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成語冕霞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呢?

  • 由 筱青讀詩詞 發表于 籃球
  • 2021-08-12
簡介最初讀此詩,筱青沉迷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悽美意境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意象,隨著年歲漸長,才學會欣賞“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妙處

蒹霞怎麼讀

原文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註釋

蒹葭: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遊,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宛,彷彿,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幹。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登,上升。

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裡的意思是“幹,變幹”。

涘:水邊。

右:向右拐彎,這裡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筱青解經:

筱青是學古代文學的,但是全本詩經對於筱青來說,一直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這次因為交通事故臥床在家無事可做,才下決心攀登這座我心中的珠穆朗瑪峰,幸得很多友友喜歡鼓勵和支援,到現在已經完成《詩經周南》和《詩經召南》兩部分二十五篇,雖不到十分之一,但是自覺小有成就,最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在百家號裡面和很多友友一起學習,實乃人生之大幸!

詩經最難講的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篇章,比如《關雎》《桃夭》還有這首《蒹葭》,越熟悉越難出新意,沒有新意,講之無趣,讀之無味,況且詩經本來晦澀難懂,曲高和寡,筱青已經力求通俗易懂,親民大眾。

筱青知道世上有《詩經》這麼一本書是從瓊瑤阿姨的書開始的,那一本本言情小說,賺了筱青姐多少傷心的眼淚。尤其喜歡小說裡面的歌詞,簡直美得讓人窒息,最喜《在水一方》裡面的主題歌。

“碧草蒼蒼,白露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多麼令人神魂顛倒的詞句啊!直到後來很久才曉得這首歌詞脫胎於《詩經》的《蒹葭》一詩。

成語冕霞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 蒹葭

這首《蒹葭》屬於秦風。若按先後順序講,估計講到《秦風》應該半年過去了,有位朋友很想了解這首詩,所以提前講之。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尚兵黷武”,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儲存在《秦風》裡的十首詩也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蒹葭》這種悽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清人方玉潤說:“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鬥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倏然自異者也。”

此詩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勾勒出深秋時節一派悽清明淨的景色。

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蘆葦蒼蒼,露水為霜。這情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對詩中所抒寫的可望難即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烘托作用。

“蒹葭”即蘆葦,它的葉子上凝結著白色晶瑩的霜露,顏色因而顯得蒼老,“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透過寂寥蕭索的秋景,傳達出一種迷茫而傷感的情緒,從而引出那個他心心念唸的人。

成語冕霞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 蒹葭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詩人在河畔徜徉,追尋那夢中的“伊人”。

細玩“所謂”二字,意中之人難向人說,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詞。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詩人之旨甚遠,固執以求之抑又遠矣。

“一方,難至矣。”

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斷,斷而未斷,可望而不可即。

詩人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她就在渺茫的秋水之畔,可是秋波無際,那個人似乎近在眼前,卻可望而不可及。詩人便開始苦苦尋覓。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

詩人順流逆流不停地求索,無奈道路遠隔,伊人依舊是“美人如花隔雲端”。與《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宛在水中央”的“宛”乃依稀彷彿之意,“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宛在水中央。你似乎看見了她,卻永遠觸不到她,甚至不確定她是不是真的在那裡。雖然只是“盈盈一水”的阻隔,卻終究“脈脈不得語”。

蒹葭中那份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是源於愛情嗎?有人說在水一方的伊人,並非高不可攀的女神,而是隱居的賢德之人。蒹葭表達的是對賢人的思慕與追尋。

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

其實,筱青覺得我們其實沒有必要非要派定“伊人”的身份。有一句話叫“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謂“仁者樂水智者樂水”,讀詩關鍵是要理解詩中傳達的情感。

一是“在水一方”——可望難即的藝術意境。

二是溯洄游之,溯洄從之的那份倔強。

明代學者戴君恩的說法就很通達,他說:“溯洄,溯游,既無其事,在水一方,亦無其人。詩人感時扶景,忽焉有懷,而託言於一方,以寫其牢騷抑鬱之意。”

我們可以把《蒹葭》當作情詩,也可以把它當作寓言去讀。

“在水一方”的可以是情人,戀人,隱士,賢才,也可以是夢想,理想,功業,前途。

“道阻且長”的“道”可以是萬水千山,也可以是努力追尋,不斷接近理想的過程。

“蒼蒼”者可以是蘆葦葉的顏色,也可以是飽經風霜的蒼涼心境。

最初讀此詩,筱青沉迷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悽美意境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意象,隨著年歲漸長,才學會欣賞“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妙處!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人生在世,不管是追求愛情還是理想前途,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長路上,都會受到逆流奮戰的挫折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衝擊,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無論是愛情還是理想,有時候都會像那“伊人”,儘管我們不辭辛苦,苦苦尋覓,可是她依然“宛在水中央”,這時候你是否能夠依然初心不改,上下求索呢?

成語冕霞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 蒹葭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

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

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

清人方玉潤說“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

最喜方先生的“首章已成絕唱!”至今無人能及!

成語冕霞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蒹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