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 由 豫記 發表于 籃球
  • 2021-11-26
簡介韓成章丨文熊耳山南因襲千年的裸浴文化當熊耳山北的人,關門閉戶在屋旮旯裡使用木盆木桶盛水洗澡,生怕被人瞧見

老鸛河怎麼讀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句俗語說的是相隔十里百里的兩村風俗有差別。而在盧氏,熊耳山將縣城一分為二,一山之隔,南北兩邊的民俗風情就有許多不一樣。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韓成章丨文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熊耳山南因襲千年的裸浴文化

當熊耳山北的人,關門閉戶在屋旮旯裡使用木盆木桶盛水洗澡,生怕被人瞧見。由於洗澡不便,月兒四十難得洗一次澡,即是暑熱的夏天,婦女們也不敢到河裡露天洗澡。

而熊耳山南的湯池早已燦爛著裸浴文化。

湯河溫泉是千年古泉,光緒版《盧氏縣誌》記載:“湯池在熊耳山足,夏可燻雞,冬可沐瘍。”

湯河的裸浴民俗古已有之,具體什麼時間出現已無從考證。湯河人祖祖輩輩男女老幼,不管颳風下雨或冰天雪地,去湯池洗澡養成了習慣。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湯河人勞動歸來,一絲不掛赤條條跳入飄散著白色熱氣的湯池裡,渾身松馳舒爽。

頭頂是藍天白雲般的穹廬,身後山上樹林裡不斷傳來蟬鳴鳥語,前邊清澈的鸛河水潺潺流淌,天人合一的原始風貌呈現在熊耳山腳下。

這一獨特的裸浴民俗,因襲了上千年。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過年,背祖宗回家過年

我的祖居地在熊耳山北,“若問祖上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上即來自洪洞大槐樹。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過年習俗,在正堂貼的牌位上寫:“韓門歷代祖宗之神位”。過年著重過臘月三十這一天。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熊耳山

除夕晚上大哥喚我們兄弟三人一起到老墳上跪地燒紙焚香,放鞭炮,口裡默默唸唸叨:過年啦,恭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點燃一根香捧回家插到香爐裡,磕頭作揖。初一五更做年夜飯,把煮熟的餃子先盛一碗敬獻到當堂神位前,點燃香燭敬神,放鞭炮,然後一家人才開始圍坐吃飯。

我在熊耳山南的瓦窯溝鄉工作期間發現了不同的過年風俗,過年著重過臘月二十八這一天。

當地人在“雞不叫,狗不咬”的半夜時分,去墳上接祖宗回家過年,到墳前畢恭畢敬地弓背彎腰屈膝,作背的姿勢,意思是背祖宗回家過年。年夜飯不吃餃子,而是吃米飯。正堂上貼“天地君親師”牌位,除了“親”和我老家相同,還敬“天地君師”,並且把天地君放在親前,這是一種大為不同的文化信仰啊。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辦喪事喝不喝酒,山南山北大不同

熊耳山南的喪葬、上墳習俗和我老家也多有不同。

老家無論物質匱乏的過去,或是生活寬裕的現在,也無論誰家有錢沒錢,辦喪葬事從來不待酒。飯可以簡單一點,也可以豐盛一點,但絕對不喝酒,甚至視喝酒為大忌。打墓、抬棺、掩土這些活,幫忙認誰都主動幹。

清明前上墳,在墳上覆蓋的草木枝葉上綁事先剪好的白紙條,再往墳上添幾鍁土。

瓦窯溝人辦喪葬事,飯菜可以簡單,歷來大都是一鍋豆腐湯。上歲數的人開玩笑說“啥時叫吃你的豆腐湯?”意思是你打算啥時候死。罵人則說“吃你豆腐”,是咒人早點死。

但酒一定要喝,而且要大喝。確定八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號稱“八仙”,專門負責打墓坑、抬棺材、填墓坑。

吃飯時頓頓待酒,還要把酒拿到墓地,八個人分組幹活輪流喝酒,下葬掩埋回來,拉開架勢再放開量喝。主人人緣好壞,看看喝酒的熱鬧程度就知道啦。和主人關係近的人,喝起酒來特別起勁兒,為主人鬧酒“助興”。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鄉里一位退休幹部父親去世了,我去弔唁,看到喝酒的場面,大惑不解,向人詢問,回答說:“家裡死了人感到晦氣,百天之內,無人上門兒,死氣沉沉,主人也不能到別人家去。趁現在人多,讓幫忙人開懷暢飲,吆喝吆喝,鬧騰鬧騰,以驅除晦氣”,原來如此。

瓦窯溝人上墳風俗則比較簡單,時間也是清明前,最遲不能晚於清明節。把紙條的一端綁成一撮,繫於木棍或竹棍上,插在墳頭完事。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連種地姿勢都不同,

這真是在一個縣嗎?

熊耳山南北鄉村文化習俗不同,還表現在方方面面。

幹農活方式不同。

山南瓦窯溝人祖上大部分來自荊楚之地,受戰亂影響,他們沿漢水、丹江逆流而上,遷移到了這裡,某些習俗保留了下來,如下地幹活、收莊稼、上山打柴採藥總要腰裡緊一根繩,戴上斗笠,拿上砍刀,背上揹簍;用一頭水牛耕地。高河、胡家坪、龍泉坪、下河人就是這種習慣。

熊耳山北人種地送糞、收莊稼、擔東西用籮筐、籮頭,上山砍柴用斧頭,挖藥用挎包;套兩頭黃牛耕地習以為常。

住的房子不同。

熊耳山南的獅子坪、雙槐樹、五里川、瓦窯溝、湯河朱陽關屬伏牛山區,雨水較為豐沛,氣候溼潤,林木茂密。

舊社會窮人蓋不起瓦房,就用木頭架在土牆上苫上草,搭成茅草房、茅草棚、草菴子居住,就連有些寺廟也是用茅草苫蓋的,馬連就有一個草廟村,五里川、瓦窯溝各有一個叫草廟的地方,瓦窯溝還有一個居民組叫茅屋,可見過去茅草房很普遍。

熊耳山北,屬於崤山山系,多紅土丘陵,氣候乾燥少雨,過去窮人多住窯洞,討飯的在廢棄的窯洞裡棲身。至今,文峪、范蠡、城郊、沙河、杜關、官道口還遺留有不少殘破的窯洞,不過無人居住了,極少數用作牲口圈和放置雜物。

閨女回孃家禮節不同。

農曆六月六,熊耳山南,這天出嫁閨女要回孃家探望父母,去時帶上新麥面蒸的白饃,裡面包上紅糖,蒸成桃形,寓意祝父母健康長壽,外加配什油炸麻糖,另外還要給雙親送上過夏天穿的新衣服新鞋,名為“望夏”。

農家剛收穫了麥子,要改善一下生活做點美食,將六月六作為僅次於端午的節日來過,把端午餘留的黍米包成槲包。平時捨不得吃油,這天要奢侈地下鍋,炸油條、油饃、菜角角。

熊耳山南北風俗大不同,確定是在同一個盧氏嗎?

熊耳山北,這天則和平時一樣,並不改善生活,只是已故父母的出嫁閨女回到孃家到父母墳前焚香、燒紙、化錢、奠湯,名為“奠湯”。

溝溝灣灣叫法不同。

盧氏群山簇立,溝壑縱橫。熊耳山南北對山谷叫法大為不同。南面叫作“溝”,湯河有義節溝、梧鳴溝、柴家溝、高溝;五里川有魚塘溝、南雨溝、黃耀溝、青石溝、路溝;朱陽關有王店溝、澗北溝、衙役溝、豐衣溝等等。

山北面叫作峪,譬如粗谷峪、卜象峪、南孟峪、北孟峪、連昌峪等。同樣是山溝溝,叫法不同,只有瞭解鄉風民俗的人,才懂得其所指向,不至於鬧出笑話。

熊耳山南北對河流繞山轉灣形成的聚落叫法也有差異。南邊多叫“坪”,諸如湯河沿岸的新坪、魏王坪、高裡坪、底裡坪;五里川老鸛河沿途的李子坪、雷家坪、橡子坪等。

熊耳山北洛河沿岸轉折處多叫“灣”,如黃家灣、寇家灣、徐家灣、雞灣、雙龍灣、東灣子、西灣子、小灣子、祁寸灣、麻家灣等皆是。

熊耳山是老鸛河和洛河的分界限,也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兩面山川地貌和氣候有明顯差異,歷史上人口構成來自不同區域,於是形成了風土民情的多元化。

隨著人口的流動、文化的交流和時代的進步,南北民俗文化漸趨融為一體,差異的存在讓民俗文化更為豐富。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簡介

韓成章,退休公務員,在鄉鎮工作三十餘年。愛好文學欣賞和攝影。曾在《鄉鎮論壇》《河南日報農村版》《農業農村農民》《奔流》《夕陽燦燦》《三門峽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和攝影作品。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新增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新增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yujimedia@163。com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