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 由 蕭魏講歷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11-30
簡介金興起之後,對當時己病入膏肓、衰朽不堪的北宋發動了連年的軍事進攻,以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變”為節點,北宋滅亡,宋殘存宗室南渡,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帝尚男鞋怎麼樣

宋代三百餘年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長足發展的時代,卻也是邊患頻仍,遭受屈辱較多的時代。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從公元十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中國北方的各少數民族政權相繼崛起,遼、西夏、金等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吸取中原的先進經驗,成長為與宋朝相頡頏的強鄰,自兩漢以來由漢族政權“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局面被打破了。

宋代“守內虛外”的軍事防禦策略和“重文輕武”的取士觀念,使得隋唐以來,開邊連戰皆捷的精銳之師消失了;這直接導致終宋一世,其在與外族爭衡的軍事鬥爭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局面,是以國人常有“弱宋”之喟嘆。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金興起之後,對當時己病入膏肓、衰朽不堪的北宋發動了連年的軍事進攻,以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變”為節點,北宋滅亡,宋殘存宗室南渡,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自此宋金進入了長達百年的對峙狀態,一直到金朝滅亡,這期間主要經歷了數次和戰,如紹興和議、隆興北伐、隆興和議等等。

自“靖康之變”以來,兩京失陷,二帝蒙塵,神州有陸沉之危,社稷有傾覆之險。高宗雖然南渡,建立了南宋朝廷延續宋祚。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但是在故宋衣冠士人的記憶深處,中原故土的淪喪,東京夢華的昔日光榮,溫文爾雅的舊日記憶,是難以倉促之間磨滅掉的。

傷心之餘,在對待周邊少數民族的態度上,宋人再也不可能重拾唐代對夷狄愛之如一的那種包容的價值觀念,他們重拾孔子在《春秋》中“嚴夷夏之防”的主張,認為漢族政權跟異族政權終究是水火不容的,透過武力鬥爭,恢復故土,驅逐夷狄是合乎伯王大略的應有之義。

同時,由於南宋政權先後被秦檜,湯思退,史彌遠等投降派把持過,愛國志士往往報國無門,他們有的借詩文以諷喻現實,排解煩悶;有的潛心著述,研究經國方略;也有的直言上書,勇於反抗主和派的賣國政策。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同時南宋的君王,往往也對宋金關係中自身的屈辱地位不滿,故而從孝宗朝開始,“恢復”成為了當時最為流行的熱詞,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恢復”一詞在宋以前早已使用,比如唐人在安史之亂後會說恢復兩京;又比如周世宗給

南唐

後主李煜的國書有言“恢復內地”,但是具體到宋朝,“恢復”一詞,不僅僅具有了收復失地的含義,更有著強烈的華夷之辨的色彩。

北宋前期與遼雖然摩擦不斷,但自澶淵之盟之後,兩國邊境相對安定達數百年之久。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直到西夏建立,頻頻在西北燃起戰事,才給北宋邊境造成了嚴重的邊患,士大夫的“華夷意識”也隨之逐漸堅固。

以至於當遼式微之時,北宋迫不及待地與兇悍的“金”締結海上之盟,最終引狼入室,遭遇靖康奇變。

由此,宋人的華夷有別情緒達到了頂峰,在南宋人的言辭裡,主張重華夷之別,報靖康之仇的議論並不少見。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如在紹興八年的一封奏議裡,胡詮這樣陳述反對和議的理由,他說:

“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汙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此膝一屈而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將和議之論與國運直接相聯絡,可見時人對處理民族關係之看重。

陳亮在自己的文章裡每論及世仇金國,情緒都會非常激動,有詩文曾言道“復仇自是平生志,勿為儒臣鬢髮蒼”,甚至於把抗金復仇當做一生的功業抱負,可見其執念之深重。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就連理學宗師朱熹一談到夷狄,也會神色莊重,語氣沉痛地表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以上足可見嚴華夷之大防的意識,在不少南宋士人心中早已是固若磐石,難以搖動。

有鑑於此,南宋人對於“恢復”之事尤為上心,在他們看來,“恢復”事業不僅僅可以收復失地,關鍵可以救民於水火,將遭受野蠻人統治的華夏故民從“披髮左衽”的狀態中解救出來,從而宣示正統,恢復王業。

也就是說,夷夏之防的大義突破了以往狹窄儒家經義的束縛,成為能夠影響政治決策的一種輿論聲勢。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所以宋人關於各種“恢復”事蹟的記載可謂比比皆是。

如周密《齊東野語》言“壽皇雄心遠慮,無日不在中原。伲胄習聞其說,且值金虜寢微,於是患失之心生,立功之念起矣”。

講的就是韓侘胄因為聽聞前代孝宗銳意進取,志在恢復的事蹟,意圖籍此撈取政治資本的史實。

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條事蹟“淳熙中,黃河決入汴。梁宋間歡言,謂之‘天水’來。天水,國姓也,遺民以為恢復之兆”。

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發現中原漢人對故宋眷戀尤其深刻“男子髡頂,村落間多不復巾,而父老遺黎往往垂涕嗟嘖,指使人曰:此中華佛國人也。老嫗跪拜者尤多”。

近人陳登原先生在其扛鼎之作《國史舊聞》中更是專闢一節,用來敘述呂祖謙、陸九淵、陳亮、葉適、真德秀等名儒力主恢復的言談事蹟。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宋儒於“恢復”之事辭鋒之銳,不由得使他感嘆道:“上下百五十年,宋竟無日不見脅於外族,而宋人固亦無時不言恢復”。

此外,以“恢復”為主旨的中興愛國詩詞瀰漫著南宋詩壇,南宋人用慷慨激昂的詩句抒發著對國家統一事業的支援,對山河分裂現狀的不滿,以及對忠臣義士的嚮往。

比較知名的如陸游臨終時的《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詩人臨死所不能釋懷的,仍然是故土家園未復,國家沒能振興,這是何等的愛國情懷!又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作者借古諷今,用孫權、劉裕事蹟批評朝野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中原。

同時又對準備不足貿然出兵的北伐心存憂慮,特別是以不久前的“隆興北伐”為前車之鑑,希望此時正在進行的“開禧北伐”,可以得到妥善籌謀,並在結尾抒發了自己老當益壯的豪情壯志,以至於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在《詞品》當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靖康之變後北宋亡,殘存宗室建立南宋小朝廷,“恢復”的情緒蔓延

又如劉過《西江月·堂上謀臣樽俎》一詞,則完全是一闕戰前的動員令,作者用極大地熱情謳歌開禧北伐,並殷切地祝願南宋恢復事業可以籍此底定。

南宋中興詩人們用自己的優秀作品,共同譜寫了一腔只屬於那個獨特時代的愛國豪情。

Top