趣和問題。

讀歷史我覺得不能讀教科書,尤其我們現在很多歷史教科書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往往是答案取向的,這種教科書讓人沒有興趣,歷史都已經有答案了,還有什麼可以去研究和追問呢?

“閱讀中國文明”這門課我們改變了這一點,我們的Seminar是以問題為導向的。

中國文明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而並不是說它就擺在那裡,讓你從中去學一點現成的答案。

你要學會去提問,去想問題。

新雅這門大二的課因此確實特別辛苦,閱讀量太大,每週學生要交作業還要討論,就是集體讀書、小班討論跟進。

這樣大家確實會很累,

但收穫也會非常的明顯

,老師備課也要花很多時間,會非常辛苦。

這比《大學之道》的量重多了。

兩年前跟我一起主持這門課的歷史學家劉志偉教授對新雅學生感到很吃驚,評價很高,說如此大的閱讀量,新雅學生不僅能讀下來,還能掌握得很好。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Q

謝謝甘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最後,甘老師能不能再給新雅的同學們提出一些建議?

希望大家

對未來能夠有非常充分的準備

,心裡能非常清楚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不要慌慌張張然後被一個個deadline推著走,最後越來越被動。我希望最好同學們

每學期少選一些課,在每門課上多下一些功夫

,從從容容地上,要領著課程走,不要被課程拖著走。特別是我們新雅的學生要養成

比較從容的氣度

,不要成天待在清華這個園子裡,現在這個院子裡的空氣都是緊張的,多去圓明園、頤和園、香山還有故宮、北海這些地方走走看看,你就會覺得

天下大得很,心胸也要大。

編輯|龔昕冉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Q

為了認清通往清華的路

快把清華招生

甘陽:刻苦讀書並不等於“內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