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在“我們”身上看見中國

  • 由 南方日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27
簡介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一日三餐》《前海》兩個單元在廣東取景拍攝,從廣州荔灣老城區腸粉店的人間煙火味,到深圳前海創業青年的奮鬥拼搏勁,以點到面,從大灣區折射全國,展現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欣欣向榮的風貌

跌 可以組什麼詞

在“我們”身上看見中國

《一日三餐》主要拍攝地在廣州荔灣區荔枝灣湧,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我們”身上看見中國

《前海》故事主要圍繞香港青年葉舟(右,林一飾)與深圳前海夢工場事業專案部主任項海(黃志忠飾)的互動展開。本欄圖片均為劇照。

在“我們”身上看見中國

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業激情和幹勁,是《前海》刻畫的重點。

在“我們”身上看見中國

《一日三餐》透過蔡五味(侯勇飾)與女兒蔡雲(焦俊豔飾)經營腸粉店的經歷,展現社會變遷和時代新貌。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創作的電視劇《我們這十年》正在廣東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及多個影片網站熱播。該劇立足十八大以來的輝煌成就,以單元劇形式講述“我們”的故事。透過《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礪劍》《熱愛》《未來已來》《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鄉明月》《唐宮夜宴》《堅持》等11個單元劇,濃縮了各行各業普通人的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借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該劇集結了一線優秀創作力量和龐大主創陣容,匯聚了白百何、郭曉東、侯勇、王凱、閆妮、楊子姍等優秀演員參演。在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同時,該劇在單元故事的題材型別、開掘角度、地域和人物選擇上注重多樣化與均衡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入手,既展現城市風貌,也表現鄉村新風,既涵蓋黨政軍學民,又覆蓋東西南北中,形成了既主題鮮明,又百花齊放的中國圖景,全景式展現了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據總製片人傅斌星、總策劃張曉東介紹,該劇最主要的看點是“真實”:所有單元創作靈感來自這十年間發生的社會現實,從200多個故事題材中精挑細選而來。“情感是真實的,脈絡是清晰的,立場是堅定的,故事是精彩的。”傅斌星說。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一日三餐》《前海》兩個單元在廣東取景拍攝,從廣州荔灣老城區腸粉店的人間煙火味,到深圳前海創業青年的奮鬥拼搏勁,以點到面,從大灣區折射全國,展現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欣欣向榮的風貌。

一言以蔽之,在他們身上看見“我們”,在“我們”身上看見中國。

《一日三餐》

借百姓視角看社會變遷,平凡之中見證非凡

揭開蒸籠蓋,蒸騰的熱氣下是白淨透亮的腸粉,這是老廣熟悉的平民美食,就如同在廣州老城區裡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腸粉店,簡單的食品背後是不簡單的手藝,腸粉店也更像是街坊鄰居消遣聚會的場地。

劇中第一個鏡頭,便是腸粉店門口掛著的一副對聯:“酒過三巡七分滿,菜有五味十足情”。《一日三餐》從廣州一家普通腸粉店的十年變遷說起,蔡五味和蔡雲父女原本靠賣腸粉起家,但蔡雲出於對利潤的過度追求開起高檔酒樓。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落實,蔡五味父女重新經營家常菜館,贏回了街坊的喜愛。強烈的現實屬性與氤氳的人間煙火氣,奠定了作品與觀眾深切共振的基礎。

《我們這十年》的藝術總監毛衛寧曾在分享《一日三餐》創作過程時透露,劇本經過了反覆打磨,編劇改到第六稿才透過,故事的重心是講述“八項規定到底給人民群眾帶來什麼”。圍繞這個思路,創作團隊推翻了之前的構思,將一個餐館的經營之道作為故事主線,透過百姓視角來展現八項規定帶來的種種改變,“這樣更有意義”。

負責《一日三餐》這一單元的導演王逸偉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介紹,劇中沒有任何一句臺詞明言八項規定是什麼,但卻透過腸粉店老闆和顧客十年來的生活變化,生動體現了社會風氣激濁揚清,以及大眾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面貌。

平實、真實、餘韻悠長,是不少觀眾對《一日三餐》的高度評價。而這種真實,要歸功於主創團隊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前期準備工作的嚴謹縝密。

選擇腸粉作為整個故事的重要元素,是因為在主創團隊眼中,這種平易近人又享譽海內外的廣東美食,最能代表“一日三餐”的滋味。除了腸粉,劇中還有不少粵菜美食,為了讓作品更加接地氣,劇組還特意聘請了粵菜專家提供專業指導。

《一日三餐》主要取景地是廣州荔灣區荔枝灣湧小紅樓,劇中蔡五味經營的“一日三餐”腸粉店就在此搭建。走在荔枝灣湧,王逸偉又吸收了不少拍攝的靈感,“不僅是嶺南風情的西關大屋、騎樓、戲臺等,還有周遭濃烈的生活氣息,例如老人們踢毽子、跳舞、聽曲等場景,所以我把劇中丁娘娘教學生唱粵劇的場景,特意安排在荔枝灣公園裡。”王逸偉說。

雖然劇中主要演員都不是廣東人,但討論劇本後一致決定用“廣普”作為對白語言。此前媒體去探班時就發現,為了說好“廣普”,演員們在拍戲之餘都在學習粵語日常對話,一個詞、一個詞地向廣東籍的現場副導演請教,甚至還學會了很多粵語俚語。

王逸偉還提到,之所以選擇在廣州講述這樣一個具有地道“粵味”的故事,因為這裡民眾的生活細節,處處體現著對美食的尊重,而美食又滲透著百姓世代累積的豐富情感。“以前我在廣東拍過戲,家人也來了,我太太就對菜市場幫大家預處理食材這個細節印象深刻。這次拍攝《一日三餐》中菜市場的戲份,我去取景時,發現裡面食材的擺放、清洗、切塊等,太講究了!”就是這種把尋常美食做到極致的城市性格,使得導演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廣州作為拍攝場地,而蘊含在腸粉等美食中讓人覺得踏實、溫暖的幸福感,也正是《一日三餐》試圖向觀眾傳達的嶺南風情和人生之味。

《前海》

以香港青年創業故事,展現大灣區奮鬥氛圍

《我們這十年》中另外一個單元《前海》,講述了香港青年葉舟在深圳前海的創業故事,他與深圳前海夢工場事業專案部主任項海經歷了從誤解到理解的過程,最終在項海的幫助下,成長為一名更成熟的創業者。故事透過葉舟拼搏、跌倒、重新振作等經歷,勾勒出新一代大灣區青年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以及前海所代表的那種敢於逐夢、只爭朝夕的大灣區奮鬥氛圍。

負責執導《前海》的導演劉雪松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我一直說《前海》不是一個講述創業成功的故事,我們要凸顯的是創業者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還有前海所代表的大灣區給予創業者的包容和鼓勵。”

在構思劇情之前,《前海》的編劇在深圳前海夢工場開展了將近4個月的採訪與採風工作,整理近5萬字的文字資料,透過細緻深入的調查,主創團隊確定了《前海》要表現的主題——用劉雪松的話來說,“前海夢工場對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來此創業的年輕人所提供的幫扶、關懷和溫暖,這是我想講的最重要的一點。”

參與該單元拍攝的演員程澄在劇中扮演葉舟的合夥人,她表示此次出演讓她切實感受到了“大灣區的蓬勃朝氣”,“創業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沒有國家做支撐,沒有好的政策,我們就沒有辦法做起來,《前海》給了我特別大的力量和信心。”程澄笑著說。

《前海》主要圍繞葉舟和項海的互動展開,而對葉舟創業持不同態度的家人們,則讓葉舟這個角色更趨豐滿,走進觀眾心裡。在劉雪松看來,這樣的人物關係設定,其實有著更深的用意。

“編劇採風的時候,我去看景的時候,都遇到過像葉舟這樣來深圳創業的港澳青年,他們個性有一些明顯的特徵,例如獨立性比較強,有時候有點‘虎’,因為缺乏經驗閱歷顯得毛躁、冒進,但也正是因為年輕,沒有包袱、充滿幹勁。”劉雪松眼中,“葉舟”這個名字本身包含了他對於創業青年的瞭解和祝福,“一葉輕舟,希望創業者的未來無懼阻攔,有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葉舟的父親、母親和姐姐對他創業的態度不同,在劉雪松看來,可能每個創業者、每個打拼的青年都能代入到這樣的關係中:父親希望他生活安穩,母親對兒子的選擇並不理解卻仍然選擇了支援,姐姐看似甘於平凡,卻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力挺弟弟。劉雪松認為,這都是非常東方式的家庭樣本,很多觀眾都能在這幾個角色中找到自己親人熟悉的影子。例如葉舟去向父母借錢,怕父母擔心,最後變成了一通自我表揚,“我很好”是在外打拼的孩子們最常見的“善意的謊言’”,這個細節就來自編劇的親身經歷。

相較之下,項海可以說是大灣區對於創業者關懷、鼓勵氛圍的一個具體化形象:他不是一個保姆,也不保證葉舟穩賺不賠,他有時候很嚴厲,像修剪盆栽枝葉一樣去耐心打磨葉舟的個性;有時候又很溫暖,在葉舟受到挫折的時候,給予他再次出發的勇氣。大灣區創業氛圍,最後是讓創業者在這裡成為更好、更成熟的人,並共同融入、構建拼搏向上的區域精神。

《前海》中不少鏡頭都是在深圳取景,包括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前海石公園和e站通辦事大廳等地點,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作為本單元聯合出品單位,給予攝製組全方位的支援和幫助。這個單元也是劉雪松經手的第三部在深圳拍攝的作品,他覺得透過和這個城市的深度接觸,更能感受到深圳的城市氣質,並有幸透過自己的鏡頭語言,向全世界展現了正在這裡發生的故事。

“深圳那種欣欣向榮的氣質從來沒有改變,這裡每個人都在忙碌地奔走,在這裡拍攝是幾乎不會有人停下來圍觀的,因為你能感覺到每個人不是在單純地經過,而是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劉雪松說。這種城市速度也體現在實際的拍攝程序中,例如對於拍攝需要的報批程式效率很高,支援配套工作也很到位,這和深圳城市高節奏、高效率的運轉密切相關。

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前海》,均體現了《我們這十年》透過塑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小人物形象聚焦新時代發展,講述“接地氣、有溫度、有共鳴”的中國故事的創作主旨。正如總編審程蔚東所言:“劇中‘我們’的故事,代表著那些具有嶄新面貌的鮮活人物,歷史洪流中新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了時代前進的方向。”

南方日報記者 梁燕 張思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