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拿錢墊出高個頭”,別讓身高焦慮傷了孩子身體 | 新京報快評

  • 由 新京報評論 發表于 籃球
  • 2023-02-06
簡介家長對孩子身高的關注和干預,不能過度和非理性

身高和什麼有關

“拿錢墊出高個頭”,別讓身高焦慮傷了孩子身體 | 新京報快評

家長對孩子身高的關注和干預,不能過度和非理性。

“拿錢墊出高個頭”,別讓身高焦慮傷了孩子身體 |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爸爸在為小男孩測量身高。圖/IC photo

文 | 羅志華

有些孩子一米八的高個頭,竟然是爸媽拿錢墊出來的?

近日,有媒體梳理發現,為了讓孩子長高,願意大把花錢的家長不在少數,當物理增高方式起不到作用時,藥物變成了另外一個快捷途徑。在一些地方,被俗稱為“增高針”的生長激素廣受追捧。與此對應的是,2012年,我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還只有8億元,10年時間擴張10倍之多,如今已在100億元以上。

關注孩子的身高,是人之常情。以高為美,是古今中外較為一致的審美觀。如今,身高也成為最受關注的個人條件之一,其重要性不比學歷、家庭出身等其他個人條件小。因此,對兒童身高越發集中的關注,也催生了相關市場的不斷擴大。

對兒童身高的關注是否理性,取決於干預是否適度和科學。

遺傳、膳食、睡眠、運動等,都是影響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合理搭配膳食、保持足夠的睡眠、科學安排運動等經典舉措,對絕大多數孩子都很管用。

當然,也有極少數孩子因為性早熟和生長激素缺乏而影響身高。但這些疾病的診療很專業,用藥也很精細,切不能自我診斷和隨意服藥。對此,家長們還應及時發現患病苗頭,並找正規的醫院和醫生診療。

然而,當前家長對孩子身高的關注和干預,普遍存在過度和非理性現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份調查顯示,近一半家長希望兒子能長到175至180cm,近四成的期望身高在180cm以上,低於175cm的只有一成。超過一半的家長希望女孩身高在165至170cm,低於160cm的僅有2%。

這些資料說明,家長對孩子的身高普遍期望過高。巨大的期待之下,則容易產生不理性的行為。比如,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報道,一位擔心兒子身高偏矮的家長,其陸陸續續在各種“身高促進門診”就診,一年下來花了48萬元,結果兒子只長高了1釐米。

身高焦慮猛如虎,倘若任由這種焦慮在心中蔓延,容易“咬傷”孩子的健康。與“倒掛雙槓”“吊磚拉伸”等拔苗助長式奇門怪招所導致運動損害相比,做斷骨增高手術等,對孩子身體造成的損害可能更為嚴重。

此外,性抑制劑和生長激素在一些地方的黑市上賣得很火,受到不少家長熱捧。但實際上,孩子的性發育過程不能隨便用藥品干預,假如藥不對症,可能反而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而且,將生長激素當“增高針”注射,不一定會增高,卻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不讓身高關注變成身高焦慮,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家長理應時常反思,自己對孩子身高的關注和干預,是基於科學和理性,還是被周圍氣氛裹挾、被內心不斷滋長的焦慮情緒牽著鼻子走。

除了家長要做維護孩子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也十分關鍵。消除社會各方面對於身高的歧視與偏見,才可能為身高焦慮釜底抽薪。

也需注意到,當下,增高產業儼然已成為一門好生意。不少商家先販賣焦慮,再高價兜售“增高針”,就能大把賺錢。因此,對刻意製造身高焦慮並從中漁利等行為,有關部門也應該嚴格管束。

當然,還應鼓勵更多正規醫院開設身高門診,為“矮小症”等疾病提供科學診療,對持有糊塗觀念的家長進行勸導,用規範的身高診療服務,將借身高焦慮牟利的黑市生意擠出市場,保護孩子們的身體健康。

撰稿 / 羅志華(醫務工作者)

編輯 / 劉昀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