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我是怎樣讓10歲兒子把閱讀當成像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03
簡介這樣的表現讓我的朋友很傷心:家裡書也不少,孩子對某類書籍感興趣他也會立即買入,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字圖書就用繪本甚至小人書代替,可依然難提起孩子的興趣

平常的常字怎麼寫

原創 吹點小風兒可好 小花生網

最近花友@吹點小風兒可好 隨手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孩子讀完的書的全家福照片,孩子在收到一堆贊後表示有些吃驚,她覺得讀書就已經很開心了,居然還能收到那麼多表揚。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這位媽媽究竟是怎麼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成功讓閱讀變成孩子生活中平常又重要的事情。

我是怎樣讓10歲兒子把閱讀當成像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本文由花友@吹點小風兒可好釋出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開學前十多天,我和十歲的兒子一起在房間裡收拾整理,兒子把他在這個暑假讀過的書都拿出來排在一層書架上,“媽媽,這是我這個假期讀的書。”我一看大約有二十多本中長篇小說,嘴裡說著“你的假期可真不錯”,就順手拍了張圖發到了朋友圈,然後接著收拾去了。

等閒下來開啟手機,發現我的朋友圈比往常都要熱鬧,除了為孩子點贊、誇獎他的,有不少都是在感嘆自己孩子如何對讀書沒有興趣,令人頭疼的。

我給兒子看這些資訊,他嘿嘿地笑著,覺得自己佔了很大的便宜:“我讀書就已經很開心了,還得到這麼多表揚,真是太美了!”

的確,一直以來我家也告訴孩子“讀書是件重要的事情”,但同時也告訴他“讀書更是件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對讀書這件事的態度方面,我們既不輕視也不過分重視,而是把它當成和吃飯一樣平常又重要的事情。

不是都說書籍是“精神食糧”嗎,一日三餐供給身體需要的營養,同樣的每日讀書也供給心靈需要的營養。因此,當朋友們讓我說說怎樣讓孩子愛上讀書的時候,我總是愛拿吃飯來打比方。

我是怎樣讓10歲兒子把閱讀當成像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選書就像自助餐

“吃”什麼讓孩子選

相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爸媽們就會問他:“今天想吃點什麼啊?”那麼讀書也是一樣,讓孩子去選他想看的書。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孩子領到新華書店自己選去吧。

我因為是經常在網上書城買書,所以會讓孩子把他喜歡的書告訴我統一選購。這就有個問題,當他五、六歲時,從哪裡獲得更多的圖書資訊呢?大多是他看過的書裡會有同系列書籍的推薦,他看到書名感興趣,我就開啟網頁給他仔細讀相關介紹,他覺得有趣就加入購物車。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主動搜尋一些作家或書籍的名字,然後選擇喜歡的書目。網上書城還有個好處就是會主動推薦同類型的書籍,大大拓展了購書的範圍。

我買書習慣一次多買一些,不是土豪,而是因為書實在便宜,買一大箱送到家不過三四百元,幾次下來買個一兩千元就成了“鑽石級”買家,尊享各種增值服務,弄得人特有自豪感。

曾經孩子爸爸質疑我說:“兒子還小,你買這麼多書,他什麼時候看啊?”我的觀點是:食品會過期,可圖書不會啊,放在書架上,什麼時候想看隨手拿來,才能達到讓孩子“想看什麼自己選”的效果。

當然,能放到孩子書架上的書還是要經過爸媽檢驗的,相當於“食品安檢”吧。垃圾食品誰都不願讓孩子多吃,因為每個孩子胃口就那麼大,零食吃多了,有營養的正餐就吃不下多少,吃慣了垃圾食品的味道,就會嫌正餐的口感太淡。

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每天的讀書時間有限,讀了“垃圾書”就沒空讀經典,習慣了“垃圾書”的品味,對經典就很難提起興趣。那麼怎麼去找經典呢?其實不難,現在網路上常有各類圖書推薦,無論是繪本還是兒童小說,都是很好的購書指導,讓孩子從中選自己感興趣的準沒錯。

我唯一會向朋友們建議的是:不要在報刊零售亭給孩子買書,原因是動漫雜誌的讀者範圍比較廣,很難做到整本書的內容都適合你家孩子,且卡通的形式對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毫無益處;而一些文學類期刊每月好幾期的出刊量也使它們的質量良莠不齊。

有一次,兒子到書攤給他爸爸買軍事雜誌,突然看到一本兒童文學類的期刊,一心動就買了兩本,結果回家翻看了幾篇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評價是“太沒有意思了”。

我很理解他的感受,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品味的經典作品多了,文學鑑賞能力隨之增強,這類期刊自然很難入他的眼了。

我這個看法可能有些偏激,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不排除也有質量上乘的文學期刊我們沒有發現。但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讀者評判的經典圖書與快節奏時代出版的作品相比、一位優秀作家十年磨一劍的作品和在編輯的奪命連環Call催促下寫成的作品相比,怎麼選您自然比我英明。

我是怎樣讓10歲兒子把閱讀當成像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讀書是件自由的事

怎麼“吃”孩子做主

有位很愛讀書的朋友向我抱怨:“我那麼愛讀書,怎麼孩子就那麼不愛讀書啊?”他告訴我,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讀書,而且要限定時間——不讀夠一個小時是不能結束的。

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孩子愛上讀書了嗎?並沒有,孩子的做法是定好鬧鐘,鈴聲一響哪怕手中的一頁還沒有看完,也也立即放下逃也似的飛奔而去。

這樣的表現讓我的朋友很傷心:家裡書也不少,孩子對某類書籍感興趣他也會立即買入,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字圖書就用繪本甚至小人書代替,可依然難提起孩子的興趣。這到底是怎麼啦?

我也無法給他家的孩子開閱讀醫囑,但我相信他一定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強迫孩子吃飯、頓頓追著喂的,孩子往往會積食甚至厭食,讀書和吃飯是一樣的。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大多有耐心給孩子讀個睡前故事什麼的,孩子大了爸媽們還能堅持不?其實6、7歲是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開始自主閱讀的過渡期,我記得自己當時每晚睡覺前會和孩子看上半小時的書,各自看各自的,他需要幫助我就幫助一下,不認識的字講一下,不理解的詞解釋一下,目的就是讓他迅速專注地理解故事,從中得到快樂,順利度過這個過渡時期。

有些爸媽會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思,態度基本是“不認識的字詞去查字典,別來問我!”我覺得不要急於這麼做,當孩子查字典還不熟練費半天勁查了幾個字或詞以後,可能對看書的那一點點脆弱的興趣已經消失殆盡了。

而且愛閱讀的爸媽都知道,有時候有些字詞是不影響閱讀的,我家孩子6歲讀張天翼的童話《大林和小林》時,讀完全本書後他對我說:“媽媽,書裡有個什麼小姐,好像是一種植物。”我剛好記得,就告訴他那是“薔薇小姐”,又問他不認識的字怎麼不問呢,他說:“沒事,反正不影響我看故事。”不但如此,往往這樣的字眼還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後來有機會認識了這些字,幾乎可以終身難忘了。

所以,當我們給孩子或者幫孩子準備好了豐盛的精神大餐或可口的智慧小點之後,怎麼咬、怎麼嚼,吃多少、什麼時候吃,這些還是交給孩子自己做主吧。

我是怎樣讓10歲兒子把閱讀當成像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讀書是件快樂的事

吸收 “營養”靠孩子

有位朋友的孩子也在讀小學,有一次他看到我家孩子的假期書單,發微信問我:“你家孩子讀完書後能理解全部的內容嗎?能不能寫出每本書的讀後感?”我很詫異他的這種想法,可後來發現很多家長都有相似的理念,就像帶孩子出去旅遊之後總逼著孩子寫幾篇遊記才覺得不枉此行一般。

其實讀過一本書能給孩子留下什麼,也像我們吃完飯後經過消化吸收給身體補充的營養是一樣的,每個人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同,身體所需的營養也不盡相同。

不同讀者讀完同一本書,都會因為興趣點、關注度的不同,體會到不同的內容,“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是放之書堆而皆準的道理。而在理解的深度方面,一個孩子讀一本書,前後兩遍的理解也一定是有不同的,而這個理解的過程正如身體吸收營養一樣,必須由孩子自己完成,爸媽們是無法代替的。

再說說關於讀後感的事,我以為讀後感也就是品嚐飯菜以後給予的諸如“味道好極啦”之類的評價,相對於滿桌飯菜的可口和營養,它絕對膚淺得很。

而很多非常經典的中外兒童小說,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孩子讀著有趣的、優美的故事,與書中人物同悲共喜著,就接受了文學、精神和愛的滋養。例如林格倫、羅爾德·達爾、讓·雅克・桑貝、葉聖陶、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孩子們能感受到的美好絕對不是幾百字的讀後感能表達清楚的。所以,寫讀後感可以偶爾為之,但孩子每讀一本書就要求他寫一篇讀後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有時候,朋友們會讓我推薦幾本書給他們的孩子,我總覺得“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感興趣的方面都不一樣,我認為妙不可言的作品在你眼裡可能一文不值。所以讓別人推薦圖書最好只是劃定一個範圍和方向,而要具體到某一本作品則應該遵從閱讀者個人的內心感受。

有的朋友會強調範圍不限,但最好是“有用的書”,可到底什麼是“有用的書”呢?我們從小到大是靠哪一頓“有用的飯”長起來的嗎?每當我這麼說時,朋友們總會哈哈大笑,我相信笑過之後,他們會明白讓孩子讀書真的要像讓他們吃飯一樣:慢慢來,彆著急,我常常還會加一句:不功利就好。

原標題:《我是怎樣讓10歲兒子把閱讀當成像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