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文學作品中的好詞句寫出來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

  • 由 鐵劍幫幫主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13
簡介獨創出來之後,好詞句就不屬於他自己了,而是屬於全體閱讀的人,就好像他的作品發表出去之後不屬於他自己一樣,已經成了所有讀者共享的精神財富

好詞好詞給我什麼感受

文學作品很多,浩如煙海。同時代人或後代人讀文學作品總是能從裡面獲得一些教益,只是文學作品中的好詞句寫出來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

文學作品中的好詞句寫出來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

甚至整部文學作品只要發表出去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因為一旦文學作品定型之後,作家就無法進行修改了。作品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等都已經設定妥當,按照一定的規律運作,成型之後就不能更改了,隨意改動只會破壞作品的審美。也就是說,作品是按照創作規律創作出來的,一旦成型並發表就不能改動了。有經驗的作家在發表作品之前修改好多次,但也僅限於修改一些細節,而不是推倒重來。他們知道作品的獨立性,發表出去之後就會獨立於作家而存在,作家本人也無法干涉了。作品成一個獨立的系統,並非隨意改動的指令碼。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之後,就會了解作品的構造以及思想內涵,雖然有著自己的想法,但也不能隨便改動作品。

如果讀者也想寫一部類似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原封不動的抄襲呢?當然不行。作品都是有版權的,抄襲會犯法的。讀者要想成為作家,可以對大作家作品裡的好詞句進行借鑑,稍加改動變成自己的詞句,這樣雖然有些不地道,有著洗稿的嫌疑,但只是有限的幾句,大作家也就不會給一般讀者或者小作家較勁了。

文學作品中的好詞句寫出來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

大作家發表出來的作品中有了好詞句,第一個應用的,就算是獨創,但這種獨創也是在前人精神財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也是依照了語言內在的邏輯性創造出來的,並非胡言亂語。獨創出來之後,好詞句就不屬於他自己了,而是屬於全體閱讀的人,就好像他的作品發表出去之後不屬於他自己一樣,已經成了所有讀者共享的精神財富。很難說,讀者讀了他們的好詞句不會產生什麼感觸和影響。而產生了感觸和影響的讀者一定會傳播的,傳播過程中也就把他們的好詞句改頭換面,或者大動了手腳。這是作家始料未及的,也是他們不能把控的。

魯迅在小說《故鄉》結尾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算是名句了,後人改編了無數次。先不說被無數中小學生引入作文當成名言,就是有些人看到趕大集的人被擠進了路邊的溝裡,就會演繹出新的句子:“正如地上的路,其實本來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就連古代的作家也不能倖免,文天祥在詩歌《過零丁洋》中有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後人改成“人生自古誰無死,早死晚死都得死。”還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中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被後人改成:“明月幾時有,自己抬頭瞅!”戲說的成分多了,名句的原意倒是消解了。

文學作品中的好詞句寫出來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

在一個以借鑑和抄襲為榮的國度,名作家的版權並不能得到有效保護。但他們仍然要發表作品,這是文學創作的規律決定的。發表之後,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好詞句就不受他們控制了,從文化的角度看,也就不屬於他們自己了。畢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經驗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魯迅論述《紅樓夢》主題的時候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立場不同、學識不同、經驗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不能強求一致。但是,很多人從名著中吸取營養,借鑑好詞句,而且無下限借鑑,用在自己作品中,就屬於抄襲了。已經作古的古代作家們似乎沒有什麼追訴的權力,但還活著的作家卻是有著版權的。無下限抄襲的寫手們似乎遇到了好時代,但這種借鑑和抄襲只會帶壞了風氣,讓文化和文學越發不值錢,也讓作家作品越發不受人尊重。

雖然文學作品和作品中的好詞句寫出來之後就不屬於作家了,但還是要設定一些底線,免得被人們用濫,也就不值錢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