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親子治療:把家變成一個有愛的港灣

  •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10
簡介因此,在很多“親子治療”中,看起來是孩子生病了或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其實是家庭關係特別是父母婚姻問題帶來的影響

名字裡帶左字好不好

近日,一場題為“親子治療的關鍵——改進父母婚姻質量”的專題講座,在北京安定醫院舉行。演講者為同濟大學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精神醫學、哲學心理學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旭東。

本期,我們邀請趙旭東教授和大家分享講座的精彩內容。

親子治療:把家變成一個有愛的港灣

孩子有“心病”,可能是“家庭生病了”的訊號

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養育,養育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在一位擁有“系統觀”的心理治療師看來,該如何進行“親子治療”?

親子治療是針對親子關係出現的問題進行的心理治療。治療心理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系統”地來看這個問題。什麼是“系統”?核心家庭(孩子和父母)是一個“系統”,大家庭(核心家庭和各自的原生家庭一起)是一個大“系統”,將學校、工作單位、朋友、醫療資源、社會等納入後,形成一個更大的“系統”。

當一個人出現了心理行為問題,心理治療師很可能認為他不是家庭“系統”裡唯一的病人,甚至他根本不是病人,而是這個家“生病了”,或者這個家裡有比他病得厲害的人,後者才是真正的病人。

一個人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只是家庭功能障礙的一種訊號。看起來是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其實這可能是孩子有意無意地在拯救父母的婚姻。

一個十幾歲男孩,被醫生診斷為發作較早的雙相情感障礙。我問了這個孩子一個問題:“你不上學兩年了,這兩年你們家裡邊有什麼變化嗎?”他第一個說出來的事情是:“我生病不上學以後,爸爸媽媽不再提離婚的事了。”

所以,孩子的“病”,有時可能是家庭問題暫時的“藥”。如果不察覺根子上的原因,孩子的心理行為發展將持續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地學習、玩耍,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他將繼續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看住”自己的父母上。

孩子夾在父母中間,有可能兩頭受氣,陷入“雙重束縛”

我剛完成的一項國家自然基金專案,是對患有抑鬱障礙的兒童青少年(家庭)進行臨床試驗研究。這個持續多年的專案,透過同步記錄受試者的電生理訊號及腦部功能磁共振活動,研究家庭交流互動對患者腦功能的影響。

研究初步結果可以證實,

與健康對照組的孩子相比,父母之間存在更多長期爭執和衝突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生理性影響,孩子有些腦區的變化非常明顯。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非常遺憾的是,家庭常常會遇到很多“麻煩”。除了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對家庭的影響外,一些慢性的應激事件,如長期債務、超負荷工作、慢性疾病、養育焦慮等,現在也非常普遍。有時,父母在追求事業、逃避壓力和痛苦的時候,也許沒有意識到自己並未充分考慮孩子的痛苦。

20世紀50年代,有學者提出了“雙重束縛”式的溝通困境。“雙重束縛”指的是一個人在一種非常重要的親密關係裡是有壓力的,因為在他的認知情感層面,重要人物發出的資訊邏輯上有矛盾,或者在現實層面無法執行,會讓他陷於矛盾之中,聽也不行,不聽也不行,而且還不能逃脫這種關係,也不能評論這種關係。

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人,孩子不能擺脫,更無法選擇,這就是“雙重束縛”。在家庭裡,孩子夾在父母中間,有可能兩頭受氣,內心非常糾結,不知該聽誰的,按誰說的來做。邏輯層面和內容層面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孩子就有可能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因此,在很多“親子治療”中,看起來是孩子生病了或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其實是家庭關係特別是父母婚姻問題帶來的影響。可見,“親子治療”的關鍵,其實就在於父母婚姻質量的改進。

幸福的家庭,讓家庭成員間互相滋養、互相滿足

在家庭治療師的眼裡,什麼是正常家庭,什麼是問題家庭?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家庭的基本功能,它包括:滿足家庭成員物質、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如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滿足夫妻之間的性需要,提供家庭成員之間的安慰支援,生物學層面上傳宗接代(即代際傳承)的需求等。

家庭正常與否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受到我們每個人世界觀和文化的影響,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現在我們綜合使用四種標準來評價:

第一種是醫學的負性、排除性標準:用沒有麻煩、沒有症狀、沒有壞事來定義正常;

第二種是統計學的觀點:處於平均水平、典型、常態的家庭,是主流的家庭模式,平常就是正常;

第三種是健康、理想的觀點:大家去努力奮鬥,具備美好的、應該的特質、功能;

第四種是相對專業的系統觀點:重視“系統”裡成員間生物、心理、社會變數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過程。這個互動過程是順暢的。

多種心理模型研究均得出一個共同結論:

幸福的家庭是有愛的能力,有情感,有利他行為,有熱情,成員間互相滋養、互相滿足,能夠保持持久的關係。

在這樣幸福的家庭裡成長的人,會擁有怎樣的心理品質呢?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個體心理健康幸福的標準有四大維度:

第一要能夠跟人發生很好的聯接,體現在有積極的關係,對社會有貢獻,獲得歸屬感,與人共情;

第二要有功能,有很好的智力,獲得教育,維持生活,做出健康的決定,能夠學習新的技能;

第三個叫作良好的應對,應對壓力,適應變化,接受新思想,做出複雜的選擇,理解和管理情緒;

第四個維度叫作茁壯成長,能認識自身能力,感覺良好,找到生活的目的,考慮自己和別人的幸福。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家庭幸福,那麼,你的後代也更容易達到上面的標準。

提供良好情感環境,讓孩子的情緒“小船”更穩地前行

一些權威研究成果顯示:我們不要那麼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重要的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早期養育環境。不要在早期過度地給孩子施加功利主義的影響,而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

因此,從“系統觀”的角度來看,更好養育孩子的關鍵在於父母能否經營好自己的夫妻關係,營造一個更幸福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建造一個“愛的基地”。有“愛的基地”,父母良好的互動為孩子樹立了榜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一位著名的婚姻治療專家在他的“愛情實驗室”裡進行了數年的婚姻觀察和研究,總結出影響婚姻關係的四大殺手:批評、蔑視、防衛和冷戰。如果夫妻間總是這樣幾種交流方式,那婚姻就岌岌可危了。

家庭治療師該如何幫助家庭克服困難、危機呢?

第一是注重家庭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樹立家是幸福心靈港灣的理念。

第二是擴大關注範圍,從關注個體心理健康轉向關注人際系統心理健康。

第三是轉變價值取向與工作重心。醫護人員及心理治療師都要改變既往的陳舊觀念,看問題要從病理心理學轉向積極心理學,幫助家庭從缺陷中跳出來,看到並用好這個“系統”或者更大“系統”裡的各種資源;不再僅僅把解決症狀作為心理治療的目標,還要和家庭一起看到問題的根源,幫助改善和預防。

要求一個孩子去改變成人世界的現狀顯然是不現實。孩子情緒的承載能力就像一艘小船,從懂事開始一直不斷接收著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焦慮,以及競爭帶來的壓力感,這些情緒就像一顆顆裝進這艘小船的石頭,歷經輕微的風浪時,小船或許還能搖搖晃晃地承受,但若突然來了個大風浪,原來岌岌可危的小船可能即刻翻掉。如果父母能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改善婚姻存在的問題,做到通力合作,共同討論和改變親子互動中不良的溝通方式,孩子對親密關係、家庭、學習、社會的感受、想法和反應才可能會改變。

第四是醫護人員和心理治療師要放下架子,從權威教化轉向平等助人。

第五是要從心身醫學邁向系統醫學,跳出個體的角度來看各個“系統”發生了什麼,如何評估、如何專業地擾動以促使“系統”發生正向改變。每個系統其實自身都有自我修正的力量和資源。

綜上所述,家庭裡孩子“生病”了,治療師要給這個家庭治病,著力點不僅僅是在孩子身上,還要重點讓父母好好“再談戀愛”,把這個家變成一個溫暖有愛的港灣。

親子治療:把家變成一個有愛的港灣

文: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院長 趙旭東

整理:張婷 程豐 金毅

編輯:張昊華 於夢非

稽核:徐秉楠 閆龑

【來源:健康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