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 由 楚山居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30
簡介這裡的“像”是書寫者要像演戲一樣的去體察每一次入筆,每一次筆尖觸碰到紙面發生的意外的效果,二王的字、顏真卿的字之所以被奉為神品,正在於這種基於用筆之妙而產生的意外效果,學習者往往很難重現那種形狀、出現那種意外的神來之筆,這一方面受筆法所限,

階的拼音怎麼讀音怎麼讀

上一期完成了前五位一等獎作者的介紹,下面介紹後面五位作者。

6周崇鳳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這副歐體楷書作品以書寫白居易的《琵琶行》獲獎。從圖片看行筆不是很快,可能用紙偏生。作者靜心書寫,一絲不苟,可想其揮運之時的運筆感覺。當年沒有今天展覽體的套路、形式,這副字看上去質樸親切,耐人尋味。雖然沒有突破歐體窠臼壁壘,但在那個時代,身處軍營,作者的歐體創作能力也非常之高了。

最重要的是,這麼多字,沒有錯字漏字等硬傷。透過林岫女士的序言,這次比賽刷下來了好多抄錄有誤、錯字漏字的作品,即使這些作品筆墨技巧、謀篇佈局非常好。

網路上沒找到該作者的作品,只知道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丙戌金石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

7張林文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天地有情留正氣 江山無恙慰忠魂

這幅獲獎的碑體行書作品剛柔並濟,用筆可謂是入木三分,可以想象書寫時羊毫的筆尖扎著紙在紙上游走的感覺。在字的空間處理上,大部分字大開大合,比如上聯“天”字的兩橫距離非常近,撇和捺各具姿態。“地”字的外輪廓連線是平行四邊形,字形扁,呈橫式。“有”字取縱勢,然上開下合。“情”字何解?左右相望,隔水初逢,上密下疏,下面區域大面積留白。“留”字收成一團,指向“情”字下面的白。“正”字不正,與“留”同大。

下聯“江”字呈橫式,留的白極有味道。山字沒有一個筆畫是正的,最後卻有不正之正的穩定性。“無”的三條橫形態不一,四個點中間兩個收,邊上兩個散。最後一個點重,呼應“恙”的第一個筆畫。“恙”字下面的“心”左放右收,留白極其誇張。“慰”字左收右放,以平衡上面的“恙”字。“忠”下面的心與“恙”字不一樣的處理,空間留白具有流動感。“魂”字左右結構,在疏密收放上確處理成上下結構的感覺。

作品以大篆的線條寫就,非常高古,黃賓虹先生的篆書就是這種線質。今人著迷!

下圖是作者近期作品。讓人大跌眼鏡!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前期的那種入木三分、乾乾淨淨的線一下換成這種“泥沙俱下”“飛沙走石”的線,還真有點難以接受。這種線失之於野,失之於燥,失之於薄,失之於狂、失之於怪,失之於不觀摩碑帖。我甚至懷疑是兩個人的作品。一個人怎麼會從那樣的高度掉落下來呢?老先生在自嗨的路上狂飆已久,還能回來嗎?

附評:

〔好多八九十年代成名的老一輩書法家,好多已經“泯然於眾人”,雖然有人靠著過去的成功維持著書家的體面,但在書藝上已經被後起之秀所追趕超越。書法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人在自己的舒適區待久了,不再苦心孤詣地臨帖學習,一味任性恣情,那終會被歷史遺忘。只有那些在書藝上孜孜以求,堅持在傳統的基礎上開拓的書家才有可能被歷史記住。

歷史肯定是無情的,大浪淘沙,亦淘盡英雄,何況一位書者?一個時代能為歷史記住的最優秀的書法家也就那麼幾位,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沒有塔尖以下的基石,塔尖也不會存在。再看體育運動,歷史會讓我們記住姚明、劉翔、c羅、梅西、博爾特等頂尖的運動員,但誰又能說其他人不重要呢。沒有其他人眾星拱月的映襯,哪能顯出明月的光輝!乃嘆“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然而,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一個人既要有力爭上游不甘平凡的精神,也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恆心,非此不足以體現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要做綠葉也要做一支迎風招展的、泛動著生命光華的葉子。〕

8鍾顯金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

如果看真實作品的話,這幅字肯定會很震撼的,化成巴掌大小的圖片無疑減弱了作品的氣勢。這幅字在結體上四平八穩,沒有刻意擺佈,具有漢碑的正大氣象。透過圖片,感覺有好多李瑞清式的用筆,個人不太喜歡。

作者2017年的字是這樣的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不知道老爺子多久沒臨帖了。

9傅山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後赤壁賦

這是傅山在旅順服役時的獲獎作品。以魏碑《張玄墓誌》為宗,用筆一絲不苟,中規中矩。因為圖片不是太清楚,感覺上氣不是很足,就不再詳談。

作者近幾年的作品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臨褚遂良《倪寬贊》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東周列國志詩文,常用作評書作品的定場詩。

在查閱資料時,得知作者已經逝去,甚感痛惜!從臨帖及創作看,作者精心楷書、筆墨遒勁。又兢兢業業、臨池不輟,實為我輩學習之楷模!

10傅肖泉

1988年全軍書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現狀(附書法評論)

附釋文:“宿鶯啼,鄉夢斷,春樹曉朦朧。殘燈和燼閉朱櫳,人語隔屏風。

香已寒,燈已絕,忽憶去年離別。石城花雨倚江樓,波上木蘭舟”。

這幅作品放到現在都毫不遜色於蘭亭獎的行草書。作者深諳草書的用筆與結體。在應用草書元素方面,上至大唐張長史,下到明清徐渭、傅山、王鐸都有所取。可以窺探到作者學書天賦非常高,筆性當然也非常好。對飛白的運用爐火純青,從巴掌大的照片上就能感受到作品給我們帶來的強烈視覺衝擊,如果是觀摩真跡,更會令人回味無窮——

那種飛白輕盈的、飄渺朦朧的、若即若離的、似有似無的筆觸非常動人。從溼筆到枯筆轉換時手上的感覺也非常美妙——若不練字是體會不到的,那些多少年只抱著一本楷書字帖、或者自己隨意書寫的書法愛好者是體會不到的。因為缺少用筆的技巧而導致這部分人很難體會到到筆尖在翻轉換面使轉時的感覺。再者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對書法史的發展脈絡知之甚少,識見淺顯之故,很難接受不符合自己審美定勢的作品。眼界不提高,審美不改變,技法不深造,就不能真正去欣賞一副好的精彩作品。

該作者也找不到相關資訊了,很遺憾。三十多年了,只有這本書的記錄可查可考,也不知在作者身上發生了什麼?或者改名了?如果有人瞭解,可以評論區裡告知。

附評:

〔我很贊成的一句話就是“不會寫就不會看”,這可能傷害到一部分人。很難想象一個不懂書法的人能看到王羲之真正的美。王羲之作品之所以經典,除了表面上的型以外,還有今天人們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去苦苦追尋的失傳已久的魏晉筆法。沒有人能把一副經典作品真正寫的像!這裡的“像”是書寫者要像演戲一樣的去體察每一次入筆,每一次筆尖觸碰到紙面發生的意外的效果,二王的字、顏真卿的字之所以被奉為神品,正在於這種基於用筆之妙而產生的意外效果,學習者往往很難重現那種形狀、出現那種意外的神來之筆,這一方面受筆法所限,第二個方面受工具材料的限制,再次畢竟我們不是作者本人,即便作者本人再寫一遍也很難與之前的作品“像”。清醒後的王羲之不就投筆長嘆了嗎!王羲之再也沒能寫出《蘭亭序》,以此論推,顏真卿也不可能再寫出那樣的《祭侄文稿》,蘇東坡也再也寫不出《寒食帖》,這種神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現在看好多人的書寫多少年風格不變,原因就是缺少魏晉時期的“真”。高手在每一次隨機而發、因勢賦形之前心存有“意”。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魏晉士人大談老莊之學、有服用金石丹藥的習慣,因藥性之故,體內燥熱,故而有羲之東床坦腹以散熱,其實很正常。如果我們穿越回到那個時代,覺得他們就是一群“瘋子”。而只有在這種“佛道之學”的文化土壤下才會產生“魏晉風流”,進一步造成他們在文章、詩歌、書法等領域都不同凡響。非苦學可得,時代使之然也。

所以我們不可能像,僅能學的其皮毛。而有這一點皮毛就夠支撐我們走一陣子了。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也就是說在書法審美過程中,尤其在學習經典碑帖之時,目之所遇,點畫皆振。我們在研究論述書法美學的時候,通常忽略了描述想象作者運筆動作和運筆感覺的美妙體驗。歐陽詢過索靖寫的石碑,久久不離去,除了看字的結構章法之外,還有那層表象裡面的面紗——那就是運筆的動作和感覺,甚至高手在觀摩碑帖時會力圖進入到原作者的書寫意識中去。就像演員塑造一個經典角色,要成為角色才成,戲裡戲外就是角色本身。比如87版《紅樓夢》裡幾乎所有的演員都進入了這樣一個狀態,好多演員進入到那種狀態以後就多少年也出不來。因為演員的敬業、付出與入戲,才成就了經典。再比如張國榮在《霸王別姬》裡塑造的程蝶衣一角,張國榮、程蝶衣、程蝶衣飾演的“虞姬”,三種身份,戲裡戲外、臺上臺下,真真假假、亦真亦假,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這篇1988年全軍書法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的近況介紹就寫到這裡。下期寫二等獎得主獲獎作品與近況,其中,有好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家,有些作品在高度上要超過好多一等獎的作品。大概這樣大規模的全軍書法比賽要聽取一下老首長的意見,所以入選的幾幅一等獎作品只能算是中規中矩,能體現出基本功的紮實,卻沒有能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然後藝術表現特別強、風格張揚又不失傳統的作品,因為受眾少,只能屈居二等獎。即便在當下的展覽裡,也是如此。

二等獎的作品更生猛[酷拽]

感謝閱讀[握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