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象思維(90)譬稱型式

  • 由 象思維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12
簡介現在談比喻,根據本體、喻體、比喻詞三個外在結構元素出現的情況,把比喻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借喻

像字可以組什麼詞

現在談比喻,根據本體、喻體、比喻詞三個外在結構元素出現的情況,把比喻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借喻。由這三種基本格式擴充套件,比喻還有很多變式:博喻、擴喻、連喻、引喻、曲喻、倒喻、對喻、回喻、互喻、反喻、逆喻、較喻、提喻、進喻、縮喻……等,說明比喻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對這些進行深入研究,該是修辭學的興趣所在,順著論證視角,還是先從明喻、暗喻、借喻三類入手,考察其基本情況,然後再看看其他特殊情況。

01

明喻

明喻,本體和喻體共同出現,而且兩者之間由比喻詞加以連線,三元素齊全構成的比喻,叫做明喻。比喻詞有“像、好像、像……一樣、似的、如、如同、好比、彷彿、猶如……”等,比喻詞相當於明白告訴你,這是在打比方,是謂明喻之“明”。

例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猶”是比喻詞,這是明喻的語言標誌。喻體是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子貢拿它來說明本體:孔子高不可及。本體和喻體構成了論證關係。如果說孔子高,高,實在是高!除了情感態度,沒說明什麼,一打比方效果就不一樣了。

象思維(90)譬稱型式

攝影 駱善新

02

暗喻

明喻是用比喻詞明言以告,這是在打比方。暗喻則相反,不把比喻當作比喻,而是當作實有其事來陳述,於是把比喻詞換成了“是、做、成、為、成為、變成、等於、當作是”等,直接構成本體和喻體的比喻關係。

例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道德經52》)。老子把天下之“始”比喻成“母”,直接用“以為”把始當成母,生養萬物。

暗喻或者乾脆直接省去比喻詞,讓本體和喻體無縫對接,讀者可以領會兩者之間的相似點。

例如,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得(李斯《諫逐客書》)。太山與江河是喻體,王者是本體,沒有連線詞,兩個喻體連用,本體的出現很自然,增添了一定的說服力

又如,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傳》)。

狡兔-高鳥-敵國

走狗-良弓-謀臣

死-盡-破

烹-藏-亡

一一對應,構成了細緻的論證關係。這類暗喻,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幾乎可以視同一體。

象思維(90)譬稱型式

作畫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區域性)

03

借喻

借喻,指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兩者的比喻關係不是很明顯。

例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鴻鵠,天鵝,飛得很高,翱翔萬里;燕雀,小鳥,飛得不高,視野不寬。這裡顯然不是在比較兩種鳥,“志”字一出,說明是在講人的志向,因為借喻隱去了本體,所以理解的時候需要把本體還原出來。引文略去了話語背景,陳涉與傭者對話,談及志向,話不投機,陳涉遂發此感慨。

直接的語義是,目光短淺的傭者你怎能知道我陳涉的偉大志向!陳涉意在天下的躊躇滿志,躍然紙上!這個借喻的複雜性在於兩個本體同時消失,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也正因為本體隱去,燕雀與鴻鵠的巨大反差,反而可以超越具體物件獲得更普泛意義上的的理解,特別適合激發年輕人或奮鬥者的豪情有為。

04

喻之辯

以上是根據比喻的本體、喻體、比喻詞三要素是否出現的情況,區分為三種型式;從比喻的功能看,還可以區分為描寫之喻跟論述之喻。在記敘類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中,比喻是為了描寫的形象生動。例如《詩經·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而在議論過程中使用比喻,則有論證的功能。

《潛夫論·釋難》庚子首先發難:堯和舜有各自不同的道德水平,不可能兩全其美,實際上不就如同韓非子的矛盾之說嗎?庚子顯然是對堯舜禪讓之事有異議,不便直說,引入了矛盾這個比喻試圖說明堯舜是不能兩全的。面對這樣的詰難,該怎麼辦呢?

潛夫反駁說:矛是攻擊性武器,其特性是為害,盾是防禦性武器,其特性是護利,它們互相對立不能兩全,這本來是器材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堯舜之間,是人事問題,完全可以相互成全,並不是矛與盾的關係,兩者不屬於同類。這樣就點中了庚子的穴道:既不知道疑難的癥結在哪裡,又不知道他們屬於不同類。如此則把矛盾之譬推出了門外,堯舜俱賢,非矛盾之說。

象思維(90)譬稱型式

攝影 楊柳青

為了進一步說明堯舜俱賢,潛夫也用譬稱來講道理。堯舜之德,好比成對的蠟燭先後點燃照亮了幽暗的室內,先點的蠟燭已經照遍了所有地方,而後的蠟燭點起來則更加明亮了。這並非是先點的蠟燭闇昧而後點的蠟燭亮堂啊,恰恰是兩支蠟燭互為照耀而大放光明,兩位聖人相得益彰,從而共創天下太平的豐功偉績。

由此得出結論:是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這兩個比喻很有意思,預設著自明的結論:要靠雙翼齊飛,要靠四足合力。不挑明,留下了想象空間,成為警句流傳。結論的表達方式先用譬稱,轉而揭示意義,眾多賢良美德相彰,齊心合力可達無極之境。堯舜兩美,就是最好的榜樣。

又有一位伯叔插話表示反對。韓非採用矛盾的比喻,其意就是不可兩立,正可用來詰難堯舜不能並立之勢。而潛夫卻大論矛與盾本性的利與害,不也喪失譬喻的本意了嗎?這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發難。

潛夫說:夫譬喻也者,生於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真也。譬喻所假之物就是喻體,這裡討論喻體的是與否,文與真,涉及非同類不可推的問題,如前所述,技術與人事不同類,不可推類。後文接著說:問陰對陽,謂之強說;論西詰東,謂之強難。在討論過程當中,自覺地反思方法論,這是一個難得的案例。

譬稱在議論運用中,還有更復雜的情形。請看《博喻》。

為您連結

象思維(89)相似性

象思維(88)譬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