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重其文德之光華

  • 由 中工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3
簡介它分為前朝和後廷兩部分,前朝主要建築有中軸線上的三大殿(永樂時名“奉天”“華蓋”和“謹身”,嘉靖時更名為皇極、中極和建極,清順治時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東西兩側的文樓(清稱體仁閣)、武樓(清稱弘義閣)、文華殿和武英殿

廡組什麼詞

——紫禁城的規劃之道

【光明學術筆談】

紫禁城規模恢廓,意象深遠,是世界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群。它分為前朝和後廷兩部分,前朝主要建築有中軸線上的三大殿(永樂時名“奉天”“華蓋”和“謹身”,嘉靖時更名為皇極、中極和建極,清順治時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東西兩側的文樓(清稱體仁閣)、武樓(清稱弘義閣)、文華殿和武英殿。後廷主要建築有中軸線上的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和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兩大建築區構成了紫禁城的基本格局,既繼承了傳統宮城的規劃之道,又依據時代和文化變遷有了昇華與發展。

前朝的文武建築分佈與道德價值觀

三大殿又稱三朝,沿襲周代的宮室制度,指外朝、治朝和燕朝。外朝是帝王辦公和舉行大典的地方,治朝是帝王與群臣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燕朝是帝王燕寢的地方。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外朝朝門外設有嘉石和肺石兩塊石頭。《周禮·大司寇》記:“以嘉石罷平民……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慾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設於朝廷門外左邊的是嘉石,右邊的是肺石。設嘉石的目的是使有罪過但還沒有觸犯刑法的人跪在上面,以令其悔改。立肺石的目的是讓有冤屈而越級上告的百姓,站於石上三日,證明不妄言後,就會有官員出來查問案情。

歷代在繼承周代“五門三朝”制度時,這兩塊石頭雖然沒有被保留下來,但卻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而且深遠地影響了紫禁城的規劃格局。西晉建立直訴制度,在朝堂外懸設登聞鼓,允許重大枉屈者擊鼓鳴冤。唐宮城承天門朝堂外東置肺石,西設登聞鼓。唐玄宗建大明宮時,於含元殿前建鐘樓和鼓樓,則把二者演變為配樓的形制。宋代繼承唐宮闕之制,於殿庭左右設二樓,金中都仿北宋汴京,於千步廊南東建文樓,西建武樓。元大內繼承了這一制度,蕭洵《故宮遺錄》雲:“左右有文、武樓與廡相連。正中為大明殿。”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解釋說:“鐘樓又名文樓……鼓樓又名武樓。”可知,金代和元代的文武二樓,實際上就是唐宋時代的鐘鼓二樓。

明紫禁城文樓、武樓承襲元制,建於正殿奉天殿左右兩側,但與前代文武二樓卻有著本質區別。我們現在看到的太和殿前東西兩側聳立著兩座重簷樓閣,東曰體仁閣,西曰弘義閣,形成東西對峙拱衛正殿的格局。體仁閣原名文樓,弘義閣原名武樓,建於永樂十八年,是正殿奉天殿的兩座配樓,直接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南京紫禁城的文武二樓之名。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文昭閣和武成閣,清初順治時才更名為體仁閣和弘義閣並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發現,明代之前正殿兩側雖然有文武二組建築,但並沒有強調文與武的特質,而是把它看成是鐘樓和鼓樓的形制,在整個宮城和都城中是孤立的。而明代則強調了文武兩組建築,而且還於文武二樓後建文華殿和武英殿,並與北京城的崇文門和宣武門遙相呼應,形成了新的城市佈局特點,即以中軸為準把城市分成東西文武對稱分佈的格局。當我們從北京城整體佈局來把握時,會發現以中軸線為基準,屬文的建築位於東方,如文樓、文華殿和崇文門,屬武的建築位於西方,如武樓、武英殿、宣武門。甚至連國家中央官署機構的設定也是以中軸為準按文武來佈置的,中軸以東設吏、戶、禮、兵、工部及鴻臚寺、欽天監等機構,主文;以西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刑部、太常寺、錦衣衛等機構,主武。

這種文武兩組建築分佈實際上是古代官僚體制的反映,舉行朝會大典時,文官站在東邊,武官站在西邊。《新唐書》記:“武班居文班之次入宣政門,文班自東門而入,武班自西門而入。”《明會典》明確規定:“文官侍立,位於文樓之北西向;武官侍立,位於武樓之北東向。”清代不僅繼承了這種文武建築格局,而且將之提升,上升到道德價值觀的高度。順治二年改文昭閣(文樓)為體仁閣,武成閣(武樓)為弘義閣,這賦予了前朝建築新的寓意。《周易乾鑿度》曰:“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事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符合東方屬文配仁,西方屬武配義之說,而體仁出自《周易》“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弘義出自東漢班昭《女誡》“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即體現了實行仁道、弘揚正義的儒家精神。

仁、義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不僅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而且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提倡仁德即文德,推行仁政。義,意味著“正其義不謀其利”“見利思義”。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文武兩組建築,經過清代的更名,彰顯了前朝建築道德價值觀層面的意義。

後廷的乾坤建築分佈與宇宙認識觀

後廷最重要的建築是位於中軸上的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乾清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在明代,坤寧宮面闊九間,進深三間,中間開門,與清代的形制不同。清代,坤寧宮是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將正門開在了偏東一間。位於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的交泰殿在明代形制獨特,上圓下方,屋頂形如傘蓋。交泰殿按前三殿和王府之製為穿堂,又稱圓殿。永樂帝仿南京宮殿之制建立紫禁城,於乾清、坤寧之間建有穿堂圓殿,以其形制,稱為中圓殿,嘉靖時才將中圓殿更名為交泰殿。

乾清、坤寧之名,出自《周易》和《道德經》,《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圜……坤為地,為母”,《道德經》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清是明亮的意思,故《中庸》稱天“高也,明也”;寧有積聚、貞固不動之意,故《中庸》稱地“博也,厚也”。天高明,故正大光明;地博厚,故厚德載物。

在我國古代的傳統認知裡,乾和坤是古人認識宇宙極為重要的兩個詞,乾具有創始的作用,“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元是指宇宙中的一種巨大力量,有了它,萬物才有出現的可能。坤具有創生的作用,“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元也是宇宙中的一種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萬物才能夠生出,它是順承著乾元的執行而執行的。而能否成功的關鍵則在於二者相交生出的泰卦,所以泰卦之象是乾卦與坤卦的合一,《易·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助天地之宜。”古人從中體會到要掌握時機,善於調理,以成就天地化生萬物的機宜。紫禁城後廷的乾坤建築分佈就反映了古人的這種宇宙認識觀。

(作者:王子林,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