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03
簡介但丁的《神曲》成功了,他寫作《神曲》的義大利俗語遂被歐洲承認、成了奠定民族語言的經典

結構勻稱的拼音是什麼

近代以來,歐洲文明曾引領世界。西方評選出的歷史上世界四大著名詩人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荷馬是希臘文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影響自不必說,莎士比亞和歌德也各有受眾,國人對但丁可能略微生疏;然而但丁在近代歐洲的地位很高。恩格斯曾經稱他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青年但丁(古畫)

今年9月14日是但丁逝世700週年,自今年年初起,整個歐洲和全世界就已經開始隆重紀念他。不僅因為他創作了《神曲》和《新生》,對文學做出的貢獻,重點還是他篳路藍縷,開啟了一個時代。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佛羅倫薩但丁故居《神曲》手抄本。海龍攝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佛羅倫薩舊皇宮所展傳說但丁死亡後所拓面模

《神曲》難懂,但不影響但丁的偉大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佛羅倫薩的但丁雕像。 王宇麒攝

這“四大詩人”裡但丁最不好翻譯。他的《神曲》被譯成中文且有不少版本,但坦率地說,差不多沒有一個版本能讓人順暢地讀下去,更不必說欣賞。如果說我這個曾在高校文學系講授歐洲文學史的人(因為教書的必須)都要捏著鼻子才願意讀完,那麼讓一般人去欣賞它應該是有難度的。不只是譯成漢語,《神曲》譯成英文也幾乎趣味全失。我閱讀過義大利語跟英語互譯對照的版本,發現英文版讀來同樣味同嚼蠟。《神曲》典故多,很隱晦、寓言性強,而且充斥著象徵符號意味。毋庸諱言,但丁生活在戰亂頻仍、政治動盪的中世紀後期,其思想和文藝觀裡仍然滲透著濃重的中世紀文學的影子;《神曲》是研究符號學、語義學甚至結構主義文學批評家的最愛。普通讀者讀它,舉個不恰當例子,有點像讀翻譯了的我們的古詩《離騷》。

《離騷》是我國文學中的瑰寶也是經典,但是我閱讀過很多外文版本,鮮有能夠讓人順利讀下去者。為什麼呢?因為它的結構非常緊、寓言多、語義釦子也多,它還有獨特的音韻美和象徵寓意,這些也幾乎無法翻譯——慢說是外語,就是將它譯成同是漢語的現代白話詩體試試,相信翻譯者也同樣遇到翻譯的難度與某種“不可譯”性。

《神曲》既然如此難譯難解,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關鍵是我們要認識到,但丁那個時代,“詩”的概念跟亞里士多德《詩學》裡詩的概念是一樣的,它並不僅只是狹義的詩歌,而是指整個文學乃至文藝。雖然但丁以大詩人的頭銜名世,但他的影響絕不限於詩歌和文學領域。

首先,但丁是歐洲文藝復興大幕的開啟者。但丁經歷的時代是中世紀後期,漫漫長夜已然煎熬了舊歐洲一千年,他是那個振臂一呼喚醒世人的詩人。作為開山祖的角色,他不只是一個詩人的角色,他還是傑出的思想家和積極的行動者以及是義大利語的創造者——從他以後,義大利人才開始用義大利語寫作。

但丁生活的時代,整個義大利分裂成幾個版塊,沒有統一的民族國家。但丁參與了佛羅倫薩的政治運動並積極提倡改革。他既反皇權又反教權,其結果是受到兩種勢力的合圍和夾擊。因為其改革初心不變,他曾經當選為佛羅倫薩的執政者,最後卻作為政爭的犧牲品被永遠流放出佛羅倫薩。從37歲到客死他鄉,他一共在外流浪生活了19年,期間他發憤寫出了不朽的《神曲》;苦苦寫了14年,於這部鉅著完成當年辭世。2008年,佛羅倫薩市議會透過決議撤銷了700年前對但丁不公正的判決,允許他返回自己的城市,算是故鄉對這位文壇鉅子的一抹歉疚表示。但是這種道歉,太久也太晚。

但那些離家的日子,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對故園刻骨銘心地思念以及前半生曾經遭遇的黨爭—宗教迫害,都讓他希望找一個突破口來宣洩。而他的《神曲》,正是這位早年因苦學古典而最早精通希臘羅馬文明的人文主義者,結合自己幼年的暗戀經歷,所構思出的一部鉅著。

但丁寫作這部劃時代作品的年代,當時整個歐洲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拉丁語根本不是老百姓的語言。若想宣傳自己嶄新的思想,但丁必須用自己的民族方言寫作。於是但丁決定以佛羅倫薩方言為基礎撰寫《神曲》,並在這個基礎上創造義大利語。之後,透過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的延續和推廣,一種嶄新的歐洲語言——義大利語產生了。歐洲各地競相效仿,法、西、英、德等各種語言漸次產生。

《神曲》的得與失

《神曲》整體上可以劃為三大部分即地獄、煉獄、天堂三部,每部33章,加上序言共100章,象徵著十全十美。但丁非常注重整體結構的設計,比如說,他在每部曲的最後一行都以“群星”一字作韻腳。這種勻稱的佈局以及詩中三境界的勻稱的結構,是建立在中古關於數字神秘意義和象徵性的概念上的。

在《神曲》中,但丁借遊歷地獄和煉獄的各種場景寫出了當時義大利的人間百態,並透過這種描寫深刻批判了社會,特別是批判了當時政治人物的醜惡現象,被稱作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描述。他也用自己的筆報復仇敵,把教皇和他的佛羅倫薩政敵寫入了地獄備受慘烈酷刑折磨。而在“天堂篇”中,他請他少年時暗戀的美女帶他遊歷天國,構現了他神學思想最高境界的神秘。

但丁最早把時人和新聞事件寫入經典,是一代詩史的記述者。但是,他這樣做有利有弊。好處當然在於它氣勢的恢宏,弊處卻在於它過分貼近社會時事,難免在當年引起非議和政爭,到後世,這些卻又顯得枯燥無味。隨著但丁同時代裡面的私人恩怨、隱私故事和政爭煙消雲散,這些細節連今天的義大利人都讀之無趣和難懂,遑論外國人?這種情形影響了《神曲》的永恆性和傳播力。

但後世義大利人永遠讚美《神曲》的音節美、韻律美和象徵美。在紐約經常遇到義大利朋友讚美《神曲》之妙。看到外國人不以為然,義大利人常會朗讀或背誦一段,其音韻美輪美奐妙不可言。我的義大利朋友還曾送我意—英對照本《神曲》,但對照譯成的英文讀之,卻意味全無——同為歐洲拼音文字,經過翻譯差距居然這樣大,那麼將之移譯成漢語後,就更是“可憐無數山”相隔了。

除了音韻和詩歌形式美的喪失,《神曲》有些吃虧還在於情節性不強。它的描述形式是走馬觀花,有點兒像是觀看古廟裡懲惡揚善十八層地獄壁畫,雖然斑斕驚悚但重複性強。

將但丁跟同儕橫向比較,即使在義大利,它也不如同期彼得拉克和薄伽丘作品讀者多。因為後兩位更像是平民文學的代表:彼得拉克寫的多是抒情短詩,淺顯易懂易誦易記,特別容易上口;而且他詩歌寫的多是歌頌愛情和浪漫情懷,跟日常生活比較貼近,說的是人人心中有卻口上無的凝練和抒情的心緒。薄伽丘的通俗故事如同中國的三言二拍,更是為民眾喜聞樂見,因之自出版後很快便傳遍整個歐洲。

他們都是但丁的晚輩和忠誠的追隨者,但在百姓讀者群裡知名度卻比但丁高。但這不影響但丁的文學史地位。因為作為開山祖,唯有他創立了用義大利語寫作的傳統,才有後來的追隨者,算是建立了獨立的義大利語文學道路;另外,但丁的風格講究修辭和寓意,非常注重在文辭典雅、結構和寓言性方面著力,其詩學的總體性成就高。正是由於他們三人的接力和合作,推出了一些優秀的各類體裁的早期義大利文學佳作,所以他們才被後來的文學史家統稱“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學三傑”。

世界名著的判別常強調其時代意義和開創之功,是以其在整個歷史乃至人類文化史宏觀座標意義上的貢獻為基準的。在這種高標準衡量下,但丁是夠格、是獨一無二的。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但丁遇見貝雅特麗齊。亨利·霍勒迪繪(古畫,1883年)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梵蒂岡所展米開朗琪羅作品《聖母哀悼基督》。海龍攝

《神曲》難懂,但丁又憑什麼有名呢?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佛羅倫薩但丁故居。海龍攝

好在有個貝雅特麗齊

那麼,對今天的讀者來說,《神曲》既然很少有人能夠終篇欣賞,那它還有什麼生命力?好在,還有個貝雅特麗齊。

文學史傳播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很多讀者並沒有讀過《神曲》但知道貝雅特麗齊。雖然貝雅特麗齊只是《神曲》中的一個人物,但她卻比《神曲》更有名;她甚至在全歐洲、全世界都成了一個偶像和象徵。在但丁時代以後,Beatrice甚至成為歐洲各種語言字典中的一個詞條,一個專有名詞和母題。在當代,《神曲》的傳播甚至幾乎全賴於她的美名。

說貝雅特麗齊是《神曲》中的一個人物並不完全準確。因為在《神曲》誕生前她就問世了。她是但丁終生寫作的靈感和保護神,首次出現於但丁1293年的文學處女作《新生》當中。而此時,比但丁創作《神曲》足足早了14年呢!

那麼,貝雅特麗齊是誰?作為一個九歲的女孩,西方文學史上為什麼說是她把但丁造就成了偉大的詩人?據但丁本人回憶,早熟的他在九歲時某天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如同受到雷殛一樣被她的美震撼了,他隨後打聽到這個跟他同齡的姑娘叫貝雅特麗齊。他朝思暮想盼著見她,但她從此雲逸杳遁。

成年後,他又一次在佛羅倫薩的老橋旁見到了貝雅特麗齊。她一襲白袍,靜穆莊重,宛如天使,其聖潔的輝光令但丁目為之眩。但此時的貝雅特麗齊已將為人妻。而這只是但丁宿命的開始。

貝雅特麗齊生命短暫,只活了24歲;但她卻被但丁思念了一生。沒有貝雅特麗齊的日子,他是怎麼度過的?沒人得知。但我們知道他的痛苦和哀懇。在貝雅特麗齊去世後的第三年,亦即自但丁童年第一次見到她後的第18年,這位平時熱衷時事的青年政治家用他那善於寫辯論文章之手寫出了懷念這位美麗女子的文集《新生》。所用的語言,正是他倡導的義大利民族語。而他心中的那位天使,更是隨著這種新語言文體不期而然地走向了永恆。

在被流放的下半生,但丁苦戀故土,一刻也沒有忘懷貝雅特麗齊。就在但丁遇見她33年後的那個紀念日,但丁開始寫作他不朽的《神曲》。苦苦寫了14年,直到逝世。但丁一生只活了56歲,可他懷念了貝雅特麗齊47年。這段史實最悲催的地方,是傳說貝雅特麗齊跟但丁並不相識,她短暫的一生中從來不知道有過這麼一個文豪死生相依無比眷戀地仰望過她。也有傳說貝雅特麗齊認識但丁,但跟他只有淺淺的交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國這種古典的情愫居然能在遙遠的義大利找到翻版,這是最容易讓中國讀者共鳴的地方。

當然也有不少學者懷疑這故事的真實性,甚至像中國研究紅學的索隱派那般,因質疑而細篩但丁年譜和佛羅倫薩城市史;但更多學者反詰並鄙夷這種佛頭著糞和膠柱鼓瑟的解詩方式,認為這樣研究但丁是對愛情和人性的褻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但丁的這種貝雅特麗齊情結呢?

用愛,讓心儀的人不朽,這應該是愛的最高境界——雖然愛而不得。愛而不得似乎是但丁那時代、那群人的一個母題。這個母題非常真實又非常令人扼腕,它象徵著人生的無解。但是,難道那時代世間所有的悲催、世人所有的遺憾、人生全部的悲歡離合真就都這麼巧、這麼集中地發生在他們這夥人身上?未必。這是從中世紀冬眠期剛剛甦醒而呼喚著文藝復興新時代的詩人們在替人類代言,他們竭盡全力推開黑暗,把人性中最珍貴、微妙和隱晦的情愫替大家呼喚出來。可貴的人文主義藉此萌芽生長,但丁們就是懷著這種暗戀,期期艾艾地走上了文壇。

無獨有偶,但丁這種億萬人中難得一遇的神奇暗戀模式居然在他的兩個追隨者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那裡復現了!他們二人也都奇怪地遇到了自己的貝雅特麗齊——彼得拉克難以自拔地愛上已婚貴婦人勞拉直至她香消玉殞,他為她寫了366首14行詩《歌集》。而薄伽丘呢,也是青年時愛上了那不勒斯國王的女兒、已嫁給了貴族伯爵的瑪利亞,並以她為原型寫了《菲亞美達》等名著。據考證,他的鉅著《十日談》中女角菲亞美達就是以他早年那無望戀人為原型。

如此罕見的遭際居然在他們三個人身上都出現,這種遇仙故事幾乎就很難算是巧合了。或許,這應該被看成是一簇帶有某種規律性的噴薄待發的時代精神。

要想理解這種現象,我們最好回望一下那個時代。在近一千年的中世紀,神學和皇權極度壓抑人性,那時候世人唯一準許說出的愛是對宗教天主和聖母的愛。然而,愛是人類天性,如同春汛和洪流,壓抑不住。於是中世紀找到了一個巧妙的藉口用愛聖母的形象來婉轉表達愛情。後期甚至繪畫和雕塑都刻意地用視覺形式呈現這種愛,以至愛聖母-美女成了永恆的母題。

再晚些,人們似乎已經不滿足這種天國縹緲聖愛,而漸漸產生了騎士效忠具體偶像和自己虔信的貴婦人的愛。這個口子一開,旋即氾濫,形成了騎士文學中聖母-貴婦人-世俗愛情間轉換的模式。在但丁讚美自己心中女神的嘗試集《新生》中,就可以看出舊時代騎士抒情詩的影子,這種時代精神構成了文藝復興的前夜背景。

但丁彼得拉剋薄伽丘們的曠世之戀,看似神秘,其實是人間戀情愛而不得的一種艱晦的折射;塑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貝雅特麗齊模式,但丁是始作俑者。

幾個世紀過去了,為了還原心中的但丁,筆者曾來到佛羅倫薩,踏訪但丁的故居。那時候的佛羅倫薩城不大,七百多年後還基本保留了古時原樣。但丁的家靜穆、高古,深藏著厚重的歷史陳跡,如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不語自威。這種攝人的氤氳讓你不得不屏息靜氣拜讀和體味這裡的一顰一笑,感受但丁被放逐前的中古家居日常。當然,我不可能不憶起他苦思貝雅特麗齊的歲月。沿著七百年前他曾走過的路尋訪,耳畔飄落的是古巷跫音。頓時,時空倒錯,有一種神聖感和神秘感。當年但丁第一次遇見她的老橋其實不遠,從但丁家到那兒不過十多分鐘。但這十幾分鍾在但丁的心裡就是整整的一生。

橋還在。阿爾諾河的流水像七百年前一樣緩緩地流著。貝雅特麗齊家就在身旁的某個華廈古屋。周遭古街縱橫高牆森森,似乎每家都埋藏著秘密……

為什麼說他是義大利語言之父

前面說了,但丁被紀念另一個最大理由是他創造了義大利語。其實,義大利語一直在那兒,它不需要被“創造”。但是說到義大利語之父,世人仍然把大拇指豎給但丁。

但丁對義大利語建立最大的貢獻是他提倡的義大利白話文運動。他注重民族語言,反對拉丁文的特權宰制,提倡用百姓語言寫作,並身體力行用自己的文學作品實踐自己的主張。但丁的《神曲》成功了,他寫作《神曲》的義大利俗語遂被歐洲承認、成了奠定民族語言的經典;義大利語作為民族語言的典範由此誕生。

這讓人自然想到中國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在那以前,中國古代書寫語言叫做文言文。讀、寫文言是一種專門的技巧。舊時代學會讀懂這種語言表達方式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古代中國百姓識字者很少,讀懂文言遂成了讀書做官的一種特權。但這種語言畢竟與日常生活口語脫節,所以提倡白話文深得人心。

不過中世紀拉丁文稱霸歐洲的情形,與之相比不同的是,中國是個大一統國家,文言雖然脫離口語,但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統一的標誌性古典語言。而歐洲是由很多民族組成,每個民族的歷史淵源不一、語言形式各異且文化習俗多樣。中世紀由於教皇的統治和帝國餘緒,整個歐洲頑固地推行拉丁文作為官方語言。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一盤散沙,分裂成了很多小國。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政教紛爭、常年戰亂,經濟衰退。雖然各個民族說著不同的口語方言,但民族語言卻不能作官方語言;在教權壟斷知識和教育的情況下,可以說除教會神職人員外舉世滔滔全是文盲。就連當年歐洲的國王和貴族也不例外。

要改變這種局面,但丁的敵人是“十字架和寶劍”,他在反對教皇、國王鬧革命之餘,在流亡歲月堅持寫作《神曲》。他採用佛羅倫薩方言和本地口語結合的形式來寫作詩歌和文學作品。這種榜樣力量影響了歐洲並開啟了用民族語言寫作的先河。他理所當然地被尊為義大利語之父。

自他以後,歐洲各民族掀起了呼籲建立民族語言和民族獨立運動。史載英國受此風影響,14世紀後喬叟開始用民族語言寫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這被視作現代英語寫作的開端。1536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當著教皇面使用西班牙語發言宣示西班牙語是新的國家官方語言;而1539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也宣佈用法語取代拉丁語作為國語。德語誕生則晚一些,直到16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用民族語言翻譯聖經才被認作是德語書面語言的開端。有了獨立的語言才能有獨立的文明文化和民族傳統,才能有現代的國族意識。雖然在但丁以後各地受其影響和確認民族語言誕生的時間不一,但追認但丁是現代歐洲民族語言的締造者卻並不為過。

縱觀他的政治和學術理念,但丁提倡口語寫作,重視自己的民族語言絕不是突發奇想或僥倖成功之舉,他不只有實踐而且有理論。早在用義大利語創作不朽的《神曲》之前,但丁就發表了自己的民族語言學論文《論俗語》,文中闡明義大利民族語言寫作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語言和民族精神的關係等等。這部著作也成了後來歐洲各國倡導建立民族語言的經典。正因為此,但丁被尊為歐洲民族語言和民族覺醒意識的先驅。

在法語中,義大利語有時被稱為 la langue de Dante暨但丁的語言。我們也可以說,文藝復興以後,白話文運動開始深入人心,這種民族獨立的自覺因此也奠定了現在歐洲國家形成的基礎。

文/海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