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 由 文化的江山李冬君 發表于 籃球
  • 2021-08-22
簡介牛河梁人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國度裡,才能死得如此尊貴無比,他們的靈魂從軀體沁到永恆之玉里,他們的軀體化為白骨才會那麼安詳

禮部首是什麼偏旁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從燕山南北,長城內外,到渤海灣一帶,那是紅山文化板塊。在東北遼河與內蒙古老哈河之間的兩河流域,還在六千年前,它就哺育了中國的玉文化,這一帶出土的玉器展現了紅山人精神生活的樣式。

1

玉是牛河梁人靈魂最後的據點

在遼西,大淩河源頭“凌源”,燕山支脈努魯兒虎山南麓,考古人有了新發現,發現在山樑上,山樑因山下流過的那條牤牛河而得名,叫“牛河梁”,遺址就叫“牛河梁遺址”了,是紅山文化的“典型”。

一把小小的洛陽鏟就像鐘擺,一鏟定格在積石冢之第二地點一號冢第21號墓。墓中未朽的,有累累白骨,還有玉。玉是不朽的,經歷了

六七

千年的白骨難保不朽。但墓主的白骨仰臥平躺一絲不亂,看起來安詳愉悅。從頭到腳,還有腹部,都擺放了玉,頭枕一件斜口玉管,兩耳、兩手、兩腳邊均擺放了多個玉璧,腹部中間的那件大眼睛玉牌飾端莊而炯炯依然。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玉鳳鳥,出土於牛河梁遺址

白玉依護著白骨,白骨的骨髓,也許早已沁入玉中。納髓入玉,生命的精髓在人死後轉化為靈魂,靈魂以玉為載體,獲得了不朽,玉是牛河梁人靈魂最後的據點。

頭枕斜口玉管,那是靈魂的出口;頭枕精緻的玉鳳凰,不用說那是靈魂的座駕。人死了,再也不能在大地上自由奔跑了。一具不自由的石棺裡,卻有著一具快樂、滿足、自信的白骨,因為它相信,藉助玉這高貴的靈媒,他的靈魂已經自由飛翔在藍天之下了。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牛梁河第十六地點4 號墓石棺,墓主頭枕玉鳳

又一具白骨,姿態優雅安詳,與腹部有一塊大眼睛玉牌飾的那位一樣,這位胸前一對玦形玉豬龍安然自得。儘管它們已經守護主人五千多歲了,但依舊憨態可拘,一長鼻子的褶皺,勾勒出一臉的幽默,首尾相接的姿態生動一圈,在“玦”處戛然而止。

躺在那裡的那位牛河梁人,看得出他的安葬,是不光要安頓身體,更要安頓靈魂的,過了六千多年,肉體已化,化入土中,沁為玉色。瞧他那一副完整的骨架子,多麼舒展,可以想見,他生前是如何的矯健。這是一個從身體到靈魂都已安頓好了的人,頭枕玉、手握玉,腳踏玉,胸前還掛著玉豬龍,玉豬龍里面就住著他的靈魂。他的身體在石棺裡死得其所,他的靈魂則在玉里找到安頓的家園。

牛河梁人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國度裡,才能死得如此尊貴無比,他們的靈魂從軀體沁到永恆之玉里,他們的軀體化為白骨才會那麼安詳。在一個沒有文字的史前空間裡,人的精神可以藉助玉之靈媒而永恆。也許牛河梁人預見了考古學會來臨,才為我們準備好了精神傳承的密碼。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玉”的文字演變

2

王之初意就是玉

“玉”在甲骨文裡,看上去像個“豐”字,在金文裡,同“王”字,到了隸書以後,才加那一點,區別於“王”字。《說文》指出,“玉”字本來是三玉相連,以一豎“丨”貫穿其中。這一解釋會讓人產生聯想,那一豎就像那具頗具尊嚴的白骨,三橫就是那沁著墓主靈魂的三段玉飾,看那架勢,很有點“一貫三為王”的自由意志;而看他那麼安然的躺著,就知道他已將自己的靈魂安頓好了,有精神者為王,王之初意就是玉。

有人認為,“王”與“玉”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王”字中畫靠近上面那一橫,而“玉”字則不偏不倚,三橫均勻。明朝,魏校撰《六書精蘊》,就提到了“王”和“玉”的區別,他說:“帝王之王,一貫三為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畫相均,象連貫形。俗書不知帝王字中畫近上之義,加點於旁以別之。”王和玉那樣微妙的區別,其實是沒有的,是被王權體制化的人,偏要將王凌駕起來的奴性作怪。

最起碼,《說文》裡就沒有提到過,司馬光編《類書》,說過“王”字加點為“玉”,而未有“中畫偏上為王”說,魏校那麼一說,有些迂,他硬要把“一貫三為王”與“一貫三為玉”區分開來,而忽略了它們的統一性。魏校認為,“一貫三為王”的“三”,是指天、地、人,而“一貫三為玉”的“三”,則為三塊玉,所以要分開。可如果王通天地人要以玉為靈媒,我們為什麼還要把它們分開呢?

事實亦如此,當玉被作為祭祀禮器的時候,巫覡因通天地人而掌握了話語權,政教合一為王權。於華夏開國時,玉就作為政教合一的標誌,擔負著國家起源的使命。據王國維先生考證,繁體“禮”字左偏旁“礻”,是祭神臺,右“豊”就是祭祀所用的玉器。

石之純美者為玉,可《說文》裡非說玉有“五德”之美,則是傾向於道德理性的一種說法,這是文明被體制化以後的說法。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墓主頭枕玉箍

3

白骨啟示錄

關於死,考古學,不能太唯物,不要過於看重遺址遺物的“物”的一面,不妨問一問,人死為何要安葬?人之初對於死的那一番心情,並非出於動物本能,而是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本性。

生對死要有個認真的安排,死對生要有個滿意的交代,人生的過程才會生出道德感。牛河梁人提供了一種死後的精神安頓方式,對當下是一個“白骨啟示錄”,死得其所不僅指肉體,更重要指精神的安頓。

唯物主義告訴我們,那是石器時代,而石頭卻說,還有神靈,它就附在我體內。人之初,人所能掌握的物質,很有限,石頭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那時,人的精力和精神,都集中在石頭上。

沒有文字的憑依和媒介,我們認識石器的世界有多麼困難。幸好還有精神,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解除我們的遲疑。

其實人類歷史傳承的不就是那點精神嗎?回到原點一看,“神馬都是浮雲”,唯有精神是藍天。

如今我們再也無法安寧了,承載我們精神的軀體,就像老牛拉車一樣,走到人生盡頭,它將化為灰燼。同時它將因沒有腐朽的機會而不能參與自然迴圈,我們死後的自然性被剝奪了,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了。號稱天人合一,死後還是被老天開除了。還有什麼比死後的絕望更絕望呢?

這一切的起因是由於九百六

十萬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沒有安放有尊嚴的白骨的一小塊兒土地了,即便它已經化為灰燼,那存放骨灰的合成材質的小盒,也因代價巨大而隨時處於躊躇猶豫尷尬困窘之中。如果再想想那一點兒灰燼裡是否還參雜了他人的一不小心遺漏的“飄零物”,於是靈魂開始不安,在人類生存了萬年之後,我們終於遭遇了土地

緊張

帶來的靈魂危機,我們再也不能死得其所了。

關於精神和靈魂的那些事兒,還真不能太唯物了。

你有玉嗎?讓它安放你的靈魂,而不是你的錢財。即便你無處可死,骨灰隨風揚棄,但靈魂不死。

文章源於《一年景》

李冬君 著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