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 由 食悟者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09
簡介刀削麵的”削“、斬魚丸的”斬"、蟠龍捲切的"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烹飪刀工寫入菜名了

切字組詞怎麼寫

刀削麵的“削”

刀削麵,別稱“駙馬面”,是山西省的一種特色傳統麵食,為“中國十大面食”之一。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誦讀這首讚美刀削麵的詩,菜名研究者還會聯想到”

斬魚丸

“、”

蟠龍捲切

“等菜名。刀削麵的”

“、斬魚丸的”

斬"

、蟠龍捲切的

"切

“,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烹飪刀工寫入菜名了。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刀削麵的問世,是因為當時沒找到

切面用的菜刀,用一個薄鐵片代替菜刀

,把和好的面”砍“成面片後,下鍋煮制。因此,

最早的刀削麵,被稱為"刀砍面

”。這事兒,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元朝時

,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防止民間出現手持菜刀造反起義

,蒙古族韃靶曾作出規定∶

10戶人家用一把菜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交回蒙古族韃靶統一保管

。一天中午,有位老婆婆準備給全家人做刀切面吃。她把麵粉、甘薯粉放到盆裡,加入清水,充分攪拌,揉成麵糰之後,讓老公公快去韃鞋那裡取菜刀。老公公一看面已和好,急等刀切,也就急忙行動,直奔韃鞋。此時家家都在準備午飯,來取菜刀的,“還有早行人”,老公公空手而返。走出韃鞋大門時,老公公急匆匆的腳步突然停了下來,低頭一看,

一個薄鐵片刮碰了他的鞋

。他順手撿起那薄鐵片,揣入懷中。老公公回到家中,看到

煮刀切面的水已經燒熱,全家人都在等著吃刀切面,可他卻沒取來菜刀。情急之下,他猛然想起剛檢到的薄鐵片,便從懷裡掏了出來,用水洗淨,又在磨石上磨了幾下,遞給老婆婆∶"用這個鐵片切面。

“老婆婆接過鐵片,又看又試,那是又薄又軟啊,嘟嚷道∶”這東西哪能切面?“老公公又出高招∶”不能切就砍!‘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砍,也稱劈,是一種常用的烹飪刀工。隨著“不能切就砍”的聲音,老婆婆想起了直刀砍、跟刀砍、開刀砍等多種砍法,眼前一亮,心中也有數了。只見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砍一片,一片接一片落入鍋中,很快就煮熟了,撈入碗中,澆上滷汁。老公公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再也不用菜刀切面了。”他家的“刀砍面”,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晉中大地。

到了明末清初

,“刀砍面”更加普及,卻很少有人稱它“刀砍面”了,而是將“砍”換成了“削”——

刀削麵

。以“削”代“砍”,使這個菜名更為準確。削,也是常用的烹飪刀工。削的刀法有兩種∶

一是左手持原料,右手持刀,刀刃向外,對準要削的部位削;另一種是左手持原料,右手持刀,刀刃向裡,對準要削的部位削

。採用削制刀法,一是原料去皮;

二是將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狀

;三是食品雕刻的基本刀法。

刀削麵的"削",屬於"將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狀"。

這時候湧現出刀削麵的代表人物,

山西榆次名廚五蠻,人稱"削麵五"

。他削麵時,站在離鍋一米開外的地方,將小枕頭似的麵糰順放在墊了籠布的左臂上,右手揚刀、削出的面片如流星飛濺,直落鍋內,在沸水中翻滾,如銀魚跳躍,煞是好看。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2003年舉辦的中國·太原國際麵食節,由14位廚師表演的刀削麵,給人們留下了這樣的記錄∶他們左手拿面,右手持刀,

手腕靈,持刀平,快削如飛,面片形如柳葉,又薄又細又長,一片追趕一片,如流星追月,似銀魚戲水。

欣賞刀削麵,簡直就是觀看雜技表演。內行人看門道∶削出的第一片面剛進鍋,第二片面已在半空中,第三片面也即將飛出刀口了,是一連串的動作。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斬魚丸的“斬”

浙江菜裡有一道名品“

斬魚丸

”,又叫“燒魚丸”。斬是烹飪刀工,燒是烹飪技法。或許為了突出刀工技藝,記錄這道菜的書籍和報刊,大都用“

斬魚丸

”之名。在金城出版社出版的《中華趣味飲食》裡,就有一篇寫“斬魚丸”的文章,題目是《歪打正著燒出的“斬魚丸”》。這“歪打正著”,便記錄了斬魚丸的來歷。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秦始皇非常注重養生保健,

在飲食上忌諱多多。御廚們都知道他很愛吃魚,又害怕魚刺。他對烹製的魚菜不滿意,廚師有遭殺頭的危險。有一天,秦始皇下令,讓楚國大廚給他烹製一道魚菜。得知此令,這個大廚很是害怕,魚菜做不好,性命難保啊!就在此前不久,秦始皇南巡,途中出現“刺殺未遂”事就有廚師因製作“無刺魚”失敗,斷送了性命。這個大廚城根越害怕之時,秦始皇連連派人摧菜。皇命不敢違。這個大耐不得不抓起一條鰱魚,開始了這道魚菜的製作。由於驚懼和恐慌,手中的菜刀失準,用力過大,這條鰱魚近乎“一刀兩斷”,不能“整魚上桌”了。這可怎麼辦?又來人摧菜。情急之下,無奈之下,這個廚師只好“一不作二不休”了∶

舉起菜刀,在魚身上拍擊,再拍擊,反覆拍擊之下,魚骨和魚刺紛紛從魚肉中分離出去

。大廚確認魚肉中無骨又無刺,

變成了魚泥

。隨後,把這黏性很強的魚泥盛到罐裡,陸續加入清水和薑汁、鹽等調味料,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魚泥起小泡,上勁,漲發。大廚左手抓起魚泥,從虎口處向外擠,右手執勺接住擠出的

魚丸

,放入冷水鍋中凝結,增白,再將鍋移到火上加熱。水將沸騰時,加入半勺冷水,用勺在鍋中翻轉魚丸,撇去鍋中的浮沫。這樣反覆三、四次,魚丸在“小火”和“清水”中養熟了。再用漏勺把魚丸撈入鍋裡燒沸的雞湯中,加入調味料…一陣忙碌之後,這道魚菜終於端上了秦始皇的餐桌。以往,魚菜上桌,秦始皇疑慮重重。吃到魚刺,他說廚師有意戳破他的喉嚨;魚肉酥爛,他說廚師詛咒他碎屍萬段。今天上桌的這道斬魚丸,看上去潔白晶瑩,入口後鮮美滑嫩。秦始皇享受了眼福和口福,非常高興,大加讚賞。仍在提心吊膽的大廚聽說之後,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從此,斬魚丸高頻率地出現在秦始皇的餐桌上,他常吃不厭。可是,秦始皇忌諱“丸”的諧音“完”,這個菜名得改。怎麼改呢?因為“丸”是圓形的,便稱“魚丸”為

"魚圓"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用魚泥製成的球形的小東西,如同“肉丸”、“藥丸”“彈丸”等丸狀物,很多人還是願意直呼其名“魚丸”,並加上了個彰顯烹飪刀工技藝的“斬”字——斬魚丸。斬魚丸早已成為浙江的一道名菜,經久不衰。其魚肉變成魚泥再變成魚丸,所使用的刀工刀法不斷完善,正如《中國烹飪文化大典》所說∶“

排斬透徹,刮肉細膩,拍刀柔中有剛

。”在製作斬魚丸的長期實踐中,浙江還流行這樣一句烹飪諺語∶“

魚丸會刮

”。刮,是重要而又常用的一種烹飪刀工,也是專業廚師練刀工的必修課。斬魚丸已被列為中式烹調師職業技能鑑定操作考試的重點菜品。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蟠龍捲切的“切”

蟠龍捲切,這個菜名有烹飪刀工裡的“切”。顧名思義,是

對捲成蟠龍形的菜餚進行切制

。正是這刀下之切,更便於菜餚碼盤,拼出龍形——蟠龍捲切。然而,初創這道菜時,並沒考慮到裝盤,也沒有碼盤前的切制工序。初創時的菜名,稱為“龍菜”。“蟠龍”、“蟠龍捲切”,則是經過一改再改的菜名。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相傳嘉靖(朱厚熜)進京前,皇室家族早有明爭暗鬥,章太后迫於政勢,密詔頒達了三位親王,並說:“先到為君,後到為臣。”(這一歷史典故流傳至今),當時,住興王府的朱厚熜屬離京最遠的一位親王,為趕時間,幕客嚴嵩獻計,要朱厚熜假扮欽犯做囚車,日夜兼程直奔京城。而朱厚熜乃藩王世子,中日生活繁華、奢侈。坐囚車還能忍受,而途中吃飯可就成了大問題,因沿街靠站用膳耽誤時間,用膳只能在囚車上。心靈手巧的詹廚師,偶爾悟出了配方,在眾多廚師的通力合作下,成功的做出了一道吃肉不見肉而攜帶又方便的不是紅薯的“紅薯”真乃美味佳餚。其配方與作法:

用精肥肉、精瘦肉再加以澱粉、雞蛋、鹽、姜等輔助佐料而成,是一道吃肉不見肉,攜帶方便的菜餚。食用時,裝碗成形後,酷似“龍”的形狀,宛如蟠龍騰飛,食而不膩,美味爽口,故被嘉靖皇帝封為“蟠龍菜”。

張濤一口氣製作許多“龍菜”,盤捲起來,放到囚車上。他和裝扮囚犯的朱厚一同坐上囚車,趕往京城。路上餓了,朱厚就拽下一段吃。一路安全,回到皇宮。不久,武宗臨死前宣佈∶朱厚繼承皇位。朱厚成為明朝的嘉靖皇帝。他給予魯安、張濤獎賞∶魯安到翰林院任職;張濤到御膳房任總廚。他還下令∶“龍菜”改名“蟠龍”,列入皇宮菜譜。隨後,製作蟠龍的方法也得以改進∶

不再是用薄雞蛋餅卷肉的"龍",而是將薄雞蛋餅捲入肉泥的卷切成片,再拼成"龍"。這麼一來,製作更精細,造型更美觀,寓意更明顯,食用更方便。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因為此菜有卷制和切片的工序,人們便在菜名“蟠龍”後面加上了“卷”和“切”——蟠龍捲切。這個菜名和製作技藝傳入民間,成為湖北的一道傳統名菜。據《湖北省鍾祥縣志》記載∶蟠龍“其質

取豬肉之精者,和板油與鮮魚剁成肉泥,和以綠豆粉、雞蛋清,後因雞蛋皮裹之,皮間附以銀米,蒸熟後切成薄片,盤於碗中,紅黃相間,宛然成龍形。"

菜名裡的刀工———“削"、"斬"、"切"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贊、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選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