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為什麼"痛車"文化又回潮了?

  • 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26
簡介“痛文化”回潮時“一輛‘痛車’的裝飾符合動漫作品的審美觀,就是二次元

關聯詞但是和什麼搭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刺蝟公社,作者|星暉,編輯|園長

網際網路是一本沒有起始頁的字典,不同代際的語彙擠在同一頁紙上,釀成許多未解的謎團。

比方說,第一次見到“痛車”這個說法的人,多少會有些摸不著頭腦。

可如果去電商平臺上搜索一番,你會發現這個關鍵詞似乎稀鬆平常,且緊隨其後的購物關聯詞花樣繁多,囊括了“痛包”、“痛衣”乃至“痛筆袋”。

意想不到的字眼組合起來,意思越看越離奇。而這些神秘暗號落在00後、05後甚至10後的使用者眼裡,則可謂直白得無以復加,連解釋都無甚必要,徒留下依舊一頭霧水的圈外人。

不可避免地,一陣關乎年齡的惆悵感於此時油然而生,讓人一夜間理解了當年問自己“打call是什麼”的父親母親。

不懂就問,

比方說,第一次見到“痛車”這個說法的人,多少會有些摸不著頭腦。

今天的年輕人們,到底在“痛”什麼?

理解“痛車”最簡單的方法,是直視它們。

一眼望去,大片大片的大膽色彩、嬌俏或帥氣的二次元人物,以及……四顆湊數的輪胎。這就是一輛痛車的基本面貌。

若是馬路上駛過一輛痛車,和周身千百個黑白灰鐵罐一對比,那份視覺衝擊力簡直能與艾爾伯特鏡頭裡的紅氣球匹敵。

說白了,

今天的年輕人們,到底在“痛”什麼?

關於“痛車”的由來,人們公認其源頭是日本的汽車改裝文化,與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文化聯絡緊密。但論及具體的命名,那就有些眾說紛紜了。

有人相信這一說法是將車身貼畫類比人體紋身,從人紋身的痛感引申出“痛車”。也有人相信,“痛車”痛在會因為特殊改裝而招致額外的稅金或罰款等。

一種通俗的解釋是,痛車代表了車主的個人喜好,在公路上會引發種種異樣目光,車主雖然喜愛自己的圖案,但不免感到尷尬、羞恥,因而演化出“痛”的說法。

在語言層面上,一說是彩繪車英語的誤讀,即“paint-pain”。另一說與詞彙本身的多義性有關,將“痛車”與“視線が痛い”“見ていて痛々しい車”等說法關聯起來,指向一種脫離常規的狀態。

這麼想來,倘若用今天的漢語流行語來作比,那麼“痛車”也許是一場痛並快樂著的“社會性死亡”。

“痛”度分級指南

正如ACGN粉絲心儀的周邊手辦,“痛車”的存在就像一個宣告所愛的超大型手辦,是所有者彰顯個性的選擇。

由“痛”之一字觸類旁通,愛好者們發明廣義的“痛”的冠名,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痛包”“痛衣”。它們的共同點是,在原有物件的基礎上大量增加ACGN元素,最終誕生出一類獨特,或者說稍顯浮誇的造型。

比如專門設計的“痛包”,其標誌就是有足夠大的透明夾層,從而能讓包主在夾層裡裝滿飾品。一個合格的痛包只要背出門,就能讓所有人看到“你最愛的是什麼”。

“痛”度分級指南

我們在這裡列舉一套不嚴謹的分級小訣竅,幫助大家大致理解這份幸福的疼痛。

首先,第一個區間是介於無痛與微痛之間,代表是不出格的印花T恤。

譬如優衣庫隔三差五進行的IP聯名,對應IP的角色形象會化作衣服上的印花。當年暴雪娛樂與優衣庫展開合作時,人氣選手D。VA和“破壞球”的款式一度遭遇缺貨。輪到和精靈寶可夢繫列聯動時,線下訓練家對戰賽中的撞衫率也曾居高不下。

這類印花服飾不算浮誇,人們已經習慣將其作為日常通勤的搭配。廣義性質相似的,還有小巧的貼紙、鑰匙扣與綴在揹包上的卡通公仔。

再升一級就到了中痛,和微痛之間是量變關係,代表是漫展等場合中常見的二次元痛衣、痛包等。

一枚印花徽章別在包上,看上去並不起眼,一百枚徽章拼在一起,剎那間痛感大增。再如COSPLAY裝備,不僅從頭到腳服飾數量齊全,還要增加妝造、髮型乃至專屬道具、特定姿勢等痛感來源,元件齊全之後痛得讓人感同身受。

所謂“痛車”就是一種擁有特定改裝風格的汽車。

某種程度上,汽車屬於消費品鏈條中最具分量的那一檔。以之為載體的痛車,無疑是“痛文化”的中流砥柱。

從中痛到重痛是一次質變。其中區別在於,痛車幾乎沒有任何“合法”場景,不像痛衣那樣適用於特定的漫展,而是走到哪都要承受目光的洗禮。哪怕在二次元濃度極高的地方,痛車的出現也必然是全場視線的焦點。

當然,一山還有一山高。“痛文化”座標系中存在著名為“劇痛”的隱藏成就,這是普通人遙不可攀的終點,任誰看了都要驚呼一句

所謂“痛車”就是一種擁有特定改裝風格的汽車。

樂觀估計,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在深邃寧靜的夜空中見到扎著粉色雙馬尾的“痛衛星”……

總而言之,“痛車”的本質是亞文化產物。

事實上,許多衝浪經驗豐富的90後網友或許有印象,中文網際網路上關於“痛車”的報道並不是最近才有,本土企業對這一現象的關注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大聖歸來》橫空出世的2015年,時任騰訊影業CEO的程武曾在騰訊動漫行業合作大會上談到“二次元經濟”的新概念。當時,程武在解釋二次元的表現時舉例道:

總而言之,“痛車”的本質是亞文化產物。

可以說,“痛車”與二次元的關聯早已被行業注意到。2020年後,“痛文化”在新生代網民中的影響力像是一種回潮。

當二次元潮流席捲全世界時,“痛”文化的理念也隨之散播,且逐漸壯大。

以ACGN為重要標籤的嗶哩嗶哩、亞文化受眾群聚的小紅書、得物等平臺相繼崛起。

從結果來看,“二次元”群體的活躍程度大大提升,更易被外界所感知。同時痛包、痛車改裝的資訊獲取渠道增多,相關社群的納新、組織難度都隨之降低,越來越多地方性的痛車組織、愛好者聚會浮出水面。

當二次元潮流席捲全世界時,“痛”文化的理念也隨之散播,且逐漸壯大。

《明日方舟》《原神》等國產選手異軍突起,讓以往蹲守於日系代理遊戲的本土二次元玩家有了新選擇,並大量引入了新鮮血液。

當紅的二次元遊戲尋求跨界聯動時,痛車自然而然成為其中吸引目光的代表。自上而下的“廚力放送”,和廣大使用者自發的展示需求遙相呼應,B站上就能看到不少遊戲粉絲展示自己的痛車塗裝。廣義上的“痛文化”作品,更是演變為二創生態的重要一環。

更進一步,就大致達到了重痛級,主要源自足夠晃眼的痛車。

對年紀更小的使用者來說,“痛車”本身算不上實用,他們的主戰場通常是“痛包”。在小紅書上,有博主調侃說自己的櫃子裡“已經沒有地球人包包的餘地了”。

不過,多個活躍的痛包愛好者告訴刺蝟公社(

更進一步,就大致達到了重痛級,主要源自足夠晃眼的痛車。

),日常所裝飾的痛包已經不只有傳統意義上純粹的二次元主題。

有的痛包承載了粉絲追星的心願,大量印有偶像照片的徽章、卡片,以及二創的塗鴉造型圖匯聚起來,和亮色貼紙一同閃亮得令人目眩。也有些痛包的主題相對迂迴,比如包主本人所持有的“娃”——又一個亞文化領域,或是帶有同人色彩的OC(original character,原創角色),涉及到的圈子進一步擴張。

這或許也能解答,為什麼在概念被提出的多年之後,“痛文化”的生命力絲毫不減,越發旺盛。

粉絲文化、萌寵熱、娃圈、同人領域……你方痛罷我方登場。

"這位更是重量級!"

他們比前人更大膽,更出格,也更不在乎圈外人理解與否。

一款被好奇目光打量的痛包、一輛回頭率百分之二百的痛車,如同私人的廣告牆,既是線上線下接駁同好的埠,也是網路時代的新新名片。

"這位更是重量級!"

“痛文化”回潮,一眼看去似乎是ACG愛好者自發選擇的結果。

但事實上,今天大眾視野中的痛車、痛包往往不是純粹的DIY作品,而是涉及到改裝、聯名甚至專有品牌的商品。

“痛文化”回潮時

一方面,以興趣為導向的痛車、痛包,正是當代各色小眾圈層生意中的一支。

在潮玩領域方興未艾的今天,“痛文化”產品顯露出了不小的商業潛力。

“痛文化”回潮時

“一輛‘痛車’的裝飾符合動漫作品的審美觀,就是二次元。”

以痛包為例,產品本體的設計其實有著諸多門道,裝飾物要視透明層的位置、厚度、尺寸等因素調整。也因此,痛包博主們會分享不少改造養護的要訣,並且對海內外品牌進行測評,供新入門的愛好者參考。

順著這股潮流,淘寶等電商平臺上湧現出眾多深諳此道的新銳品牌,比如浮游貓FuyuuNeko、DRDR原創設計、BerryQ等等。它們的名號頻頻出現在小紅書、微博的種草名單中,伴隨著“國產品牌痛包做得越來越好”的感嘆。

“一輛‘痛車’的裝飾符合動漫作品的審美觀,就是二次元。”

2021年中,上海ChinaJoy如期舉辦。在這場國內最具規模的數字娛樂展會上,眾多車企把展臺搬進了會場,像正兒八經的動漫展臺那樣設計。它們聯名頭部遊戲,然後把二次元人物的造型噴在車上,執著於籠絡年輕人的芳心。

上汽大眾在展臺兩側擺了兩輛純電SUV,一輛是皮卡丘同色,另一輛是和《王者榮耀》職業賽事KPL合作打造的花木蘭主題車型。

2021年末的廣州車展上,比亞迪帶來了“eStarPro戰隊潮改共創聯名版”,凱迪拉克則與《原神》聯動,展示了以遊戲中角色刻晴為主題的限量版痛車,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2022年9月,凱迪拉克與《原神》再續前緣,又推出了角色楓原萬葉和北斗的《原神》官方聯名痛車,全球限量各60輛。在凱迪拉克全國40餘家聯名主題門店裡,粉絲能透過小程式預約體驗。與之配套的,還有聯名活動主題的貼紙、鑰匙扣、旅行札記本、手提袋、T恤等一系列周邊。

如今,車企之間的競爭日漸白熱化,言必稱“Z世代”,營銷必談“破圈”,智慧化、年輕化的口號喊得近乎氾濫。

一方面,過去數年間,本土網際網路社群不斷髮展壯大。

時代正在發生改變,無垠的網際網路有著千萬種面目,隨代際文化的演替綻放繽紛異彩。最初的“痛”隱含著超出常規的恥感,現今的“痛”則進化為辨別敵我的密碼。

那些越痛越快樂的年輕人,創造出了比愛好本身更重大的價值。他們的需求催動著產業鏈走向成熟,也寄託著新老品牌破局的宏偉藍圖。

而這一切的起點,是一份日常之外的熱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