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

  • 由 米小兮自愛昭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4
簡介博物館所代表的社會和歷史記憶,讓旅遊者暫時地回到過去或重溫歷史,經歷另一種異質的文化與生活,由此銘記歷史、展望未來,不同型別的旅遊者透過對博物館的感知、認識、理解和轉換可以建構和完善自我的遺產體系,獲得對於地方文化或“他者”文化的認同,從而

監理16字方針是什麼

旅遊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是不同於日常生活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旅遊被人類學者視為一種影響人們的文化心態和精神世界的活動,是一種現代“朝聖”,具有某種深刻的精神含義,基於旅遊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旅遊儀式論”審視與探討博物館旅遊體驗。

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

試圖從本質上揭示博物館旅遊活動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與社會內涵,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或城市文化的象徵,詮釋並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個性與特徵,博物館是一種具有特色的重要旅遊資源,是遊客嚮往的文化地標、旅遊景點,比如巴黎的盧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等,從中外旅遊的發展歷程來看文化性的觀光產品始終是世界旅遊市場上最具吸引力的產品,而博物館正是這種吸引力和凝聚力最集中的表現。

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

博物館旅遊的本質屬性是一種文化活動

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是博物館旅遊的靈魂與核心,無論是參觀博物館的周邊環境、建築設計,還是觀賞博物館收藏展示的各類歷史文物、藝術珍品等,對遊客來說都是一種認知性的審美體驗,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旅遊者在博物館透過審美體驗所獲得的愉悅這種審美愉悅的體驗過程,是一種擺脫了利害感和功利性的特殊心理享受,根據旅遊儀式論,博物館旅遊有著“閾限前(分離:出發前的準備)—閾限期(過渡:參觀博物館的過程)—閾限後(融合:參觀結束後迴歸日常)”的三段式“儀式”結構。

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

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來看

博物館旅遊都滿足格雷本提出的“世俗—神聖—世俗”的三段論結構,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即為“神聖”,其中,脫離世俗的“閾限期”是參觀博物館過程的核心與關鍵階段,閾限狀態,正是博物館旅遊中的狀態,旅遊者經過短暫的不同以往的經歷達到一個神聖的“高點”這一階段具有象徵意義上“神聖”的“閾限”意義,是完全脫離日常生活的“神聖的旅程”,是神聖的旅遊體驗,博物館作為一種高品位的文化旅遊資源,為旅遊者提供的是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審美享受。

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

滿足的是旅遊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進入盧浮宮的旅遊者,期待能夠近距離一睹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走近秦始皇陵兵馬俑為的是體驗曾經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的雄偉和威嚴,博物館展品或場景所體現的歷史價值、美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獨一無二性會讓參觀者產生虔敬感,由此昇華出崇高的宗教式的情感,同時得到精神的昇華,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館旅遊的主要動機,博物館滿足了旅遊者對“神聖旅程”的追求,參觀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朝聖”。

參觀前與參觀後皆為“世俗”,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居中

博物館所代表的社會和歷史記憶,讓旅遊者暫時地回到過去或重溫歷史,經歷另一種異質的文化與生活,由此銘記歷史、展望未來,不同型別的旅遊者透過對博物館的感知、認識、理解和轉換可以建構和完善自我的遺產體系,獲得對於地方文化或“他者”文化的認同,從而建立新的地方感,因此,博物館旅遊可以被視為一種帶有“儀式行為”的活動,旅遊者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度過“神聖的時光”,經歷從世俗上升到神聖的過程,獲得某種深刻的文化體驗和審美享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