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如是之因果

  • 由 當下向陽花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26
簡介可是如果一個人他並沒有真正的改過,從監獄裡出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錢組詞是什麼有哪些

好心的公交司機救助倒地的陳老太反被訛。無盡煎熬後終獲“平反”的馬師傅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車子都需要拐彎,給老太和她的家人一個轉彎的時間。

此話題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觀點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贊同馬師傅的寬恕行為,給訛人者改過的機會。

第二類,不反對馬師傅的大度做法,但善良要有底線,比如事先做好自我保護。

最後一類,反對馬師傅的做法,認為訛人性質惡劣,訛人者本性難移,寬恕反而是在一種縱容。

我贊成第一種觀點,對第二種觀點表示理解。

每一個生命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柔柔軟軟,惹人憐愛的。這個時候沒有人能斷定他們誰以後當領導人,誰以後是大善人,或者哪個以後會變成罪犯。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是純淨無汙染的意思。人的初始都沒有受到汙染,為什麼長大後有善惡之分呢?因為“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的各種教育影響而形成的習性差異卻很大。

就像在這次事件中,無論是陳師傅的好心、煎熬、寬恕,還是陳老太的忘恩負義,她家人的恩將仇報。其實都和教育相關。

大家都說這種好心沒好報的現象現在太多了,其實就是這個社會生病了。古時候,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就是說最好的醫生要做的是預防病的發生,所以,杜絕這種亂象,教育是最好的預防。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時候一個政權在開創的最初都是制禮作樂開始,禮部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部門。好的教育培養出一飯之恩,千金為酬,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君子。

陳老太一家顯然在正確教育這個環節缺失了,在媽媽的長期影響下兒子這個態度也不難理解,所以才說家庭教育重要。“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重視並補上道德教育這一課才是當務之急,也能預防以後類似的事件發生。

對陳老太一家如何看待,有的主張絕不姑息,透過法律嚴懲到底。

法律在保障人的權益方面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想要用法律的嚴懲來使人改正錯誤,尤其是用法律來處理道德問題,我們並不能把這個手段的效果想象得太樂觀。法律可以嚴懲他的行為,卻不能矯正他扭曲的心靈。

正如論語中所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用政令來訓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並沒有自覺的廉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並且心悅誠服。

但是為什麼大家都熱衷於用嚴懲這種方法呢?其實這和教育孩子一樣。因為這種方法來得簡單直接,短時間也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就是把做錯事情的人繩之以法。

可是如果一個人他並沒有真正的改過,從監獄裡出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會更仇視社會嗎?或者要報復把他送進監獄的人?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不少見,犯罪分子“二進宮”、“三進宮”的多得很。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多一點感化,少一點嚴懲。因為讓犯錯的人認識到自己犯錯,進而能改正,遠遠比懲罰他做的這件事情來得更智慧。

孩子長大以後不孝順父母的也是忘恩負義,因為教育感化起來太費勁,太費心,那我們是不是也透過法律來解決?可能沒有父母願意吧?就因為那是我們的孩子就不用如此,還是給他機會改正。該送進監獄的都和我沒有關係。是否想過他們也是某些人的親人。為什麼都是忘恩負義卻不能一視同仁要區別對待呢?

有人說有的人就是死性不改。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也許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發。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想盡千方百計要除掉他。如果看在我們現代人眼裡,要害自己的親人的人,簡直就不配為人,不殺他們不足以洩恨。可是舜呢,他每次都透過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地避免陷於困境。他沒有對父母和弟弟生過任何不滿之心,總認為自己如果能做得更好就能夠感化他們。最後,親人們都被舜的孝心所感化。

所以說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一個人身上全部是惡。只要你給機會,他也有改正的可能,因感化而改就是從行為到內心的改正。如果到最後他沒改,我們也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有的人說善良就該有回報。父母對兒女的愛需要先看回報再決定是否給予嗎?老師對學生的幫助需要先看回報再決定付出嗎?如果沒有,為什麼要在善良的前面加條件?索求回報的善良之所以被稱為“偽善”,就是因為內在動機不純,所以才會導致善良變形。

當你反覆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以後再去行善,已經無善讓你可行。

蛇與農夫,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家喻戶曉。當有人在為他們打抱不平的時候,農夫和東郭二位正因為他們的一念之善在天堂享福呢。對任何事情要看長遠的影響,而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

我們來看司機師傅的煎熬,何嘗不是對他的一種磨練,以這件事情來磨練他的心智,考驗他的善良。順境消磨,逆境砥礪。當司機選擇給予訛人者時間和空間去改正的時候,他就已經放下了內心的委屈與不平,這其實才是他對自己善良的最好保護。

至於選擇死磕到底的,他的心情建立在對方是否達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上。我們所有人最容易把控的是自己的想法,最不容易控制的是他人的思考。用別人的錯誤讓自己的寶貴人生長處黑暗,最終將得不償失。

在善良的同時保護好自己,這個觀點無可厚非。可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如果沒有旁觀者,沒有足夠的證據,你是否還會繼續選擇善良?

善良是一種美德。當你需要人幫助的時候,會有人選擇無私地幫助你,會有人選擇有條件地幫助你,這個條件可能是你能回報他,或者是不會損害到他自己的利益。這一切也都取決於你曾經做出的選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