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認識國際音標對學習和研究古漢語拉丁語希臘語梵語意義重大

  • 由 盧勝方俠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16
簡介而漢語普通話中,送氣的p、t、k,對應古希臘語中的φ、θ、χ,拉丁語原來沒有這些音,所以用ph、th、ch這樣的組合來代替,其中的h表“送氣”,國際音標把h放在右上角,就成了[pʰ] 、[tʰ]、[kʰ]

韻腹又叫什麼

認識國際音標對學習和研究古漢語拉丁語希臘語梵語意義重大

一般來說,古漢語又分為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

上古漢語是指周朝至漢朝時期的漢語,繼承自原始漢語,依照演進又可細分先秦音系與漢代音系。

中古漢語使用於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時期,繼承自上古漢語,後來發展為近代漢語。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現代漢語的很多特點在中古漢語中就已經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沒有上古漢語中可能存在的子音叢、有辨義作用的聲調、音節結構等等。

一個字的字音,也就是一個音節(syllable),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和聲調。

聲母(initials)是開頭子音(consonant),韻母(finals)必須包含一個韻腹(主母音,vowel),韻腹前面也可以有一個韻頭(又稱介音medials ),韻腹後面可以有一個韻尾(母音或子音)。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從中古漢語(《切韻》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礎上,可以用《詩經》的韻部和諧聲系列(形聲字)來推測古代的發音,還可以用漢語方言的存古特徵和一些外部證據(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苗瑤語系等語言中的漢語同源詞和藉詞)。

由於漢字不是拼音文字,所以,不可能像印歐語那樣根據不同時代的“拼法”來推斷古時的讀音。但是,透過國際音標就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問題。

如關於“古無輕唇音”,藉助國際音標就可以解釋得非常清楚:在唐末宋初前,唇音都讀作重唇音。中古末期,即唐末宋初時,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出現重輕之分。重唇音為“幫”[p]、“滂”[pʰ]、“並”[b]、“明”[m],輕唇音為“非”[f]、“敷”[fʰ]、“奉”[v]、“微”[ɱ],兩者在發音上有明顯分別。

關於國際音標有兩點需要說明:

一、漢語拼音也是國際音標的一部分,只是由於漢語普通話通常沒有濁子音,所以用拉丁語的濁子音b、d、g描述不送氣清塞音。也就是說,漢語拼音中的b、d、g對應拉丁語和它的後代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中的p、t、k,英語和德語中不送氣的p、t、k,國際音標[p]、[t]、[k]。

而漢語普通話中,送氣的p、t、k,對應古希臘語中的φ、θ、χ,拉丁語原來沒有這些音,所以用ph、th、ch這樣的組合來代替,其中的h表“送氣”,國際音標把h放在右上角,就成了[pʰ] 、[tʰ]、[kʰ]。

古典拉丁語中,c總是讀[k]。所以,拉丁語中的ph、th、ch就是在告訴我們:這些組合代表送氣的p、t、c(k)。

漢語普通中的b、d、g在讀輕聲時會產生濁化現象,對應國際音標的[b]、[d]、[g]。

也就是說,漢語拼音中的b、d、g有清濁2種讀音,只是由於它們是不區分意思的同位音(allophone),所以,漢語拼音不作區別。

這也就是說,漢語拼音不適合研究古漢語讀音。

二、英語經常使用的DJ音標和KK音標也是國際音標的一部分。和漢語拼音一樣,也不區分同位音。

只是和漢語拼音不同的是,英語、德語中的p、t、k有“不送氣”和“送氣”2種讀音,只是它們也是不區分意思是的同位音,所以,也不區分。

而真正的國際音標(IPA)就可以滿足同時比較式學習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英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梵語、印地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等眾多語言發音的需要。

用國際音標,描述中古漢語的重唇音既簡單又清楚:

重唇音為“幫”[p]、“滂”[pʰ]、“並”[b]、“明”[m]。

中古漢語和古希臘語、古典拉丁語、梵語中的“不送氣清塞音”、“送氣清塞音”,“不送氣濁塞音”都有完美的對應關係。

透過國際音標,任何人都可以輕鬆瞭解其中的對應關係。

認識國際音標對學習和研究古漢語拉丁語希臘語梵語意義重大

中古漢語的“知[ʈ]、徹[ʈʰ]、澄[ɖ]、娘[ɳ]”在梵語中有對應的音素。這裡的國際音標符號中都有一個向右的小變化,表“捲舌”。

請看梵語子音和國際音標對照表。

認識國際音標對學習和研究古漢語拉丁語希臘語梵語意義重大

梵語完整地保留了PIE(原始印歐語的)送氣濁塞音भ /bʱ/、ध /d̪ʱ/、घ /gʱ/、ढ /ɖʱ/。

所以,我認為唐代的三藏大師等翻譯高手,無法用漢字完美地保留佛經中梵語的發音。而透過認識國際音標,就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問題。

【維基資料】對中古漢語語音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切韻音展開的,但是即使在《切韻》產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統一的。《顏氏家訓》說:“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證明南北朝時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樣的。《切韻》所代表的語音系統,到中古後期又發生了若干變化。在聲母方面,從幫、滂、並、明中產生了非(f)、敷(可能類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後期的譯經師用鼻音對譯梵語的不送氣濁塞音,日本漢音用清音p來讀《切韻》的b,而用濁音b來讀《切韻》的m,有些學者認為是部分漢語方言出現了鼻音口音化現象(如今也出現在閩南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