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內審經驗——內審人的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 由 易說學問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27
簡介好像都有道理,但它也與某些職業要求衝突,如:你不能對人或事進行提前假定,如果假定了,你就會有偏向性地選擇符合你假定的證據

老師歡迎我進群我怎麼回覆

內審經驗——內審人

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ID:內審師修行與實戰

一、內審人的職業懷疑是什麼?

職業懷疑,既是對內審的要求,也是對外審的要求,更是對所有具有獨立評價職能人員的要求,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罷啦!

它要求我們懷疑什麼呢?

要求我們懷疑一切?

要求我們把人性往壞處想?

還是要求我們做一個有探索欲的人?

好像都有道理,但它也與某些職業要求衝突,如:你不能對人或事進行提前假定,如果假定了,你就會有偏向性地選擇符合你假定的證據。

就比如,你買了一支股票,認為它會漲,於是,你在搜尋相關新聞或資訊時,會對利好資訊保持高度敏感和信任,同時,會自動過濾掉那些不利資訊。

產生的結果就是,你更加堅定了你的假定:這支股票一定會漲!

提前假定,會影響我們的客觀判斷,與職業懷疑好像是有一定的衝突!

這其實和人吃飯一樣,能吃又不能吃,重點在一個“度”上,最好的狀態是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吃!

這就告訴我們:職業懷疑精神需要有,但一定要有度、有邊界!

內審經驗——內審人的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二、要懷疑什麼?

可分為兩塊:對外和對內!

1.對外:對未知事物保持懷疑

1

)內審人員只是在審計技能方面比較專業,其他專業知識未必有被審計物件專業,所以

對不理解的知識,不要盲目相信,要多方互核。

2

)對別人得出的判斷或結論,要保持多種可能性的質疑,不要上來就相信簡單的描述和證據,哪怕他是你的領導或最可信任的人。

3

)對未了解的審計事項,保持懷疑和探索欲,多方取證。

4

)對相互矛盾的觀點或證據,保持懷疑和謹慎性。

5

)對哪怕一點兒的小異常,保持敏感,需要獲取充夠的證據來澄清。

2.對內:對自己的懷疑

1

)保持“必要的質疑”的思想狀態,時刻懷疑有不誠信事件發生;

2

)用證據說話,而不是態度、人格或道德品質等方面;

3

)對獲取的資料要保持懷疑,唯一性的資料要保證足夠可信,最好有輔助證據;

4

)不盲目相信你的證據已經充分和適當,時刻準備追加必要的審計程式;

5

)審計結論和判斷不是真理,我們得出結論是由充分和適當證據而來,並非一定是事實;

6

)運用可信度高的證據,比如:外部證據的證明力就要大於內部證據。

內審經驗——內審人的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三、職業懷疑的陷阱

我們是要保持對事物的質疑態度,但並不是要懷疑一切,這會讓我們陷入到“不可知論”。

過度懷疑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1.對人性和道德的懷疑

當你發現一個異常線索時,就開始懷疑某人舞弊,甚至認為他就是一直在舞弊。

一旦認定某人存在舞弊行為,就認為該人的人品和道德有問題,於是處處有問題。

這很容易讓審計人員失去客觀性!

2.過分質疑

無論被審計人員提供什麼解釋或證據,你都認為不可信,於是,我們就失去了對該類證據的依賴,就很難全盤考慮。

更嚴重的是:當面的質疑。

這很容易引起衝突,也會孤立審計人員。

內審經驗——內審人的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3.剛愎自用

懷疑別人的推理或證據,只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只相信自己獲取的證據,不聽取別人的建議或意見。

甚至不相信沒有學過的理論知識。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越是無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無知,越堅持自己的觀點。

4.假定

如上文所說一樣,在未開始審計程式之前,就已經假定某人或某物有問題。

然後,你就會依據你的判斷和認定,來蒐集證據。

這樣得出的結論肯定有失公允!

比如,你認為某人在招標中舞弊,你可能就會千方百計地蒐集該人行為中的不足,或中標單位的汙點,而忽略了對其產品高質量方面的考慮。

內審經驗——內審人的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5.傲慢

與剛愎自用不同,傲慢是指你在對待被審計人員或部門時,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或權力,不主動更不願意獲取對方的意見。

甚至以命令的口吻或態度來開展審計程式。

6.偏見

人人都有偏見,這可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專業能力、個人經驗、知識體系、文化環境等等。

當你對某類人或某類物持有偏見時,你的懷疑就可能被無限放大。

產生“誤受”和“誤拒”問題:一方面失去對可信證據的信任,另一方信任一些可靠度低的證據。

從而產生錯誤判斷!

內審經驗——內審人的職業懷疑精神,要怎麼保持?

四、結語

我們要保持職業懷疑態度,保持質疑的思維方式,保持對各種異常的警覺。

但是,懷疑要有“度”,我們不能過度懷疑一切!

時時刻刻以審計證據的充分和適當性為出發點,保持自己的獨立和客觀性!

這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也符合道家“陰陽平衡”之學說!

親,多關注轉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